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隨著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去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具有全球影響的“拉美文學爆炸”四大主將已全部作古,在標志著一個特定文學時代結束的同時,也令“拉美文學”再度引起關注。
4月14日,秘魯利馬,民眾悼念略薩圖據視覺中國
其實“拉美文學”與其說是一個地緣文學的概念,不如說是語種文學的概念:拉美文學基本可以與“美洲西班牙語文學”劃等號。以西語為官方語言的墨西哥在地理上屬于北美,卻是拉美文學的重鎮,有卡洛斯·富恩特斯這樣的代表作家;與之相對應的是南美洲的巴西,雖然面積位列全球第五、國土比例占南美洲的47.7%,其葡萄牙語文學卻在拉美文學中貌似屬于可有可無的存在。
而拉美文學的形成,也是全球化進程的產物之一:歷史進程既造就了如今的拉丁美洲,也造就了拉美文學。
壹
1492年是明朝弘治四年,黃河決口影響京杭運河,在位的明孝宗朱祐樘征發十五萬民工治河。
同時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西班牙在1月終結了摩爾人對伊比利亞半島七百余年的統治,4月就跟熱那亞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簽訂了一份允許他航海到亞洲采購香料的合約。隨著這年10月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世界近代史也拉開了帷幕,聯系緊密的全球化時代登場。
在歐洲人登陸美洲之前,這里的主要原住民是美洲印第安人,大約兩萬年前沿著亞洲和北美之間的白令海峽陸橋遷徙而來的后裔。擁有高頭大馬和長槍短劍的歐洲殖民者,在屠戮只有羊駝沒有戰馬的美洲原住民時如砍瓜切菜,帶入美洲的天花等傳染病更是以超高效率滅絕著原住民。數千年來口口相傳的詩歌和神話傳說,隨著原住民的毀滅而湮滅。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美洲 圖據:視覺中國
即便是有幸殘存至今的書面文學,如大致寫于1544年的危地馬拉創世神話《波波爾·烏》,如今也都經過了發現者、記錄者、翻譯者的改寫,這些人里許多都是傳教士。他們從自身的文化和理解出發,對拉美文學原始文本的改造,令后人實難分辨里面究竟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印第安傳說、哪些又是披著拉美外衣的天主教理念。
而且幸存的《波波爾·烏》僅是滄海一粟,99%的原生拉美文學都在歐洲殖民者到來后消失。不僅如此,殖民地的嚴苛管制,更令文學被壓榨得幾無可能。2011年,剛拿下前一年諾獎的略薩在阿根廷的演講中提到:“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殖民時期里,所有小說類作品在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中都被禁止流通。那三百年間,虛構文學作品在美洲殖民地既不能被編輯出版,也不能從海外引進……”
美洲阿茲特克文明的雨神特拉洛克陶像
經過十九世紀的獨立運動,美洲各國紛紛脫離殖民者而宣告獨立,此時美洲的主要住民已經是殖民者與美洲原住民的混血后裔。1879年,阿根廷發生了對印第安人的大屠殺:八千武裝到牙齒的士兵攻擊兩千手無寸鐵的印第安人,朗克萊斯人、阿拉烏干人等印第安部落幾乎被斬盡殺絕。
因此在世紀之交,雖然當時拉美文學的主流是“大地主義”小說和以印第安民族生活為主題的“土著主義”作品,但真正的土著其實已經所剩無幾。二十世紀大放異彩的拉美文學名作家們,幾乎都是混血后裔。
阿根廷薩爾塔的北方歷史博物館,西班牙登陸美洲前的印第安人陶器,其上有面部設計。圖據:視覺中國
由于本土文脈已斷以及與歐洲的數百年淵源,二十世紀的拉美文學,主要受到的都是歐洲文學的影響。生于1867年的尼加拉瓜作家魯文·達里奧,在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德萊爾和蘭波的影響下,開創了西語文學的語言革新。生于1899年的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就更是歐洲文化催生的典型。
貳
博爾赫斯家中擁有數千冊藏書的圖書室,父親喜歡雪萊、濟慈和史蒂文森,母親翻譯美國作家霍桑、梅爾維爾和福克納的作品。博爾赫斯九歲就翻譯王爾德童話《快樂王子》,十五歲來到瑞士日內瓦居住,二十歲在西班牙開始了詩歌創作,最終成為拉美文學的文豪級人物。
當時法國流行的超現實主義浪潮,不僅影響了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也若隱若現地出現在博爾赫斯小說代表作《小徑分岔的花園》中,雖然主角余準博士被設定為中國裔。博爾赫斯在哲學上受叔本華和尼采影響甚深,令他幾乎像是一個只是出生在拉美的歐洲人,以致于后來馬爾克斯在1967年談到博爾赫斯時表示:他很欽佩但同時也很厭惡博爾赫斯,因為他認為博爾赫斯筆下的超現實“不屬于拉丁美洲,是虛假的”。
1969年時的博爾赫斯 圖據視覺中國
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秘魯的巴爾加斯·略薩、阿根廷的胡里奧·科塔薩爾和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是比博爾赫斯后一代的“拉美文學爆炸”四大主將。與博爾赫斯相比,他們具有更強烈的獨立意識,立意將拉美文學與歐洲文學區分開來,也獲得了相當的成功。但即便已有充分的文學自覺,在他們的代表作中,歐洲和美國文學的印痕仍然清晰可見。
