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春城的音樂藝術名片——昆明聶耳交響樂團跨越2550公里,一行85人將登上北京國家大劇院“第九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的舞臺,以“彩云之聲”為主題,為全國觀眾獻上一場充滿云南風情與時代精神的交響盛宴。此次演出不僅是樂團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標志著云南文化以交響樂為載體,向全國乃至世界舞臺邁出鏗鏘步伐。
鮮花與交響 云南獻給首都的雙重禮物
“中國交響樂之春”由國家大劇院于2008年創辦,每兩年一屆,是國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廣的交響樂盛會之一。第九屆以“進樂新篇”為主題,來自全國的21支職業交響樂團、21位指揮名家和1支國際名團將齊聚北京,以26場音樂會濃墨重彩地描繪當今中國交響樂的發展圖景。昆明聶耳交響樂團作為西南地區職業樂團的代表,將與眾多優秀的交響樂團同臺交流互鑒。
此次演出,樂團將續寫跨越十七載的音樂情緣!自2008年亮相“第一屆中國交響樂之春奧運演出季”后,樂團即將再度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作為聶耳故鄉的音樂使者,樂團始終致力于將邊疆民族文化與中國交響樂的時代韻律交融。多年來以音樂為橋,從2008年奧運演出季到如今的 “中國交響樂之春”,樂團既展現地方文藝院團的成長蛻變,更以云南民族文化為中國交響樂注入鮮活基因,讓全國觀眾通過音符感受云嶺大地的文化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樂團還特別準備了云南高原的鮮美花束,每一朵鮮花從采摘到包裝都來自亞洲最大的斗南花市,將跨越幾千公里承載著春城最真摯的祝福送達到每一位觀眾手中。愿這束跨越千里的云南之花,伴著昆明聶耳交響樂團的動人旋律,通過弓弦之聲,演繹彩云之南的浪漫與厚重,奏響中國交響樂的時代強音。這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連接傳統與現代、邊疆與首都的文化對話。
交響語言勾勒云南文化 為“文旅+”發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赴京演出,樂團精心策劃了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的曲目,昆明聶耳交響樂團致力于通過交響樂這一世界語言,讓云南的山川、歷史和民族心跳被更多人聽見,用作品彰顯云南文藝創作創新的實力與魅力。
演出的上半場以張朝的作品為主線,《中國之夢》選自交響套曲《彩云之詩》,用磅礴的旋律描繪云嶺大地的壯麗山河;弦樂版《小河淌水》將云南民歌的柔美與交響樂的細膩交織,仿佛聽見月光下流淌的愛情私語;《火之舞》則以熾熱的節奏點燃舞臺,展現云南少數民族的奔放熱情。
隨后,黃薈的《獵歌》以靈動的音符勾勒出原始叢林的野性與生機,鄒野改編的《翠湖春曉》與《回家-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則通過交響化的語言,將昆明的詩意與彝族經典民歌重新演繹,讓觀眾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創新的魅力。
下半場的重磅之作交響組曲《聶耳與國歌》緊扣時代脈搏,作曲家李滄桑運用樸素的音樂語言和簡潔的作曲技法,從不同階段和角度切入人民音樂家聶耳的一生,整部作品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生動地勾勒出聶耳生命中的重要時刻。這些原創的交響樂作品融合了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時代精神,既是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而原創交響樂作品也是職業樂團的立身之本,此次演出也向世界展示昆明聶耳交響樂團不僅有演繹經典的實力,更有推動中國交響樂創新的能力。
云南作為我國民族文化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近年來持續推進“文化強省”戰略。昆明聶耳交響樂團此次亮相國家大劇院,正是云南踐行“文化走出去”的生動縮影。昆明聶耳交響樂團團長柴沁園表示:“這場演出不僅是藝術的展示,更是云南主動融入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同時,交響樂團作為高雅藝術載體,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既能提升云南文化品牌的高端化、國際化形象,也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
來源:都市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