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近有個新聞,把不少人的回憶,一下子拉到了40年前。湖北新聞這樣描述:該省供銷社基層社恢復到了1373個。
此外,有人還發現,在最新的公務員招聘啟事中,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竟然在招人。甚至有人還拿“社區食堂”,西安的某“國營大食堂”的消息來碰供銷社的瓷。
為啥說是碰瓷呢?原因其實很簡單。西安的某“國營大食堂”說到底只是個招牌,傳統意義的食堂,屬于某個企業,某個單位,它的資金來自于使用單位,場地也是使用單位的,沒房租,也不對外營業??蓜偛耪f的這個“國營大食堂”,只是一種叫法,一種經營策略,一種懷舊的廣告效果吧。
這“銷聲匿跡”40多年的供銷社,怎么就突然“火”了呢?
其實供銷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有些基層供銷社,更是名存實亡,供銷社的整體功能嚴重退化,以至于90后,00后等年輕一代,在很長的時間里,都不知道供銷社的存在。
供銷社的“銷聲匿跡”,并不意味著供銷社的頹廢。早在2014年,就已經有部分省開始了改革供銷社的方案。2015年,國家提出了深化供銷合作社的綜合改革決定。2021年,開始了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供銷社綜合合作試點。
早前的供銷社,就像是“百寶箱”一樣的存在,除了日常消費用的煙酒糖茶肉魚等日用品,還有農村耕種用的農具、種子、化肥等。人們日常購物,沒有其他渠道,只能憑票來供銷社購買和兌換。那時候的供銷社,每天天不亮就得去排隊,畢竟是物資緊俏的時候,晚來了,就買不到或者換不到了。
而現在的供銷社,從公開數據看,基層供銷社的數量從2012到2021年,從19082個,增長到了37652個,1.8萬個的增速,用了十年時間。為啥要“復興”供銷社呢?
首先,供銷社與其說是一個單位,不如說它也是一家企業。但不同的是,供銷社在一般企業的獲利層面外,還有一些“公益”性質。在2018年,一號文件就提出了“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網點延伸到鄉村,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的說法。
其次,供銷社是一個全國的大網,如果僅僅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老少邊窮地區很多私營企業根本不會去布置網點,畢竟去了就賠錢??晒╀N社不同,它遍布到了千萬個缺乏私營網點的農村地區,從農資,到金融,再到營銷,都全面參與到了鄉村振興之中。
再次,新形勢下,供銷社也絕不會是計劃經濟的配套產物,而是銜接農民,對接企業,還可以以快遞驛站的形式和途徑出現,甚至更可以是電商的模式,通過多途徑助力農村發展,實現產量和銷售的對接。
最后,現在的供銷社,除了和上世紀的供銷社名字一樣外,在地位、作用、經營方式上,已經和最初的供銷社大不相同。它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國營商店”,而是化身“毛細血管”,成為農村連接城市的服務站,加油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