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頻) ● 大國博弈
[611]美國前外交及國家安全高官:低估中國實力的危險(Foreign Affairs)
[610]中國如拋售美債作為反制,會帶來什么影響(Newsweek)
[607]硅谷軍用無人機企業的“中國制造”困局(Forbes)
[609]UnHerd專訪JD·萬斯文字實錄(UnHerd)
[602]對話:關稅重錘如何激化中美經濟硬脫鉤(Foreign Policy)
[601]為確保對歐洲的出口暢通,中國重構鐵路運輸網絡(The Economist)
● 美國經濟
7.[608]特朗普或將撼動美元霸權(The Economist)
8.[605]股市崩盤150年啟示錄(Morningstar)
● 特朗普打壓美國高校
9.[606]哈佛成了對抗特朗普的大學領導者(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0.[604]特朗普高校施壓行動內幕(The New York Times)
● 北歐為什么行
11.[603]從樂高到諾和諾德:北歐企業成功之道(The Economist)
中國的促生育“實驗”
12.[591]重金獎勵帶來生育潮?——走進中國天門市的生育激勵實驗(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I. 按語與引文
1.[611]美國前外交及國家安全高官:低估中國實力的危險
Foreign Affairs(2025.4.10)
按語: 這是兩位前拜登政府外交及安全事務高官發表在《外交事務》上的文章。主題內容是,中國實力強大,在許多方面已經領先美國。這是中國規模所決定的。短期經濟挑戰不會影響中國實力的崛起。中國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絕對不能低估中國,不能盲目自信,而要認真看待中國的挑戰。其唯一方法就是團結好自己的同盟和伙伴,共同對抗中國。兩位官員從防務、產業鏈、經濟等領域,對拜登時期的政策進行了概括(和宣傳),核心是,美國靠自己的產能無法對抗中國,而必須和盟友建立一個聯合生產、共享創新、供應鏈整合的國防工業體系;美國要和這些國家“雙向輸出”——輸出技術、提供投資、開放市場。文章強調,美國必須和這些國家構建共同市場,“小院高墻”,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御中國。作者還提議要搞一個經濟版的北約(“經濟版第五條”):任何一國遭到中國經濟施壓,其他國家就聯合反制。(作者也列出了美國最核心的小伙伴——五眼、歐盟、印度、日韓、墨西哥)。最后,文章批評特朗普,指出特朗普的政策是建立在對美國實力高估、對中國實力低估的基礎上的,在嚴重破壞過去幾十年來的盟友關系——一些國家已經不惜代價考慮向中國靠攏。
點評:1)文章所述的,不僅代表拜登政府的看法,而且非常代表美國決策精英的看法。中國人討論的,有長期規劃,有打法、狡猾精明的“美國”,就是這個美國。2)這個“美國”只是一幫精英,他們是職業官僚、智庫和校園知識分子。他們無法左右民間政治,只能嘗試影響政客;3) 這個長文恐怕很難影響特朗普政府,也不是為了影響特朗普政府,而是在精英圈凝聚共識。實際上,文章表達的已經是共識;4)由于接近美國的共識,因此從中長期看,具有可執行性,有可能落地。5)這些決策精英就跟古代的謀士一樣,他們不能左右政治,最怕的是民粹主義抬頭打亂了陣局。顯而易見,對他們來說,特朗普是最大的干擾,影響了美國中長期的行動計劃;6)但特朗普又是有貢獻的:精英往往不接地氣。特朗普幫助他們搞明白并一定程度接受了美國的政治現實:必須考慮選民的利益;7)因此,精英推出的修改版的“新美國秩序”,一定會融入“美國優先”的元素。
這些美國決策精英把他們針對中國的策略都清楚羅列,變成了明牌,對中國自然就有啟示了:我們知道他們中長期的打算。“所謂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摻沙子、挖墻腳,行美國所要行但可能暫不能行之事,與這些國家建立雙邊和多邊合作,聯合擴大產能,構建共同市場和供應鏈,瓦解美國與他們的合作基礎。
