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首屆《春語》當代藝術展在南山漫谷舉辦以來,這場以“春天”為隱喻的藝術盛宴,便如藤蔓般悄然攀附于城市的文化脈絡中,每逢春天定會“破土”而出、華麗綻放。
《春語》系列:四年破繭成蝶
從《春語1》的“以藝抗疫,以藝治愈”、《春語2》的藝術多元化,到《春語3》的“致敬女性”,四年來,《春語》如涓流匯海,在藝術的土壤中浸潤出獨特的根系。它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對傳統與未來的無聲對話,一次在鋼筋森林中尋覓靈光的旅程。
2025年的四月之春,由潤楊集團新媒體中心大力支持、深圳市藝術產業促進會主辦,深圳市倉頡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南山漫谷、同構藝術空間聯合承、協辦的第四季《春語》展,將攜更銳利的思考歸來。
不妨先小小劇透一下《春語4》參展藝術家名單(非最終版,留點小秘密,讓你猜想神秘的受邀藝術家):
蔡燕璽、黑天、何娟、何婷、黃蕾、蔣環球、李苑、廖碧華、陶馬素、王玉波、向麗、喜兒、徐賡良、張苗苗、張嵐芊……
這一次,藝術家們將用畫筆、線條、光影甚至呼吸,與春天對話,重新定義“破土”的方向,在當代藝術里獲得新生,從春日的生機里療愈身心。
當代藝術:耳熟而不能詳
總被藝術家們掛在嘴邊的“當代藝術”,到底是什么?時間軸上,它特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伴隨意識形態覺醒而勃興的藝術實踐;在地理維度,中國當代藝術以千禧年為分水嶺,在全球化浪潮中完成自我蛻變——掙脫集體主義的創作范式,轉向更具個體敘事特質的多元探索。這種轉向并非簡單的風格迭代,而是一場關于藝術本體的哲學革命。
氣球狗 杰夫·昆斯
32個金寶湯罐頭 安迪沃霍爾
當代藝術的核心在于對現實的關注和反思。它或許采用油畫、裝置等傳統形式,也可能借助數字技術、影像等新媒體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它總是試圖探討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比如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個人身份的認同、環境危機等。而這種藝術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拒絕給出標準答案。
當代藝術更傾向于提出問題、引發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觀眾該相信什么。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代藝術也在不斷變化。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為藝術家提供了全新的創作工具,也讓藝術傳播的方式更加多樣。
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當代藝術始終關注的是人的處境和社會的現實。它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困惑與希望。
劇透時刻:在裂縫中窺見靈光
都想看看本次都有哪些展品來到了展覽現場?那就讓我給大家悄悄透個“底”。
向麗 《森林之詩No.67》布面油畫 120x150cm
張嵐芊《山海秘境》綜合材料 305x195cm
李苑《早上好!》丙烯 80x180cm
蔡燕璽《見山2》綜合水墨 150x150cm
王玉波《繁華》系列1 布面丙烯 40x40cm
何婷《幻境》布面油畫、丙烯 80x100cm
黃蕾《閑》系列1 紙本油彩 26x36cm
蔣環球《尋找春天的痕跡09》布面油畫 40x60cm
也許真正的藝術,應當如春草般在裂縫中野蠻生長——你可以摧毀它,卻無法阻止它重新定義破土的方向。
本次《春語4》預展已經開啟,而正式展將于本月底整體亮相。如果說,當下的“局部”像是“碎鏡”,那么,整體的“出鏡”將會在拼圖的重組中折射出千萬個支離的彩虹,迸發出萬頓靈感。
碎鏡與拼圖總是會呈現不一樣甚至讓人驚艷的圖畫。數字藝術家們用像素解構整體,又在算法的混沌中通過畫筆重構秩序。
前季《春語》曾經有過的草間彌生的南瓜紋樣,在這一季中似乎被無限的復刻消解物象,然而,無論是張嵐芊還是徐賡良,抑或蔡燕璽、何婷、李苑、廖碧華、陶馬素、張苗苗……她們的幾何春色卻在二維網格里搭建出四維宇宙。
轉角處,《春語》局部的預展已經開啟,你明天就可以來到南山漫谷·同構藝術空間一睹為快。展區尚未鋪滿的“碎鏡”,恰似當代人的認知困境:筆尖劃過的每一筆都是精致的切片,而生活的全息圖景需要退后三步才能顯影。
這就是當代藝術的魅力——它的形式感、邊界感在不斷地被打破,如同后現代展廳的導覽手冊上這樣寫著:最深邃的局部美,往往誕生于對全局的謙卑凝視。
誠邀!一起分享春之蜜語——四度約會,一萬噸靈感。
· The end ·
如需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部分圖源網絡,如侵告刪
文字為原創,版權歸倉頡通文化所有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