以最具知名度的《百年孤獨》為例,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名作《喧嘩與騷動》多視角敘事和碎片化時間,影響了馬爾克斯對馬孔多家族的書寫,尤其是《百年孤獨》中循環的時間結構與家族史詩的構建;富恩特斯的《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背景是薩特和加繆的存在主義荒誕派;愛爾蘭作家喬伊斯《尤利西斯》的意識流風格,體現在科塔薩爾的《跳房子》中,則是以俚語和巴黎-布利諾斯艾利斯的雙城敘事打破語言邊界;美國的“黑色幽默”風格,在略薩的《城市與狗》中轉化為對秘魯軍事獨裁的諷刺反對……
網飛版《百年孤獨》劇照
此外還有非洲文化的影響。《百年孤獨》中俏姑娘雷梅黛絲乘床單升天的情節,原型即是非洲“靈魂飛升”神話與加勒比地區黑人巫毒文化中“靈魂出竅”的觀念結合。發現新大陸之后,被歐洲殖民者從非洲賣到美洲作奴隸和苦力的黑人,將他們帶來的文化無聲地融入了幾百年后的文字里。
相比具體文本和作家八卦而言,考據索引往往顯得枯燥無趣,一如現實在幻想面前的呆板——但文學從來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將外來文化、本土現實和個人天賦融合為一之后,拉美文學作家在二十世紀創造出的具有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著實令世界為之震動:僻處歐洲一隅的西班牙語、除《堂吉訶德》外幾無具有世界知名度巨著的西班牙語文學,竟然在隔著大洋的彼岸美洲大放光芒、不容忽視。
叁
早在1921年,魯文·達里奧的《女王瑪勃的面綢》就被譯介為中文,成為目前所知最早與中國讀者見面的拉美文學作品。后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拉美文學作品都是以“被迫害民族的抗爭”和“反抗階級壓迫”的面貌出現的,以至于后來當聶魯達的詩作被全面翻譯之后,許多人驚詫莫名:聶魯達這濃眉大眼的家伙,最有名的詩作居然大多是情詩?
1982年,馬爾克斯憑借《百年孤獨》的成就獲得諾獎,成為諾獎作家中為數不多的暢銷書作者,也令這一波拉美文學熱潮在中國以迅猛之勢傳播開來。不僅《世界文學》雜志在諾獎后就發表了《百年孤獨》前六章的譯文,1983年還在西安召開了“加西亞·馬爾克斯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研討會”。尤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造就的知識化浪潮大背景下,拉美文學迅速征服了中國的眾多文學青年。
1984年版高長榮譯《百年孤獨》,根據英文和俄文本譯出
作品是最好的證據。莫言以五年時間創作的長篇《檀香刑》開頭第一句,“那天早晨,俺公爹趙甲做夢也想不到再過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勝過一條忠于職守的老狗”,令人很難不想起《百年孤獨》的著名開篇,“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連諾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而馬爾克斯的這一開篇又源于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中的句子:“很多年后,雷德里亞神父將會回憶起那個夜晚的情景……”
很多年后,拉美文學的名句變成了中國作家的開篇,這可以視為文學上的全球化現象。除了《檀香刑》在謀篇布局、行文風格上似曾相識之外,陳忠實的名作《白鹿原》,也像《百年孤獨》在關中平原上的翻版,雖然環境、人名、習俗統統都是黃土氣息。夸張一點而言,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走過來的眾多嚴肅文學作家,怕是沒有幾個人能拍著自己的胸脯說:我的作品沒有受過拉美文學的影響。
但句式可以模仿、幻想可以借鑒,文學作品的靈魂卻不是可以輕易復制而得。什么樣的土壤產生什么樣的文學和作家,簡單模仿的結果往往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僅僅以作家的個人經歷而論,拉美作家的境遇就令中國作家難以看齊:博爾赫斯剛成年時,父親帶他去妓院想“讓他成人”,結果這次失敗的經歷反而造就了他一生對性和生育行為的非正面態度;馬爾克斯十二歲去一家名為“時光”的妓院收債,卻跟一名妓女發生了關系;略薩第一段婚姻是十九歲時與二十九歲的姨媽胡麗婭·烏爾基迪、第二段婚姻是與表妹帕特麗希婭……
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
知人論世,作家的作品實際包含著他的整個人生,而其它地方的作家未必有拉美作家這樣的人生。沒有類似的生活境遇,卻要從頭到腳竭力模仿,注定只得其皮而不得其髓。
文學發展到今日,早已隨著全球化的傳播溝通而呈融匯之勢。拉美文學作家所使用的西班牙語,在美洲僅僅有幾百年的存在史,但拉美文學在全世界范圍內造就了巨大影響。相比之下,那些存在延續時間更長、具備更輝煌歷史傳統的語言,期待著更能傳承和弘揚它魅力的作家。
文/啟凌 編輯 蘇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