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北京知名高校,沒想到上大學僅倆月,學校便打電話通知家長把孩子領回家,究竟因為什么?
不是因為孩子成績不好,答案讓人跌破眼鏡。
原來,只是因為孩子在宿舍里亂丟外賣餐盒,從不打掃衛生,衣服鞋襪臟了寄回家讓父母洗,舍友“容不下”他。
只是?的確,在很多家長眼中,比起學習,這些生活自理能力、文明禮儀方面的東西,真的不算什么。但,果真如此嗎?
“重分不重育,養出了多少‘高分低能’和‘生活巨嬰’,害了多少孩子!”針對當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重分不重育”、青少年心理問題數據上升等問題,麗江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負責人馬明芳進行了痛批。
4月10日,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馬明芳結合實際案例并根據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了這一現狀的成因,并給出了相關建議。
從事家庭教育多年,馬明芳見過不少因家長“重分不重育”的教育方式導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孩子,但下面這個案例時隔多年還是讓她忍不住感慨。
幾年前,一名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學生9月份剛入學,其父母和長輩還沉浸在幸福喜悅之中,不料11月份卻接到學校電話,要求將他們的孩子領回家中,并給半年時間,用以培養他的生活能力,否則就要勸退。
原來孩子去到學校,各科學習成績都很好,只是個人生活能力方面極其欠缺。比如打飯,他嫌路程遠就靠點外賣,吃完外賣甚至不會將外賣盒放在垃圾桶里,而是直接扔在桌上;在宿舍從不打掃衛生,也不打開水,卻總要用別人打來的開水;衣褲鞋襪穿臟了也不會洗,就寄回老家,讓媽媽洗凈后又寄回給他。時間長了,整個宿舍的人都受不了他。
馬明芳說道:“是這個孩子品行有問題嗎?不,因為這個孩子在家從小到大聽都家長的話,特別是媽媽跟他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好好學習就行?!?/p>
另外一個孩子叫小明,他的父親下崗后給人打工,母親本就沒有工作,為了貼補家用,靠給酒店做保潔而獲得微薄收入,家庭生活比較困難。就是這樣一個家庭,小明卻有著極強的攀比心,最新款的手機剛上市,他要逼迫父母給他買;百十元的鞋子他看不上,非要父母給他買千元以上的;還常常逼著父母拿錢給他,請朋友伙伴們到酒吧和KTV去玩,不然就暴跳如雷,狂砸家中的家具家電,甚至動手毆打父母。
“是這個孩子天生就沒有德行嗎?不,是因為他父母從小對他說的做的都奉行一句話:把一切最好的都給孩子,大人吃點苦沒關系,就是不要讓孩子吃一丁點兒的苦?!?/p>
馬明芳認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無可厚非,但也讓孩子在成長中倍感壓力。那些父母們經常跟孩子們說的話,會讓孩子們慢慢地喪失家庭責任心、社會責任心和感恩之心,并且在這種狀態下,孩子不會做家務,不會與人交流,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甚至很多普通家庭養出了窮人家的“富二代”孩子。孩子們失去了本該在家庭中培養的能力、技巧、好習慣、優良的道德品質等層面的教育,更多的去注重學習成績,以及實現父母對其的愿望和目標。
幼年時缺乏父母的基本陪伴,也是導致大多數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之一。
有個8歲的女孩,因多次盜竊,被其母親送到了轄區派出所。馬明芳在介入進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了解到,孩子之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因為父母離異后,母親迫于生計,不得不早出晚歸,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外公外婆總是對孩子報怨她父親,還常對女孩施加語言暴力。而孩子最普通的物質需求,如買棒棒糖、爆米花、涂改液、橡皮、跳繩等,通常在家庭里得不到滿足,因此,這個小女孩就去同學課桌里、鄰居家、超市等地方偷東西,而她偷的基本都是平常女孩子們常吃常用常玩的小東西。
馬明芳說到,在數次偷竊行為中,案值最大的38元,但她已經是慣偷了。她的偷竊行為是因為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內心缺乏安全感,加上沒有照顧者給予正確的思想和行為引導所導致。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某鄉鎮14歲少年小華,在他3歲時父母離異,小華跟隨父親生活,但父親未盡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而是將孩子交給了患有智力障礙的哥哥和年邁的父母撫養。這個家庭生活非常困難,在當地算是最貧困的家庭,孩子在這個缺吃少穿的家庭中,其成長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隨著年紀的增加,小華從童年時期因饑寒順手拿鄰居鄉親的財物,到后來成為因物質需求而拿游客、商戶的財物,最后發展成見什么拿什么的“雁過拔毛”,轄區內多個相關部門通過分別教育、聯合關愛等多種方式進行幫教,都沒能將這個問題少年拉回正道。
此外,當下網癮少年比比皆是,馬明芳認為,之所以成為網癮少年,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內心空虛,孩子身上的優點幾乎不被家長或老師看見,缺點卻常常被家長老師掛在嘴上批評。這些孩子大多榮譽感低,沒有自信、沒有目標方向,于是借助網絡游戲來寄托內在的空虛,通過虛擬世界以求內在的成功、溫暖、安全、安慰等,所以網癮少年大量產生。
