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我從石家莊陸軍學院畢業,被分配到錦州某部擔任分隊長。
報到那天,團政委親自把我領到宿舍,指著正在擦拭儀器的黑瘦軍官說:"這是咱們修理所的技術骨干張衛國同志,以后你們就是搭檔了。"
就這樣,我和這位山東籍的技師成了室友。
張衛國那年二十七歲,沂水縣大峪溝村人,比我早五年參軍,早三年提干。
宿舍是間十二平米的平房,兩張行軍床中間擺著自制書架,上面整齊碼放著《無線電原理》和《毛澤東選集》。
熄燈后的夜晚,鐵皮暖氣管總發出咔嗒輕響,我們就在這聲響里聊起家鄉往事。
最常說起的是找對象的事——他家里已經連著寄來三封加急信,說同齡人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
八二年的春天來得特別早。三月剛化凍,張衛國就收到老家同學的來信,附著一張姑娘的照片:縣劇團演員周曉梅,二十一歲,杏眼鵝蛋臉,父親是文化局干部。
老張把照片壓在玻璃板下,卻遲遲不敢動筆回信。"人家是文化人,"他搓著滿是老繭的手,"我這初中畢業的粗人寫啥好?"
那天夜里,我們趴在彈藥箱改裝的寫字臺上,逐字推敲了整整三頁信紙。老張堅持要用藍黑墨水,說顯得莊重;我建議在結尾抄了半首《致橡樹》,他緊張得把信紙捏出了汗漬。
回信來得比預期快,娟秀的字跡里夾著兩句泰戈爾詩句,老張盯著"生如夏花"四個字直撓頭。
我翻出連隊訂閱的《人民文學》,指著篇散文說:"下次你就寫實彈射擊時想起她的眼睛,像靶心一樣讓你專注。"
十月份批下探親假時,老張的綠挎包里已經攢了十八封信。
我幫他置辦了兩瓶西鳳酒、四盒遼西槽子糕,臨行前夜反復叮囑:"先攻克她父母,縣城老人家就認實在人。"
沒想到半個月后他歸隊時,整個人像被抽了魂似的,對著儀器發呆時竟把萬用表筆插進了茶杯。
直到深秋的某個雨夜,他才在宿舍道出實情。
那天他按地址找到周家,開門的卻是位穿藍布工裝的姑娘,濃眉方臉,和照片判若兩人。
原來周曉梅嫌軍人常年在部隊,早和縣醫院醫生好上了。周母看中老張干部身份,又怕錯過良緣,便讓大女兒周曉蘭頂替相親。
"曉蘭在紡織廠當會計,二十五歲,"老張摩挲著相冊里新換的照片,"她給我納了雙千層底,說等得起我復員。"
婚禮是在八三年建軍節辦的。
我去沂水參加時,發現周曉蘭正麻利地幫婆婆腌咸菜,她粗糙的手指和利落的談吐,與劇團妹妹的纖弱截然不同。
新房墻上掛著放大合影,老張的軍裝和周曉蘭的紅毛衣,在縣城照相館的布景前顯得格外踏實。
2017年戰友聚會選在臨沂賓館,退休的老張已有了白發,但搶著買單的勁頭還是當年模樣。
酒過三巡,周曉蘭突然爆料:"當年那鞋墊是我連夜趕的,怕你嫌我老相轉頭就走。"
滿桌哄笑中,他們的兒子——如今已是沂南縣張莊鎮黨委書記的年輕人,正給岳父斟酒。
回程高鐵掠過一片片塑料大棚,我想起老張當年半個月都心神不寧的模樣。
如今看來,生活有時就像部隊的裝備調配,表面看是陰差陽錯,實則暗合供需。
周曉蘭會在他演習時默默照顧公婆,能理解緊急集合的哨聲比兒女情長重要,這些豈是舞臺上水袖翻飛的妹妹能給的?
那個擅作主張的丈母娘,倒比誰都明白婚姻的真諦——不是風花雪月的般配,而是寒冬里相互依偎的體溫。
就像老張總說的,過日子得像焊電路板,光好看不行,得經得起震蕩測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