當傳統課堂的邊界在求知目光中逐漸消融,一場創新教育實踐正在悄然發生。4月10日,一場以“探索自然 成就自我——如何利用博物館等公眾資源進行學習”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舉行。成都博物館的自然部主任周詢,成都市科學教研員常利梅、叢祿,成都市錦江區科學教研員楊彬彬,成都市錦江區科學教師及鹽小錦馨100多名師生相聚一堂,共同開啟一場打破傳統課堂邊界,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博物館等公共學習空間實現知識遷移與實踐應用的盛會。
活動伊始,鹽小錦馨德育處副主任穆涵以熱情洋溢的開場拉開序幕。她強調,博物館是連接課堂與自然奧秘的橋梁,整合博物館等公眾資源有利于深化科學教育。該校梁曾艷名師工作室在《技術賦能下館校結合的小學科學項目化學習實踐研究》這一專項課題研修中取得的顯著成果進一步證明了館校合作的前瞻性。學校應持續深化館校協同育人實踐,創新項目化學習模式,共同為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新時代少年而不懈努力。
在熱烈的掌聲中,活動迎來了科普書籍捐贈儀式。周詢代表成都博物館向該校贈送100余冊科普讀物和50余份跟科普有關的桌游。這些資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社會資源助力學校教育的生動體現。
周詢以“探索自然,成就自我”為主題,帶領學生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科普之旅。周詢從博物館的起源講起,以成都博物館為例,生動闡釋了“博物致知”的理念。通過精美的圖片,周詢重點展示了成都博物館的明星展覽——人與自然:貝林捐贈展。此外,周詢現場推薦了一系列寶藏活動,她提到,今年新增了科學實驗展演和科普演講類別,將科學知識與藝術和語言等表現形式相結合,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展示科學魅力的舞臺,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思,感受科學與自然的無限樂趣。
其間,周詢就活動主題“藍鯨與磷蝦”與孩子們親切互動。拋出的選題瞬間點燃了全場,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面對孩子們的精彩回答,周詢連連稱贊孩子們思維敏捷、科學素養優秀。周詢表示,此次活動不僅點燃了學生探索自然的熱情,更架起了學校教育與社會資源聯動的橋梁。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講座以自然科普資源為切入點,打破學科壁壘,通過博物館場景化學習重塑知識遷移路徑,將“人與自然共生”的系統觀念嵌入學習過程。“我們堅信:讓知識走出課堂,讓好奇心驅動未來,在探索自然中獲取科學奧秘——這是科學教育面向生態文明時代最有力的回應。我校將持續推進科學教育創新,與更多社會力量攜手,為學子們打開一扇扇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門!”(圖/文 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