父母因為生計,失去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時間和機會,加之大多數父母缺乏相應的育子技巧和理念,因此,缺乏陪伴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缺乏安全感,也缺乏思想方向的引領和行為的正確指導,在此狀況下,孩子們變成網癮少年、問題少年,甚至是違法犯罪的少年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老人對孩子的隔代寵溺,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馬明芳曾在公交車上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對祖孫上了公交車,看見爺爺花白頭發,還背著沉重的書包,她趕快站起來給爺爺讓座,沒想到爺爺沒有坐下,反而讓他的孫子坐在了讓出的座位上。老人則背著書包站在孩子旁邊,小孫子滿不在乎,拿著手機晃著一雙小腳打游戲。馬明芳善意提醒這位爺爺:“這個座位是讓給您的,不是給小孫子的?!痹捯魟偮?,男孩滿眼憤怒地瞪著馬明芳,小拳頭捏得緊緊的。后來在周圍人的批評下,爺爺才把小孫子抱起來放在腿上坐下來。
馬明芳說到,在生活中,經常見到老人抬著飯碗滿世界追著孫子喂飯;父母教訓孩子,無論對錯,老人總會出面維護;老人極盡所能,偷偷給孩子買東西、給錢等等。獨生子女時代,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家庭中的孩子越來越少,幾個老人只有一個寶貝孫子或孫女,于是在物質層面對孩子的教育極盡溺愛,在心理層面又不能與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與理解,所以孩子在老人的寵溺下,變得任性跋扈、自私自利。還有,在與父母的相處模式中,因為有老人的撐腰而變得有恃無恐,這也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因素之一。
“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在現實面前,有時這個問題確實難以回答?!?/p>
馬明芳說道,這兩年,耳朵里會時不時地聽到,某某村的孩子又給家里惹事兒了;某某村誰家的孩子因為家里有錢,覺得讀書沒用而綴學了;甚至會看到才十來歲的孩子,居然跟隨著大人去山上放鷹圍場,荒廢學業。想想佇立于麗江古城官門口旁邊“天雨流芳”的牌坊,似乎還是當年的模樣,但現實的讀書氛圍卻不再是以前“天雨流芳”的樣子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過去的農田和鄉村因為城市發展,變成了如今的樓房和街道,失地農民在城市建設中得到了大量的土地補償。因此,許多城中村的孩子們因為家里有了錢,其奮斗的觀念、對收獲的認知、消費的觀念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對讀書的熱情與渴望程度大大降低。麗江“天雨流芳”的優良傳承也不知去到哪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但其中夾雜著許多不良習慣。在此背景下,學校無奈,家長無法,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也就會應運而生。
馬明芳認為,當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速度很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在孩子缺乏甄別的前提下,如果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原始的本能會讓孩子們變得貪圖安逸、享樂,不知感恩,缺乏家庭和社會責任感。又因為缺乏家人的陪伴、理解,使得這些孩子冷漠、自私、無責任擔當、無有效的溝通交流、網絡成癮、躺平擺爛、難以控制情緒、誤入歧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等等,成為當下青少年心理問題呈現的一種方式。
從教育的本質來講,教育應該是如德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雅思貝爾思所說的“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而非培養一批批的“考試機器”、“成年巨嬰”或者“空心人”。因此,“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應當是深植于每一個普通民眾、普通家庭的理念,而非僅僅只把它當成是學校、當成老師們教育教學的一個任務。
“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因為教育是雙向的,看見孩子,照見自己。”
對此,馬明芳建議:
第一,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通常孩子就不會“偏”到哪里去。
第二,培養好孩子的習慣,作息習慣、閱讀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運動習慣等等,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第三,將孩子當做獨立的人,學會尊重、理解、同理、接納、允許、看見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愛。
“當然,家庭教育中的秘籍及技能技巧遠遠不止這些,需要父母不斷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自己的孩子教育成為他想要成為的人?!?/strong>
(案例中人名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