正文: (10,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庫爾特·M·坎貝爾(KURT M. CAMPBE LL)在拜登政府時期擔任美國副國務卿,曾出任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 拉什·多希(RUSH DOSHI)現任喬治城大 學助理教授,同時擔任外交關系協會中國戰略項目主任。他在拜登政府時期曾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副高級主任。 大國競爭需要冷靜客觀的實力評估,但美國對中國的判斷卻總在極端之間搖擺。數十年來,美國目睹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主導國際貿易、地緣政治野心膨脹,一度擔憂這個戰略分心、政治癱瘓的國家會被中國超越——2008年金融危機后,特別是新冠疫情高峰期間,許多觀察家認為這個時刻已經到來……
2.中國如拋售美債作為反制,會帶來什么影響
Newsweek(2025.4.18)
按語: 這篇報道探討了中美貿易戰之下,中國如果以拋售美債作為反制,可能產生什么影響具體內容包括:1)為什么中國拋售美債(的潛在可能)一事如此重要;2)一些基本信息;3)中國拋售美債可能引發的后果;4)此舉會如何影響美國的房貸利率;5)中國自己會面臨什么。基本觀點:中國持有的巨額美債是一個傷害巨大的武器,如果大舉拋售的話,將兩敗俱傷,招致美國強烈報復,并引發全球性的金融系統動蕩及危機。文章最后點出,中國最好的策略(同時也是美國面臨的風險)實際上是逐步減持——無聲無息,但影響很大(而且各國都已經打算這么做)。其次,中國真正的武器并非真的拋售,而是通過龐大的美債持倉所制造的不確定性——各方始終會擔憂中國大舉拋售的風險。但達摩克利斯之劍最有震懾力的時候是懸著,而不是落下。
正文: (2,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朗普總統對華貿易戰的升級,可 能導致這個美國國債第二大持有國拋售美債,進而推高數百萬美國民眾的房貸利率。 盡管部分專家認為這種極端情況不太可能發生,但中國政府已誓言將對特朗普政府的加稅措施“奉陪到底”。北京確 實握有一件危險武器:其持有的超過7,600億美元美國國債可能成為反擊手段。 此事為何很重要 ……
3.[607]硅谷軍用無人機企業的“中國制造”困局
Forbes (2025.4.16)
按語: 這篇深度報道指出美國硅谷的軍用無人機企業/行業的一個嚴重問題:對“中國制造”的深度依賴,并由此影響到美國整個防務體系,實質上形成了戰略掣肘:1)中國占據全球商用無人機近90%市場,掌控機身、電池、無線電等核心部件生產能力,美國本土企業很難繞開中國的技術生態;2)五角大樓搞出一個“藍名單”審核機制,希望排除中國供應鏈,但即使標榜“去中國化”的軍用無人機仍存在隱蔽的供應鏈漏洞,多家承包商因中國部件遭到停用;3)中國政府通過出口管制和技術制裁主動施壓,直接切斷了美國頭部企業的關鍵部件供應,迫使涉及的硅谷企業立即陷入產能危機;4)大疆在美國市場持續、廣泛的滲透,使得美國本土對大疆形成了深度依賴,難以建立替代性供應鏈。美國人認為,不完全在美國排除大疆,美國本土產業就發展不起來,但美國又離不開大疆,陷入兩難。
點評:中國憑借在無人機領域的全產業鏈技術優勢,不僅形成了軍事上的非對稱優勢,實際上已經對美國形成了“卡脖子”效應。
正文: (3,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五角大樓高層正要求采購數千架無人機,為太平洋地區潛在沖突做準備。但隨著特朗普政府對華加征關稅導致緊張局勢升級,一個棘手現實浮出水面:硅谷無人機企業對中國零部件依賴已深入骨髓。 就在Mach工業公司發布新型軍用攻擊無人機“毒蛇”(Viper)宣傳視頻次日,首席執行官伊桑·桑頓(Ethan Thornton)便陷入困境。 這段被桑頓冠以“用事實說話”標題社交媒體的視頻中,有眼尖觀眾發現其無人機引擎與某中國廠商產品驚人相似。桑頓曾堅持稱公司產品絕不使用中國零部件,但此刻防務科技巨頭Anduril首席執行官帕爾默·盧基(Palme r Luckey)的質問讓他無從回避:“視頻里的機身又是怎么回事?”……
4.[609]UnHerd專訪JD·萬斯文字實錄
UnHerd (2025.4.16)
??
