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尼藝術家賽義夫·奧利亞·加里波第創造的一系列戶外雕塑與大型彩繪壁畫亮相位于蟠龍天地的余德耀美術館及周邊區域,邀請人們在菌絲與節氣共舞的藝術與生命智慧中,步入一片“融合之地”。這是余德耀美術館和蟠龍天地共同呈現的社區公共藝術項目“走街串巷”第四篇章,恰在菌絲網絡悄然蔓延之際推出。
春色漸濃,谷雨生煙。前一陣子暖濕氣候攜綿密降雨,為蕈菌的繁殖生長創造了天然的溫床。加里波第的創作以多種形式的研究型實踐游走于美學與自然科學的交界地帶,將自己對微觀生物、自然探險的觀察與其美學構想相結合,創造出將自然形態與幻想相融的共生體。
作為余德耀美術館介入蟠龍天地社區的公共藝術項目,“融合之地”的設想源自加里波第對在地文化、生態環境、社區建設等話題的思考,并以此為切入點嘗試建立一種深度的聯結。
此次加里波第根據美術館及周邊社區的戶外空間和氣候環境,創作了一系列白色石膏雕塑,名為《融合雕塑》,散布于美術館戶外草坪及蟠龍天地景區內。該系列延續藝術家對各種生態中場域特性的思考。他在精心雕琢的石膏雕塑體內培育本地菌種,使石膏體成為各式菌類生長的洞腔。這些菌菇的生命進程將貫穿整個展期甚至更久,并且隨時間生長變化,形成動態的雕塑肌理。
同時,加里波第在美術館建筑外墻對菌絲生長展開抽象的描繪,延續他對各種生物體的生物性與美學特質的持續思考。其畫作經常以密集的比例編排和放大的視角來呈現微觀生物進程在空間中的成倍增長,交織出生命、衰敗、死亡與再生的抽象隱喻,也展現了人們對這些命題的集中思考——是否能讓轉瞬即。此次壁畫名為《融合壁畫》,創作靈感源自加里波第對中國和印尼兩國文化內涵的思考。他用水墨畫的意蘊描繪有機形態,與美術館改造自江南傳統民居建筑的美學理念及其所處古鎮水鄉的地理位置相呼應。
此次項目特別邀請社區公眾、院校師生參與壁畫共創,并將開設雕塑工作坊。參與者將在藝術家的引導下,融入自己的創意與實踐,共同探索菌菇生長的美學想象。本次展覽還將發起“菌菇捕獵”活動,邀請公眾在蟠龍天地尋找散落各處的菌菇,期望在社區互動體驗中改變人們觀看自然的方式,增進對于生命的理解以及有關生態平衡、萬物共生的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