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愁眉苦臉地跟我吐槽。
“我那上初中的兒子,晚上熄燈后,本以為他老老實實睡覺。
結果我半夜起來上廁所,一掀被子——手機屏幕亮得跟燈泡一樣!要不就是打著臺燈看小說,臉都快貼書上了。”
“我說了多少遍了,晚睡對身體不好,明天早上又起不來,還頂著兩個黑眼圈上學……可他說‘我不困’,‘我就是睡不著’。”
“唉,我真是替他著急。”
接著,她又問我:“長期晚睡,對孩子影響大不大?一般會有哪些影響?”
“長期晚睡”和“早睡”的孩子,1年后,還真有差距。
一:長期晚睡的孩子,到底在“虧”什么?
說實話,晚睡這事兒,短期看,好像沒啥。
孩子第二天照樣起得來,成績也沒一下子垮塌,家長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問題是——時間久了,它會一點點傷人。
①生長發育
孩子的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不是運動的時候,而是——晚上10點到凌晨2點之間,在熟睡狀態下。
換句話說,孩子在睡覺的時候,偷偷長高!
如果長期晚睡、入睡太晚,哪怕你每天給他燉骨頭湯、補鈣片,也不如讓他早點睡覺來得實在。
②大腦發育
你有沒有發現,晚上越晚,孩子越“皮”?情緒容易暴躁,說不得,喊不得,一說就炸?
這可不是他故意跟你對著干。
研究表明,長期晚睡、睡眠不足的孩子,大腦的前額葉功能(管專注力、自控力、邏輯力)都會受到影響。
哈佛大學有項研究指出:
青少年如果每晚睡眠少于7小時,會顯著降低學習效率、情緒調節能力,甚至出現注意力缺失問題。
也就是說,你以為孩子只是“困一點”,其實他的大腦已經“卡住”了。
③情緒行為
晚睡的孩子,通常還會這樣——
白天沒啥事,但到了晚上,好像變成了“情緒小刺猬”,一點就炸。
其實,這種“夜間炸毛”,跟睡眠質量緊密相關。
科學家稱之為“睡眠剝奪性焦躁”:孩子沒睡夠,神經系統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就很容易出現情緒不穩、沖動行為,甚至影響人際關系。
這對親子關系,也是個大挑戰。
你一著急吼兩句,他一生氣摔門走人——孩子晚睡像定時炸彈,炸的不是家,是媽媽的耐心。
二:為啥明知道要早睡,孩子還是“拖拖拉拉”?
有些媽媽,快被孩子的晚睡“氣到爆炸”——“怎么說都不聽!好話說盡,吼也吼了,哭也哭了,他還是不睡!”
其實,你家娃可能不是“叛逆”,而是中了這些晚睡“陷阱”。
①陷阱1:晚上玩手機,越玩越精神
別說孩子了,就連我們大人,晚上刷個短視頻,眼睛都能瞪得比白天還亮。
更別說孩子的大腦,本來就更敏感——藍光一刺激,褪黑素(促進入睡的激素)就減少,結果腦子清醒得跟早上八點一樣。
你以為他是‘不想睡’,其實他是被手機‘晃醒了’。
②陷阱2:白天精力沒釋放,晚上活力滿滿
你有沒有注意過:
有的孩子放學回來,一屁股坐在沙發上,除了吃飯就沒怎么動過。
結果到晚上十點,他精神得像剛下課。
這是因為,白天活動太少,身體根本沒“用完電量”。
能量沒消耗完,自然也不會“關機”。
尤其是作業寫太晚,運動量又少的時候,孩子反而更難入睡。
③陷阱3:作息不規律,生物鐘亂成團
今天十點睡,明天十二點睡,后天看劇看到一點……
孩子的生物鐘,就像鬧鐘被人反復調來調去,永遠對不上點兒。
一到該睡覺的時候,他的大腦可能還在疑惑:“啊?怎么又關燈啦?我這不是剛上線嗎?”
長期下來,孩子的大腦,根本分不清“白天黑夜”,自然睡得慢,醒得難。
④陷阱4:不是不困,是“不敢睡”
“不敢睡”這一點,很多大人都忽略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有的孩子,晚上不愿意入睡,不是因為不累,而是內心有壓力、焦慮、不安。
比如:
成績焦慮:“我今天還沒背完書,明天老師會不會抽查到我?”
人際壓力:“我同學朋友圈發了聚會,我沒去,他們會不會排擠我?”
家庭緊張:“媽媽今天又生氣了,她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這些情緒沒說出口,但藏在心里,孩子睡不著,就跟我們大人“心事重重”是一樣的。
這些“晚睡真相”,說白了,都是作息+環境+情緒管理的問題。
而這些,我們都是可以幫他們慢慢調整的。
三:輕松又實用的“早睡攻略”,誰用誰香
讓孩子早睡,就像減肥一樣: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靠吼基本沒用。
我們得“智取”,而不是“硬剛”~
①睡前要有儀式感
人的大腦,其實是“條件反射動物”——只要你每天在差不多時間做同樣幾件事,它就會“自動進入預備狀態”。
比如:
晚上8點:叫孩子洗澡、刷牙;
晚上8:30:上床,關燈前講個10分鐘小故事/輕音樂;
晚上9點:躺平、熄燈、閉眼,不玩手機不講話。
每天重復,哪怕一開始他還不情不愿,時間一到,大腦就“自動打瞌睡”。
②手機平板限時,不是“沒收”,而是“換種方式說再見”
如果我們強行奪走電子產品,大多數孩子第一反應,不是“聽話”,而是“逆反”。
我們不妨試試“合作式設限”法:
跟孩子約定一個“電子產品下班時間”,比如晚上8點,手機就歸位。
你可以說:“手機也得休息,不然它也會不開心。”
甚至給手機安置一個“家”,到點讓它“下班回家”,儀式感滿滿。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媽媽不是在控制他,而是和他一起守護健康節奏。
③睡覺前不做“刺激大腦”的事
很多孩子是因為“睡前過度興奮”才睡不著——
比如寫作業寫到太晚,剛打完一局游戲,或者看完驚悚小說……
這些,都容易讓腦子“上頭”。
我們試試這些“助眠活動”:
聽聽舒緩的白噪音(雨聲、溪水聲、貓呼嚕聲);
睡前閱讀紙質輕松繪本/故事(別選《名偵探柯南》那種燒腦的);
④睡眠調整“漸進式”,不強推、只微調
我們別一上來,就要求娃“今晚9點就給我睡覺!”。
他能給你翻500個白眼。
正確做法是:“每天提前15分鐘”,慢慢往前推。
第一周:22:45
第二周:22:30
第三周:22:15……
最終目標:21:30-22:00之間躺平。
這樣不刺激、不逆反,孩子接受度也高。
育兒最怕一口吃成胖子,最穩的是,一點一點變好。
你家孩子每晚幾點睡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