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科幻大會于近日在北京舉行,融合科幻創作、科技前沿與產業發展,為科幻迷帶來沉浸式體驗,也為公眾奉上思想創意盛宴。我們特推出【獨家訪談】深度訪談欄目,持續與中國科幻創作者、產業探索者交流,從多維視角記錄行業發展軌跡。
本期我們與中國科幻名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何夕深度對話,聚焦創作、科普與科技創新,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其獨特思考與科幻情懷。
一
借著中國科幻大會這個特殊契機,我們深入聊聊科幻創作以及中國科技發展相關問題。這些年參加類似集會,我明顯感覺到科技進步極為迅速。前幾天大家還覺得新奇的領域,突然就有了突破,這是一種趨勢,也引發了我們對科幻的思考。
比如會上有人問,科技如此快速地融入生活,對科幻寫作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在我看來,如今熱門的AI,在科幻領域其實是個老主題。從阿西莫夫的黃金時代算起已過去八十年,若把機器人概念放寬,像生物機器人,有史以來第一篇科幻作品《弗蘭肯斯坦》講的就是生物機器人。隨著人類知識不斷拓展,就像一個圓,圓內是已知,屬于科普范疇;科幻則在圓周上反復橫跳、探索未知。以前機器人屬于未知領域,現在已近乎進入已知范圍。正因為如此,圓的周長和面積變大,又會接觸到新的未知,產生新題材,所以科幻永遠有創作空間。
只要堅信唯物主義思想,就會意識到AI肯定能達到人類智能水平,只是現在還沒到時候。我對科幻比較樂觀,因為我用過幾乎所有大模型,發現給它出題,它目前還無法證明新的科學定理。寫科幻,至少我們這類創作者,會有一個“科幻內核”,有點像搞科研或科研論文。若寫了別人已寫過的,在科幻領域并不受推崇??纯礆v史上著名的科幻小說,都是提出了前人沒有的概念,比如阿瑟·克拉克最早寫同步衛星,當時科學界還沒有這個概念;還有寫賽博空間的作品。所以我覺得,即便人類文學創作最終可能會被AI戰勝,但科幻絕對是最后撤出戰場的。
二
這次科幻大會一直在推動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我們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科幻創作、科普教育以及激發科技創新這幾者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與聯動。
科幻最初被納入科普范疇,但現在看來這種歸類不太準確??苹貌⒎菃渭兊刈屓藗兞私饽骋豢萍贾R,我認為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對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起到一種科技精神的引領作用。
我在科幻基地發言時曾提到一組數據,中國目前有兩億人受過高等教育,并且每年還新增一千萬人。對比美國的七千萬和日本的三千萬,從數字上看我們遙遙領先。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科技水平與這一龐大的受教育人口數量并不相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覺得社會整體的科幻環境可能是其中之一。
我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我們如今正處于中國的第三次科幻浪潮。第一次科幻浪潮出現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二次則是在“科學的春天”時期??梢悦黠@看出,中國的科幻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當下,我們正處在第三次科幻浪潮中,此時國家科技蓬勃發展,經濟也大幅提升。從20世紀90年代算起,這一波科幻浪潮已持續了三十年。在這一代科幻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他們在科幻的氛圍里自由成長、快樂學習。等他們真正成長起來,必定會給未來帶來巨大的改變。所以,我對未來滿懷希望,相信這一代人嶄露頭角后,真的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昨天大劉(劉慈欣)在交流中提到一個觀點,他說科幻作家是將好奇心和閱歷融合起來的人。很多人年輕時充滿好奇心,可年紀漸長,雖有閱歷,好奇心卻沒了,畢竟小孩子缺乏閱歷,成年人閱歷足夠但好奇心消退,只有把二者結合,才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不僅科幻作家如此,科學家也存在類似現象。就拿大家熟知的愛因斯坦來說,他曾表示自己取得成就的唯一原因,是把好奇心保留到了成年。很多人小時候就自認為知道時空、時間是怎么回事,便不再深入琢磨,可愛因斯坦在成年后依然對這些問題充滿好奇,并由此產生了獨特見解。
