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療法,曾被冠以“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后的第三次醫學革命”之譽,CAR-T細胞療法恰是其中佼佼,尤其在血液瘤治療中,CAR-T細胞療法名副其實。
但是,其在實體瘤治療中的表現卻如同被封印的利劍——脫靶毒性、細胞耗竭與療效短暫三大問題如劍鞘般封印了CAR-T細胞療法原本應有的殺傷力。
2025年4月,南加州大學王英曉團隊在《細胞》期刊上發表的突破性研究,以“超聲波遙控”為核心,為“打開劍鞘”提供了全新解法。
這項名為EchoBack-CAR-T的技術,不僅實現了對實體瘤的“指哪打哪”,更將脫靶毒性降至近乎為零,被學界稱為“聲遺傳學與免疫治療的完美聯姻”。
1
“脫韁野馬”般的傳統CAR-T
雖然CAR-T療法具有靶向的特性,可一旦CAR-T細胞被注入體內,這種特性就不那么容易被掌握了。
它會如同“脫韁野馬”難以控制。
其原因在于:這類經基因改造的 T 細胞通過嵌合抗原受體(CAR)識別腫瘤抗原后,會觸發不受體內負反饋調節的持續激活——一旦與靶抗原結合,便如點燃的導火索般啟動不可逆轉的增殖與殺傷程序,快速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并呈指數級擴增,過程既無法通過時空精準調控,也難以中途人為終止,因此,CAR-T必須要面對細胞耗竭導致療效短暫的現實問題。
進一步的,這種“不受控”的特性會導致所謂脫靶危機。
當靶抗原在正常組織中存在同源蛋白或低水平表達時,CAR-T細胞則有可能因“抗原錯認”發動攻擊,此即脫靶毒性。
在一項針對表達HER2的腫瘤的CAR-T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中,患者就出現了嚴重的脫靶毒性。HER2在一些正常組織如肺上皮細胞中也有低水平表達,CAR-T細胞識別并攻擊了這些正常細胞,導致患者出現了呼吸困難等嚴重的肺部毒性反應。
這種風險源于 CAR-T 設計的天然局限 —— 單鏈抗體的特異性并非絕對,在體內復雜的抗原環境中,細微的結構相似性即可觸發 “誤擊”。
2
超聲波如何“馴服”CAR-T細胞?
而王英曉團隊的核心創新就在于引入了一種超靈敏熱休克啟動子(HSEs)。
熱敏感啟動子篩選流程
通過高通量篩選技術,團隊從數百萬個候選啟動子中篩選出了7HH。通過優化熱休克元件(HSE)的重復次數和序列,7HH的響應速度較傳統版本提升5倍,僅需在43℃下激活15分鐘,即可觸發CAR蛋白的高效表達;而在正常體溫背景,也即37℃左右時幾近“沉默”,有效避免了非靶向激活。
那么,如何準確打開這一“溫度開關”呢?王英曉團隊給出的答案是超聲遙控。
研究團隊選擇了聚焦超聲(FUS)作為調控工具。通過多束超聲波的相位調控,能量便可精準匯聚于腫瘤區域——簡單來說,他們讓多束超聲波像列隊的士兵一樣調整波形和方向,讓所有能量以一種類似“放大鏡匯聚陽光”的形式精準地聚焦到體內的腫瘤位置。
這些超聲波會在腫瘤區域被轉化為熱能,使腫瘤局部溫度升高至43℃左右——這個溫度不會傷害正常組織,卻剛好能激活CAR-T細胞內的熱休克啟動子開關,進一步的,這些由超聲遙控的CAR-T細胞便開始攻擊腫瘤。
EchoBack-CAR T療法的起效原理和殺傷力
全過程無創,且聚焦超聲能穿透至體表下數十厘米的深層組織,解決了光遺傳學技術穿透力不足的缺陷。
另外,為突破CAR-T細胞“激活即耗竭”的瓶頸,團隊設計了一種獨特的正反饋機制:
正反饋設計
當EchoBack CAR-T細胞在識別腫瘤抗原后,通過NFAT、NF-κB等通路激活CAR蛋白的持續生產,形成“激活-殺傷-再激活”的閉環。
這種設計使EchoBack CAR-T在體外實驗中,CAR表達能夠持續3天以上,而傳統CAR在24小時內消失。
在3D 膠質母細胞瘤模型上的療效試驗則顯示,經過兩次超聲波刺激后,腫瘤體積縮小了近90%。
在針對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設計的EchoBack-PSMA CAR-T細胞,在雙側腫瘤模型中更是展現出了“智能甄別”能力:僅高表達PSMA的腫瘤側被徹底清除,而低表達側(模擬正常組織)則毫發無傷。
它直接印證了其基本規避了脫靶毒性。
3
研究經歷
早在2021年,《生輝》便就這一技術專訪了王英曉教授,專訪中提到:
2020年,團隊就曾嘗試過用藍光控制CAR-T,但受限于穿透深度(僅毫米級),難以臨床應用。
轉向超聲波研究后,他們發現其熱能轉換特性可深度調控細胞活性,由此開啟“聲遺傳學”新賽道。
在早期探索中,團隊曾面臨熱損傷風險:若超聲能量過高,可能灼傷正常組織。通過反復優化脈沖參數(如5分鐘短脈沖、43℃溫控),最終在治愈率80%的小鼠前列腺癌模型中實現安全性與療效的平衡。這一“臨界點”的發現,成為技術走向臨床的關鍵轉折。
從光遺傳學到聲遺傳學的研究,王英曉也有頗多感慨,
“10年前,如果向學生描述如今的醫療技術,或許會被誤認為是在講述一部未來感十足的科幻電影。而今天,我們站在技術的前沿展望未來,不禁暢想:或許有一天,患者只需穿上嵌入超聲探頭的智能衣物,通過手機應用程序精準調控超聲信號的頻率與作用區域,即可遠程激活體內的CAR-T細胞,實現無創、精準的治療。”
寫在文末
王英曉團隊的研究,是華人科學家在尖端醫學領域的又一高光時刻,當超聲波化作“無形之手”,引導CAR-T細胞完成對腫瘤的精準圍剿,那些曾被宣判“不可治愈”的實體瘤患者,終于有機會得以窺見希望的曙光。
*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
since 2015.
來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網絡編輯/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細胞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