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7期〡 2025/04/18
4月15日,西安市公布《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數據顯示,2024年,西安市常住人口總量達到1316.76萬人,全年凈增8.94萬人,超越鄭州、濟南、青島等北方城市,躍居北方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榜首。
根據“七普”數據,2010年至2020年,西安以448萬的人口增量位居全國第四、北方第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3年,西安曾短暫失去優勢,當年常住人口較上一年增加8.23 萬人,被鄭州超越。2024年,西安人口吸引力強勢回歸,重新奪回北方城市人口增長的“頭把交椅”。
這既得益于其穩固的經濟發展根基,亦有優質醫療、教育資源等多元要素的協同賦能。不過,成績的背后,人口激增帶來的一些挑戰依然不容忽視。
未來,如何在集聚中實現平衡、在擴張中提升質量,將是這座千年古都邁向“強城”的關鍵命題。
01?
增量居北方城市首位
在人口流動加速的當下,常住人口增量已成為衡量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指標。
全國各大城市紛紛推出人才新政、落戶優惠等政策,以爭奪人口紅利。而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布局、生態宜居程度和營商環境優劣等因素,正深刻重塑著人口遷移的版圖。
西安憑借教育醫療資源富集、就業機會充裕等綜合優勢,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從增量看,西安2024年末常住人口1316.76萬人,較上年末凈增8.94萬人。
橫向對比北方重點城市,濟南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951.5萬人,比上年凈增7.8萬人,增長0.8%。青島2024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044.25萬人,比上年增加7.10萬人;天津2024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量1364萬人,與上年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在十年人口增長維度同樣表現亮眼,根據“七普”數據,2010-2020 年西安常住人口增長448萬,位列全國第四、北方城市榜首。
盡管2023年鄭州以18萬的常住人口增量短暫超越西安,占據北方城市人口增長首位,但2024年西安成功反超,以8.94萬的凈增量,重回“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2024年,鄭州常住人口增加7.8萬人,總量達1308.6萬人。
來源: VCG41N2200827479(圖文無關)
在城鎮化進程方面,2024年西安城鎮人口規模為1059.07萬人,城鎮化率達80.43%。相比之下,鄭州城鎮化率81%,較上年提升1個百分點;青島城鎮化率78.87%,濟南城鎮化率76.2%,而天津以85.49% 的城鎮化率領跑北方城市。
從全省視角觀察,2024 年末陜西省常住人口3953萬人,較上年僅增加1萬人,西安常住人口總量占全省人口總量的33.31%,且增量是全省人口增量的8倍。
這也意味著,西安作為省會城市,憑借強大的“人口虹吸效應”,持續保持人口正增長態勢,在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尤為顯著。
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虹吸效應顯著屬正常現象,應允許農村及小城市閑置勞動力流入城市。這一流動存在雙重利好:對農村和小城市而言,人口外遷可提升人均資源占有量;對大城市來說,人口集聚能推動發展。“應該鼓勵人口流動,要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新城市居民‘人’的權益保障均等化上。”
02?
背后驅動力
時隔一年重奪“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這一數據背后,體現了西安的綜合吸引力,也折射出中國人口流動與區域發展的深層邏輯。
城市經濟韌性和發展活力是吸引人口的最主要動力,尤其是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繁榮和活力。
2024年,西安的GDP為13317.78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3873.96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9123.69億元,增長4.8%。
來源:西安市人民政府官網
拆解工業數據,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5%,六成以上行業產值實現增長。西安在傳統產業上保持了較好的韌性,如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9.7%。
同時,在新興產業上穩步提速,如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4.3%,民用無人機增長2.9倍,太陽能電池增長61.4%,3D打印設備增長41.9%,集成電路圓片增長36.7%。
三產服務業上,第三產業占比68.51%,產值接近萬億,全國排名第15位,發展迅速。工業的韌性及三產的強勁,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吸引中西部勞動力。
城市的戰略地位對人口的聚集效應亦不容忽視,“強省會”戰略下,西安作為西北唯一國家中心城市,承擔著輻射中西部、平衡區域發展的使命,某種程度上,對周邊城市形成虹吸效應。
數據顯示,2023年陜西全省人口減少4萬,而西安獨增8萬。
同時,眾所周知西安是“教育重鎮”,教育資源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居于前列,對人口亦極具吸引力。
西安擁有63所高校(本專科),近百萬在校大學生,畢業生規模龐大,高等教育資源不僅為本地輸送人才,也吸引外省學生留陜就業創業。
除了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西安在基礎教育及高中教育同樣有大量優質的資源,2017年戶籍政策放寬后,外省學齡兒童遷入顯著推高小學入學人數,前幾年引發爭論的“教育移民”,就是西安教育資源吸引力的佐證。
“還是要促進產業轉型,低端產業提供大量就業,但這些就業只是一個城市擴容的基礎,從長期看,高質量的就業,高附加值的產業,才是城市長期擴張、穩定發展的基礎。所以,要積極地推進科技創新。”盤和林告訴每經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掀起的“搶人”大戰,亦成為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西安亦不例外,為了吸引人才,西安推出戶籍松綁政策,陜西省內(除西安外)戶口通遷政策、居住證互認等降低落戶門檻,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03?
紅利與挑戰
一座城市對人口有吸引力,可以給城市帶來不少紅利,但也同時面臨不少挑戰。
按照當下國際局勢和國內形勢,可以說,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將是我國維系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近幾年,中央經濟工作的重點和首要任務都是提振消費,而城市人口的增加無疑可以促進消費升級與城市競爭力提升。
2024年,西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435.63億元,通訊器材、日用品等消費類別增長顯著,新增人口對于消費的促進明顯,同時人口流入也有利于擴大市場規模,推動服務業升級。
另有數據顯示,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82元,居民消費支出增長3.3%,這意味著,西安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人口的增加,消費的提升,是最強的底氣和支撐。
人口的增加,特別是年輕人口的增加,還可以促進人口結構調整,增加勞動力供給,2024年西安城鎮新增就業就達18.08萬人,勞動力供給也增強了經濟的韌性。
而年輕人,如85萬的在校大學生,也為城市創新注入活力,這些大學生成為西安新興產業和科創企業的人才支撐。
來源:VCG211338910794
當然,硬幣的反面在于,大量人口帶來紅利的同時,也給城市的公共服務增加不少壓力,比如學位緊張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市競爭激烈而周邊農村學校閑置,住房供需關系緊張,占比21.6%的老年人口疊加社保支出壓力,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城市的承載力。
盤和林指出,城市承載力面臨消費品與必需品供給、交通、環境、公共安全及就業等多方面考驗。解決這些問題需多措并舉,例如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完善交通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緩解擁堵),以及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加保障房供應等。“人口增加,既意味著城市收入的增加,也意味著城市開支也將同步增加。”
另外,一個不容忽略客觀事實是,西安的二產盡管保持了一定的韌性,但要從人口“大城”到“強城”,必須補齊工業短板。
2024年,西安二產增加值在“萬億之城”中排名最后,過度依賴第三產業可能導致經濟結構單一,做強工業,西安經濟將會再邁上新的臺階,對于人口的承載能力也會進一步增強。
誠然,西安的人口增長是經濟韌性、政策紅利與教育優勢的綜合結果,但其“北方第一”的光環下,仍需直面區域失衡與結構矛盾。
未來,如何在集聚中實現平衡、在擴張中提升質量,將是這座千年古都邁向“強城”的關鍵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