無論是科幻領域還是科學領域,好奇心都至關重要。如今,青少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又恰逢中國科幻的第三次浪潮,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我堅信他們之中必定會涌現出眾多優秀的未來科學家、工程師以及建設者。如此一來,中國的前景也將因此變得更加光明。
三
在我具體的創作過程中,以及和后輩科幻作者交流時,在創作理念和思路的提攜托舉上,我有自己的做法。
如今有不少90后投身科幻創作,我們也會舉辦各類獎項,我擔任過很多獎項的評委。在評審時,一旦發現優秀的新作者,我都會特別欣喜。
科幻應該是一個歡迎所有人進入并享受其中的領域,而年輕人是生力軍。有些孩子剛開始進行科幻寫作時,作品或許顯得稚嫩,但這并非關鍵問題。只要他們多寫多練,持之以恒,在如此龐大的創作群體基礎上,必定會誕生優秀的作品和杰出的作者。
我非常樂意助力他們嶄露頭角,比如現在,我會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從如何構思一個獨特的科幻設定,到怎樣構建合理的情節邏輯,都會毫無保留地與他們探討。當看到他們在創作上有困惑時,我會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出建議,鼓勵他們大膽嘗試不同的風格和題材,不要害怕犯錯,因為每一次的嘗試都是成長。我也會積極為他們推薦一些優秀的科幻作品和創作相關的書籍,拓寬他們的視野,讓他們能從更多優秀的作品中汲取靈感,不斷提升自己的創作水平。
四
近年來,中國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測等科技探索項目中,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成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會在創作中對這些內容進行思考。
“舉國體制”對于科技發展好不好?我的看法是積極正面的。如今科技發展已今非昔比,不再是愛因斯坦那個時代,僅靠一支筆、一張紙,再加上幾杯咖啡就能開展研究?,F在搞科研,像建造一個對撞機,所需資金數額巨大。曾經在一次大會上,我做演講時提到,國家計劃上馬對撞機項目,引發了不少爭論。但我支持高能物理所開展此類項目,雖然短期內可能看不到成果,但這是必須要做的。
這讓我想起自己寫過的一篇科幻小說《傷心者》,它曾產生較大影響。在作品里,我塑造了一對母子,孩子搞的基礎研究不被社會認可,他生活艱難。母親卻始終支持孩子。這個故事打動了很多人,一些年輕科學家專門跑來跟我說,他們走上科研道路,與二十多年前讀了這篇小說有很大關系。
這篇小說也體現了我對基礎科技的思考。基礎科技不像當下一些熱門領域能迅速帶來效益。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國家,還有什么力量能更好地支持基礎科技發展呢?所以我覺得社會有時候應該學習母親,去扶持那些看似弱小卻至關重要的基礎科技。就像三十年前、五十年前一些冷門專業,正是因為當時有人堅持,才發展到今天。如今人工智能如此火熱,離不開那些前期默默耕耘的成果。國家開展這類項目,雖然短期內看不到明顯效果,但這是國家和族群的一種擔當。有些事情不能只看眼前,而要著眼長遠。我也會將這些思考融入到我的科幻創作中,展現科技發展背后的復雜因素和深遠意義。
訪談手記:
與何夕的對話最大的感受在于,這位在科幻世界深耕多年的作家,一開口便帶著獨特的魅力——理性中藏著詩意,嚴謹里躍動著不羈的想象。
聊到AI與科幻創作的關系,他的坦誠令人印象深刻?!斑@個問題沒法回避,回避也沒意義。”何夕坦言,自己試過用AI做文本潤色,“它模仿張愛玲寫四川美食,那比喻精妙得讓人垂涎,用‘舌尖體’創作也像模像樣?!钡掍h一轉,眼中閃過銳利的光:“可要是讓它寫出《三體》那樣的創意,沒戲。AI本質是排列組合,而科幻需要的,是跳出所有已知的‘靈光一現’。”
說到對技術的態度,何夕的樂觀帶著科學家般的理性。他掰著手指細數機器人不會威脅人類的四個理由:生態位不同讓AI與人類無需競爭,“它們喜歡沙漠和火星,何必和我們搶地球”;無意傷害本質是自然災害,而AI恰是應對災害的工具;人機融合不可避免,未來“找不到純粹的人或AI”;最后,AI搶工作背后是財富分配問題,“這該問人類的社會管理,不是AI的錯?!?br/>他突然說起自己早年的作品《天年》里的熊貓故事,語氣里帶著惋惜與感慨。美國動物園從熊貓消化竹子的特性中,發現了分解纖維素的高效菌群,“而我們的研究太盯著‘繁殖’‘壽命’這些實用目標,反而錯過了更廣闊的可能性?!倍嗳プ尯闷嫘膸еニ伎迹嗑S度的去思考,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這不僅是寫一部科幻小說,在科學探索中也是同樣的。他說,科幻的價值之一,不只是教知識,而正是培養好奇心,“就像愛因斯坦把童年對時空的好奇留到成年,才有了相對論?!?br/>話題落到創作艱辛時,何夕的聲音沉了下來:“卡文時太痛苦了,尤其是科幻,讀者等著新點子,容不得重復。”但他很快挺直身子,眼神明亮:“不過現在逼自己跨學科學習,物理、生物論文都看,和科學家聊天碰靈感。”他笑言,這行沒捷徑,“知識傳播太快了,唯有獨創,才能讓讀者眼前一亮。”
與何夕交談,讓我明白,科幻從不是虛無的想象,而是扎根現實的追問——追問技術與人性,追問當下與未來,更追問人類永遠不該丟失的好奇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