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青柳
7月6日,有網友稱,青島大學一位宿管人員不幸離世。事件引發廣泛關注,相關話題登上熱搜。
隨后這個消息被學校證實:7月6日7時30分許,該校浮山校區一物業工作人員在值班室被發現身體情況異常。學校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并報警,同時通知家屬。急救人員抵達現場確認該人員已不幸離世。經公安機關調查,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具體原因正在調查中。
而據學生的說法,宿管員住在宿舍門口的平房里,平房里只有風扇,沒有空調,曾經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該宿管在門外乘涼。
這一切,迅速被網友總結出了一個原因:宿管員是被熱死的。
這個事情太讓人難過。而一檢索也能發現,裝個空調,對于很多學校來說真的是太難了。
哪怕一個個宣傳片里都高樓聳立、設施豪華,但說到空調,那就苦一苦學生吧,當然也包括這些后勤管理人員。
01
平心而論,這位宿管員是不是因為高溫去世,目前尚沒有定論。
但人們對此進行聯想卻是自然的,因為這兩天青島實在是太熱了。宿管去世的7月6日,青島膠州市、萊西市和平度市氣象臺多地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有街道最高氣溫達40℃以上。
就此人們對宿管去世和氣溫相關聯也,是再正常不過。
在宿管去世的7月7日,有媒體從青島大學后勤管理處了解到,該校已經通知在今年暑假期間為學生宿舍安裝空調。但學校表示這兩件事沒有關系,“之前就有計劃”。
同時與青島大學合作多年的山東一家物業管理公司發布聲明稱,事發瀅園宿舍的平房區域并非該公司負責物業管理的區域,離世人員亦非該公司員工或外包人員。
學校工作還在接受采訪時稱,“很多辦公室都裝了(空調)的,我們新樓都裝著呢。宿舍那邊,我們學校已經都招完標了,馬上就裝了。”
回應總結一下就是,“早想裝空調了”“不是我們管的地方”“辦公室都裝了”。
02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熱”而產生熱搜并不少。
像吉林大學,因為宿舍沒有空調,高溫天氣下,學生選擇在宿舍地下室支帳篷過夜;
又如,哈爾濱一高校學生告訴記者,由于宿舍斷電,晚上無法使用風扇,同學們紛紛在樓道打地鋪,甚至有同學在宿舍樓搭帳篷;
還有就是,煙臺南山學院東海校區宿舍未安裝空調,有學生被熱暈送醫;
甚至這兩天沸沸揚揚的火車“破窗事件”,原因也是因為熱,空調失靈,乘客熱得受不了所以才砸了窗戶。
對于沒有空調的原因,不少學校擺出了一副無辜臉,今年熱得反常,往年沒這么熱啊。
這么說,也有一點道理。全球變暖確實是大趨勢,確實是一年比一年熱。
今年6月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5)》顯示,2024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消融損失量、中國沿海海平面等監測指標均創下新高。從大氣圈看,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看起來好像空調裝得慢的確情有可原,但還是無法解釋,怎么“行政樓”都這么有遠見,早就裝上空調了?
更何況地球也不是一天變暖的,前面提到的報告也說,最近10年(2015至2024年)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每年都在變得更熱,怎么就沒有預見到有一天學生會受不了?
有意思的是,上面提到的青島大學、煙臺大學,都在這兩天密集表態裝空調,煙臺大學就說“學校已安排專項資金,啟動線路改造和宿舍空調安裝工程”。
看來想要雷厲風行,也是能做到的。
03
其實對大學有所了解就能明白,不是熱得讓人所措手不及,而是學校除了行政樓等,條件改善速度慢得讓人著急。
2017年曾有機構組織全國高校研究生宿舍滿意度調查,收集了共4368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研究生寢室“三大件”(空調、獨衛、熱水器)中,獨衛和空調的覆蓋率分別為57.1%和57.4%;而熱水器的覆蓋率最小,僅占37%,其中北方高校研究生宿舍更是低至13.74%。
空調、獨衛、熱水器,都是今天日常居住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設施,居然到現在普及率還成問題,實在是讓人不知今夕何夕。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還是研究生宿舍——已經算是大學宿舍里比較好的一類了,本科生只怕更差。當然,這份數據是8年前的,但這些年到底改善了多少,至少頻頻出現的新聞,可以做一個參考。
不只是大學,中小學同樣落后。2024年因為高溫,因為沒有空調,不少地方中小學都延遲了開學,甚至家長要自購冰塊到教室,堪稱魔幻。
對此有地方給出的解釋是,“為了培養小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這句話是真實的,目的就是“就是要讓學生吃苦”。當然也不是為了學生好,而是學生是可以“苦一苦”的:學生的博弈能力最弱,是校園權益格局里的底層,省錢就應該(也可以)省在這種地方。
否則的話,吃苦如果這么好,學校行政樓里的校長和老師們一起來唄?
其實從大學宿管員去世這種案例也能看出,“鍛煉學生”只是一種說辭,裝不裝空調就是取決于權力生態位。這個宿管員,迅速就可以被定義為“非該公司員工或外包人員”,他住的地方沒有空調,也不怎么讓人奇怪。
04
今天,希望人們能有點常識:熱,是會出人命的。
這兩天全國普遍高溫,有無數的媒體都在轉發一個“生活小知識”——如何預防中暑。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是這樣的:“熱得要命”不是開玩笑!這種病死亡率高達70%。
其中提到,熱射病……即重癥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身體調節功能失衡,產熱大于散熱,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例如譫妄、驚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致命性疾病,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
所以,別再說什么是“學生該吃苦”,也別說什么“北方熱的時間不長,裝空調浪費”。別搞錯了,熱是會致死的,某種程度上裝空調就是要給學生以及后勤人員“保命”。
因為熱的時間短就不給學生裝,這和醫生說“這個病死人有概率,你別吃藥了”有什么區別?再說了,天不熱了就關空調唄,怎么,學生是傻子,不會按遙控器?
只要明確熱是會致命的,那么學生喊熱,還振振有詞反對裝空調的說法,基本都可以歸結為冷血。
當然,裝空調也有一個問題,即安裝空調及使用空調確實是一筆不小成本,一些地方和學校可能會感覺有點吃力。
雖然經費是有限的,但如何分配倒不妨就此調整,把一些不必要的開支省省,向民生傾斜,向學生、宿管員這些校園里長期忍受低生活質量的群體傾斜。
而且還有個數字可以參考,空調已經是當下產能過剩的典型行業之一——2023年曾有媒體報道,中國家用空調市場產量一年約1.5億臺,而目前的年產能可以達到2.5億臺,國內空調產能明顯處于過剩狀態。
過剩產能超過了1億,空調都這么多了,平均一個宿舍安裝一臺,也不算太過分吧。
當然從嚴肅的角度說,也正因為產能過剩,就更應該從更高的層面,協調財政經費的配置,在學校層面廣泛安裝空調,既解決學生感覺太熱的問題,也解決產能過剩,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
曾經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當然,今天大多數大學都做得很好,既有大師,更有大樓。
那么在全球變暖的當下,能不能稍微改動一下,“大學之大,乃有空調之謂也”,把空調也當作一個大學的標配。
空調不只是一個硬件,空調就是“人”,宿舍裝空調就是心里裝著人:這些十幾二十歲、缺乏社會資源的普通人,他們的冷暖舒適,也擁有被學校看見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