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報告顯示,67%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與原生家庭模式直接相關(guān)。
北京某重點高中班主任李敏發(fā)現(xiàn),每次月考后總有幾個學生躲在廁所痛哭。最讓她揪心的是,這些孩子往往都來自看似完美的家庭。
心理學教授張凱指出:毀掉孩子未來的往往不是貧窮,而是這3種有毒的家庭模式。
控制型家庭:愛變成牢籠
日本NHK紀錄片《窒息的愛》跟拍了一位留學生陳雨。她連續(xù)三年凌晨四點起床背單詞,卻在收到早稻田錄取通知書當天吞服安眠藥。搶救蘇醒后她說:"考不上會被父母打死,考上了又被新的目標壓垮。"
北京師范大學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控制欲強的家庭培養(yǎng)的孩子,成年后抑郁概率是普通家庭的3.2倍。這些孩子表面優(yōu)秀,內(nèi)心卻永遠有個填不滿的黑洞。
溺愛型家庭:溫柔地廢掉孩子
32歲的王浩啃老十年不愿工作,只因從小被父母包辦一切。當父親突發(fā)心梗住院,他連掛號流程都不會操作。這種"愛無能"現(xiàn)象正在城市中產(chǎn)家庭蔓延。
上海社科院調(diào)查顯示,過度保護家庭的孩子,職場淘汰率高達78%。就像被剪斷翅膀的雛鷹,永遠學不會獨自翱翔。
冷漠型家庭:情感荒漠化
抖音千萬點贊視頻里,12歲女孩在生日當天煮好三菜一湯,等來的卻是父母連續(xù)第三個加班的夜晚。中國留守兒童心理評估報告指出,情感忽視造成的創(chuàng)傷比肉體暴力更難愈合。
蒙臺梭利說:每個性格缺陷都是童年傷口的延續(xù)。
當我們責怪孩子不夠堅強時,是否想過他們正背負著整個家庭的隱痛?教育的本質(zhì)究竟是塑造完美作品,還是培育有生命力的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