按語: 英文新聞網站對美國副總統JD·萬斯的訪談文字。要再次強調,JD·萬斯是特朗普政府、整個MAGA、保守派、共和黨陣營里最有效的溝通者。主要觀點包括:1)告誡歐洲,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解決移民問題,要聽老百姓的話,限制移民,不要倒行逆施;二是要分擔解決自己的安全問題,不要都依賴美國。2)強調自己是歐洲的朋友,熱愛歐洲。美國文化來自歐洲。說這些都是出于朋友情誼,不是指手畫腳。3)歡迎歐洲更加獨立,不要對美國惟命是從。“當年伊拉克戰爭你們反對我們就好了”。4)美國很有可能和英國達成貿易協定。美英有特殊關系。5)要求與歐洲大陸各國實現貿易平衡。特別批評德國,說德國依賴美國市場,卻對美國產品進入德國設置壁壘。6)提高關稅、打貿易戰的目標:減少美國的總體貿易逆差,目的:實現產業回流,保護美國制造商和工人的利益,保證供應鏈安全。7)稱絕不能因市場短期波動而動搖長期戰略。但會在市場波動下動態調整。
正文: (3,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UnHerd》(非主流之聲)與JD·萬斯副總統的深度訪談(這是他就任副總統后首次接受歐洲媒體專訪)周一登上英美歐各大媒體頭條。有關美英可能達成貿易協議的消息推動富時指數(FTSE)上漲,并獲英國斯塔默政 府積極回應。現完整刊發此次訪談文字實錄,內容僅做必要編輯以確保行文清晰。 索赫拉布·阿馬里(Sohrab Ahmari): 副總統,請允許我從今日頭條新聞切入。你想必注意到澤連斯基總統最近的言論,他說你“在某種程度上為普京的行為辯護”。你對此作何回應?基輔政府以這種方式與特朗 普政府打交道是否明智?……
5.[602]對話:關稅重錘如何激化中美經濟硬脫鉤
Foreign Policy(2025.4.11)
按語: 本文是《外交政策》雜志副主編Cameron Abadi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Adam Tooze的深度對談節選。兩位觀察者指出,特朗普政府以毀滅性關稅打擊中美核心貿易紐帶,其遠超常規的稅率設計,實際上是在強行切割兩國的經濟聯系,造成“硬脫鉤”——這是對拜登時期(受歐洲影響的)帶有調和屬性的“去風險”戰略的完全背離。兩人探討了美國對華戰略的歷史邏輯演變、特朗普關稅背后的政策考量(及荒誕之處)、特朗普對政治的權力運用及其長期代價,以及貿易戰對全球貿易體系帶來的顛覆性沖擊。對話不算太長,推薦閱讀。
正文: (4,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多國實施“解禁日”(Liberation Day)關稅以來,美國接連經歷股市暴跌、債市崩盤、經濟衰退預測鋪天蓋地、各類災難性前景研判,隨后又突然改變政策轉向,金融市場獲得短 暫喘息。最終留下的,是一場與中國的全面貿易戰,以及全球經濟新秩序的雛形。 我們為何會走到與中國“脫鉤”這一步?特朗普 的權力觀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他是否最終想讓美國經濟走上“中國式”的發展道路? 以下是我近期與本報經濟專欄作家亞當·圖茲(Adam Too ze)在合作播客《數字與圖茲》(Ones and Tooze)中對談的部分內容節選,經編輯整理后呈現……
6.[601]為確保對歐洲的出口暢通,中國重構鐵路運輸網絡
The Economist(2025.4.6)
按語: 這是一則長篇報道,介紹中國為保障對歐出口安全重構跨國鐵路運輸網絡的地緣戰略布局。1)中國啟動了繞開俄羅斯的中吉烏鐵路項目,旨在避免因俄烏沖突導致的運輸風險及西方制裁影響,同時降低對傳統北方線路的依賴;2)新路線通過“中間走廊”連接中亞與歐洲,雖縮短地理距離,但也面臨跨境轉運效率、里海運力不足等挑戰,需要多國協同升級基礎設施;3)紅海航運危機促使中國加速運輸多元化,鐵路成為海運之外的戰略備選方案;4)中國和歐洲在繞開俄羅斯運輸通道建設上存在共識,但雙方對俄羅斯的戰略有巨大分歧——歐洲視俄羅斯為安全威脅,中國則強調與俄羅斯的政治盟友關系。5)中國一方面構建這條新的路線,一方面也非常注意維護和俄羅斯的關系。小結:運輸路線的重構,折射了中國在維護經貿利益與平衡大國關系間的復雜權衡。
