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安市人民醫院骨科西院區病區成功完成皖西地區首例關節鏡輔助下背闊肌轉位聯合肱二頭肌長頭腱轉位手術,為一名巨大不可修復性肩袖撕裂的老年女性患者完成肩關節功能重建。該手術的成功實施標志著骨科在應對復雜肩袖損傷的治療達到新的高度,為巨大不可修復性肩袖撕裂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備嘗“肩”苦 患者夜不能寐
家住六安市裕安區的王奶奶,今年76歲,3年前患有右肩關節疼痛和上舉乏力的癥狀,當時沒有重視,自行口服鎮痛藥物治療,但癥狀并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重。去年開始,洗臉、梳頭、穿衣、上廁所等原本簡單的日常生活變得異常艱難,只能靠左手湊合完成。除此之外,愈來愈嚴重的疼痛不僅限制右肩的活動,更是常常在夜間因為疼痛驚醒,這嚴重影響王奶奶的日常生活,讓她痛苦不堪。在家人陪同下,王奶奶來到六安市人民醫院西院區就診,骨科主任醫師王啟偉接診后,經過詳細查體并結合肩關節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巨大不可修復性肩袖撕裂伴肩袖關節病”,建議住院手術治療。
骨科主任醫師王啟偉帶領團隊給患者做體格檢查,研讀術前影像學資料,評估手術風險并制定手術方案。
“肩”定不移 制定精準方案
巨大肩袖撕裂是骨科運動醫學醫師以及關節外科醫師面對的嚴峻挑戰之一,在臨床工作中分為可修復性及不可修復性肩袖撕裂,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升級版”,多是由可修復性發展而來,癥狀更嚴重、肩關節功能更差、治療更棘手。不可修復性若再不及時治療則會繼續發展成肩袖關節病,這是肩袖撕裂的晚期表現,也就是王奶奶目前的病情狀態。
對于這一階段的肩袖撕裂通常有3種手術方案:一是反式人工全肩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常用的首選治療方式,但也存在局限性,不僅治療費用高昂,而且伴有肩關節旋轉功能的永久受限;二是肩峰下球囊植入術,手術創傷最小,但高價的植入耗材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三是背闊肌轉位術,通過手術將人體自身的背闊肌肌腱轉移到肩關節上方,讓其替代原始肩袖來發揮功能,這種手術方式避免在患者體內放置永久移植物,同時最大程度的恢復肩關節生物力學結構并且治療費用低廉,缺點是手術風險較反肩置換更高、手術創傷較球囊植入術大。
王啟偉主任醫師團隊正在為患者實施手術
攻“肩”克難 詮釋妙手回春
結合患者病情及其家庭情況,骨科團隊詳細研讀患者影像學資料并進行多輪討論,最終決定為王奶奶實施關節鏡輔助下背闊肌轉位聯合肱二頭肌長頭腱轉位術。經充分的術前風險評估,手術在全麻下如期開展,由主任醫師王啟偉主刀,副主任醫師李行星、主治醫師張宜朝和任龍協助。
背闊肌周圍復雜的血管神經
術后肩峰下間隙較術前明顯增寬
手術過程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切取背闊肌,這是整個手術風險最大的一步,醫師需要從后方切口進入,跨越腋窩,將背闊肌肌腱從前方的肱骨結節間溝上剝離,途中需穿過腋神經、橈神經、臂叢和旋肱血管等重要解剖結構。隨后是在關節鏡監視下對肌腱轉移并固定,這是手術最繁瑣的也是最耗時步驟,醫生需要在關節鏡下對兩條肌腱轉位固定。骨科團隊歷時4小時,最終順利完成手術。相比傳統開放手術,背闊肌轉位術無需切斷三角肌,很大程度上減少手術創傷以及對肩關節外展力量的干擾。在骨科西院區病區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王奶奶術后靜息性疼痛明顯改善,正逐步恢復肩關節活動訓練,目前已經順利出院。
來 源:六安市人民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