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式炒菜機憑借智能化烹飪功能逐漸走入家庭與餐飲市場,但其核心功能多聚焦于“烹”的溫度與時間控制,而“調”的環節仍依賴傳統人工操作。近日,鹽城市正順中餐數字化烹調研究所提出一項突破性解決方案,通過“傳熱方式歸類+智能調味算法”雙引擎技術,推動中式炒菜機邁向全流程自動化新階段。
從“千菜千法”到“按類烹制”:簡化操作邏輯
傳統中式菜肴種類繁多,炒菜機需預設海量菜譜程序,開發與使用成本居高不下。對此,研究所建議將菜肴按原商業部烹飪教材中的傳熱方式歸類為水傳熱、油傳熱、蒸汽傳熱、輻射傳熱及綜合傳熱五大類。同類傳熱方式的菜肴僅因食材形態差異調整加熱時間,基礎溫度與操作邏輯統一,大幅降低研發復雜度。以“炒類菜”為例,所有適用菜品均采用綜合傳熱模式,僅需根據主配料重量匹配標準化流程,即可實現一鍵烹制。
“一步到味”算法:調味精準化、標準化
針對調味難題,研究所創新推出“一步到味全數字鏈百分比算法復合調味料”(簡稱“智能復合調味料”)。該技術通過中央處理器預存調味算法,將調料用量與主輔料重量動態綁定,例如“炒類菜調味料用量=主配料總重×預設百分比標準值”。操作時,用戶僅需輸入菜名并投料稱重,系統即自動計算所需調料量,并通過智能倉儲模塊精準投放對應味型的預制炒汁(如魚香、宮保等編號調味包),全程無需人工干預。
技術落地:推動中餐數字化與標準化
目前,搭載該技術的炒菜機已具備控溫、稱重、攪拌及智能調味功能。用戶選定菜譜后,系統可同步調用傳熱參數與調味算法,實現從投料到出菜的全程自動化。研究所負責人表示:“這一技術不僅解決了調味依賴經驗的痛點,更為中餐標準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數字模型。未來,我們計劃與更多企業合作,推動智能炒菜機從‘工具’升級為‘中餐解決方案平臺’。”
行業展望:智能化或成破局關鍵
隨著餐飲業降本增效需求增長,中式炒菜機的智能化升級有望加速普及。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技術突破或將成為行業分水嶺——通過統一操作邏輯與智能調味系統,炒菜機可覆蓋更廣泛的菜品類型,降低使用門檻,進而打開家庭與商用市場的增量空間。
關于鹽城市正順中餐數字化烹調研究所
該機構長期致力于中餐烹飪工藝的數字化研究,聚焦智能設備研發與標準化體系構建,旨在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傳統餐飲行業轉型升級。(弘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