正文: (2,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去年12月,一條耗資數十億美元的鐵路正式開工建設。這條經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鐵路將繞開俄羅斯,把中國與歐洲更緊密地連接起來。若特朗普總統升級的貿易戰擠壓中國在美國的市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已超過對美出口),這條鐵路對中國將更為重要。從烏克蘭到紅海的危機已對中國全球互聯互通基建計劃的核心部分造成沖擊,正迫使中國重新規劃貿 易路線。至于這條鐵路是否有助于未來可能發生的臺海沖突,則更值得懷疑。 這條新鐵路線的構想早在30年前就已提出,但直到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后,建設決心才真正堅定。此前,中國通往歐洲的鐵路主干線需向北經俄羅斯境內,通常取道哈薩克斯坦……
7.[608]特朗普或將撼動美元霸權
The Economist (2025.4.16)
按語: 本文旨在展開分析特朗普政府政策對美元主導地位的潛在沖擊。1)特朗普激進的貿易政策與決策隨意性,已經大大動搖了投資者信心,打破了美元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市場邏輯,導致美債遭到拋售、美元匯率走弱;2)特朗普政府內部有主動削弱美元霸權地位的聲音,引起投資人的擔憂。此外,還有美國將美元霸權武器化、聯邦政府財政赤字擴大疊加美債收益率攀升形成的惡性循環。3)這些都使得機構投資人加速多元化,減少美元儲備,提升黃金及非美貨幣配置;3)但歐元、人民幣受限于市場深度與制度缺陷,一時難以成為美元的替代選項。4)中國雖沒有開放貨幣體系,但中國人民銀行與多國央行建立的貨幣互換協議及創建的跨境支付系統,可以削弱美元在美國境外的支配力,為各國提供替代選擇;5)文章認為,如果美元主導地位持續弱化,可能引發碎片化的貨幣集團、貿易壁壘叢生、效率低下的全球經濟格局,雖不理想,但可能正是未來的圖景。
正文: (2,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股市下跌,收益率下行,美元走強。在現代金融史的大部分時間里,每當市場陷入恐慌,美國上市公司、 政府債券與美元價值之間便會形成一種穩定的關聯。但如今,這種關系已不復存在。 過去一個月來,受美國大幅加征關稅影響,金融市場出現了不同尋常的動蕩。以2008年和2020年股市暴跌時期為例,當時美元均呈現漲勢。通常情況下,投資者恐慌時會涌向美國國債避險,從而推高美元匯率。但今天的情形截然不同:投資者正在拋售美債。過去一個月間,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價格下跌時收益率上升)已從4.2%攀升至4.5%的高位。 與此同時,美元指數自1月中旬達到峰值以來, 從4.2%攀升至4.5%的高位……
8.[605]股市崩盤150年啟示錄
Morningstar(2025.4.11)
按語: 這篇報告由研究機構Morningstar發布,回顧過去一個半世紀美國股市經歷的19次重大調整,從1871年至今的市場數據中梳理典型的熊市案例,旨在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市場下跌的觸發因素、持續時間及復蘇路徑,總結具有延續性的投資啟示,幫助為當前的市場環境提供歷史語境及參照框架。
正文: (3,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下一次熊市何時到來?一旦發生,市場需要多久才能復蘇? 近期,美國股市大幅波動,徘徊在熊市邊緣。華爾街各大機構紛紛上調2025年經濟衰退的預測概率。回顧最近一次熊市——2021年12月因俄烏 沖突、高通脹和供應鏈短缺引發的市場下跌,美股用了18個月才實現全面復蘇…… 根據過去150年市場下跌歷史,我們總結出以下規律:
9.[606]哈佛成了對抗特朗普的大學領導者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4.15)
按語: 特朗普政府正在通過幾近無序擴張的政治權力,重構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校園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戰線,哈佛大學自認為有底氣,一下沖在了最前面,成為政府的眼中釘肉中刺。1)哈佛拒絕接受聯邦政府提出的意識形態審查、敢干預招生監管、數據共享等干預性要求,認為這是侵犯學術自由根基;2)白宮威脅制裁,包括削減研究撥款、取消免稅資格等。(后續,還有暫停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等大殺器);3)哥大、麻省理工、斯坦福等院校聯合聲援,形成學術共同體抵抗陣線。(捐贈者也紛紛捐款,希望在財務上支持哈佛)。點評:特朗普除了在資本市場上遭遇挫折,撤回了一部分的關稅,但基本上還是橫掃的狀態,但也遇到兩個“釘子戶”,一個美聯儲,一個哈佛大學,一時成為抵抗力量的希望,美聯儲代表美國的法治和自由經濟秩序;哈佛代表學術和思想自由。且看他們還能支持多久。
正文: (2,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哈佛大學已明確劃清界限,拒絕接受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全面文化改革要求。如今,這所名校正在尋求其他頂尖院校的聲援。 華盛頓的共和黨人則指出,這所全 美歷史最悠久、財力最雄厚的學府犯下了重大判斷失誤,即將為對抗特朗普付出代價。 美國總統與這所美國最具標志性大學之間的沖突剛一開始就迅速升級。周二,特朗普威脅要取消哈佛大學的免稅資格,這一舉措對哈佛財政的打擊將遠超周一晚間白宮宣布的22.6億美元聯 邦撥款削減——此前哈佛校長明確表示不會屈服于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廣泛要求……
10.[604]特朗普高校施壓行動內幕
The New York Times (2025.4.16)
??
按語: 特朗普政府正以打擊校園“反猶主義”為名,對美國校園實施高壓打擊,開展轟轟烈烈的文化清洗運動,意在通過政治手段改變美國精英教育體系意識形態結構。1)白宮成立了不透明的“反猶主義特別工作組”,以暫停聯邦科研經費為籌碼,迫使高校調整各種涉及中東、多元化及左翼意識形態的項目及政策;2)通過非正式渠道,繞過審查流程,對哥倫比亞、哈佛等最頂尖的學府實施“殺雞儆猴”式制裁;3)最初的議題是“反猶”,很快以此為切入點,擴展到對跨性別權益、學術自由等領域的全面干預;4)美國高等院校風聲鶴唳,認為這是麥卡錫主義以來對校園自由最嚴重的威脅;5)保守派戰略家在推動“世代級”改革計劃,試圖從長期根本扭轉大學政治傾向,掌握過去幾十年旁落左翼/自由派的意識形態陣地。
點評:最為滑稽的是校園清洗的切入點:打擊“反猶”。第一,只要批評以色列的政策,就是“反猶”。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擴大化只會增加真正的反猶主義,因為人們覺得以色列/有胎兒你操弄了這一切;第二,以“反猶”名義推行文化清洗的卻是保守派/民粹右翼,而他們才是美國社會深藏的真正反猶主義者。自從馬斯克接管X并將其變成右翼輿論陣地后,X上盡是反猶言論。而馬斯克本人也有許多貢獻。第三,被打擊的精英校園及左派,實際上才是猶太人的重鎮。美國七成猶太人支持民主黨;象牙塔里有不成比例的猶太人;因“反猶”而遭到打擊的哈佛校長本人就是猶太人。所謂保護猶太人只是個幌子,右翼躲在這個幌子之下,動用政治手段,對左翼進行打擊及奪權。
正文: (5,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4月1日,特朗普總統在橢圓形辦公室外的私人餐廳用完午餐后,提出了 一個令人震驚的提議:如果政府直接取消承諾給哈佛大學的近90億美元撥款會怎樣? 本屆政府清除大學校園“覺醒”意識形態的行動已迫使 哥倫比亞大學達成協議。現在,白宮又將目光投向了美國歷史最悠久、最富有的大學。 據一位匿名透露私下討論內容的 知情人士稱,特朗普隨口問道:“如果我們永遠不付錢會怎樣?那不是很酷嗎?”……
11.[603]從樂高到諾和諾德:北歐企業成功之道
The Economist (2024.12.30)
??
按語: 歐洲許多最出色的跨國企業都來自少數幾個北歐國家:丹麥、瑞典、芬蘭。甚至愛沙尼亞這樣的小國也孵化了很多創業企業(例如網約車公司Bolt)。本文載于《經濟學人》,旨在剖析北歐企業的成功要素。總結一下,主要以下幾條:1)創業精神及外向型商業基因,與歷史傳統/文化基因、本土市場狹小(倒逼)、社會保障體系兜底等有關,創業者敢于冒險創新;2)北歐企業高度擁抱技術創新;3)政府通過低稅率、靈活用工政策、數字化改革等打造優質營商環境;4)企業多為商業世家及長期股東控股,保障了企業長期主義戰略定力及穩定的治理;5)適應性能力強活下去的不是最強大的,而是最能靈活適應的”。以上特質共同構筑了北歐商業模式的獨特競爭力。
正文: (2,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哥本哈根“卡爾別墅”一樓的餐廳里,賓客可以欣賞到點綴著古典雕塑的迷人花園。這座新藝術風格宅邸由嘉士伯創始人之子卡爾·雅各布森(Carl Jacobsen)于1892年建造。如今這棟建筑被用作會議場所,而嘉士伯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啤酒集團之一。現任首席執行官雅各布·阿魯普-安德森(Jacob Aarup-Andersen)坦言,公司的成功折射出丹麥企業發展的獨特現象 。就在 rup- Andersen)坦言,公司的成功折 射出丹麥企業發展的獨特現象。就在昨晚的餐敘中,還有人向他請教:為何如此小的國家能孕育這么多大型企業?
12.[591]重金獎勵帶來生育潮?——走進中國天門市的生育激勵實驗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4.9)
??
按語: 如何刺激生育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除了撒哈拉以南的國家以外,幾乎所有國家都出現了生育率下降,跌落到人口替代率以上的水平。東亞更是首當其沖,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尤其嚴重。本文是針對湖北天門市的一則報道,該地對年輕家庭推行的所謂生育激勵實驗——對新生兒提供的非常慷慨的財務補貼計劃(包括現金補貼和購房補貼)。當地的出生率也大幅提高(增長率達到17%),引起了國際關注。但對于生育率是否真的或完全有重金鼓勵,也有分歧。
正文: (2,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中國天門。去年初,這座位于華中地區的寧靜城市開始為生育多孩的家庭提供 高額現金補貼,二孩家庭最高可獲約1.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4萬元),三孩家庭補貼高達2.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6萬元)。全年新生兒數量隨之激增17%。 當地政府將天門視為生育激勵政策的成功典范,希望將其經驗推廣至全國。但新生兒增長是否真與高額補貼直接 相關仍存疑問。部分受訪女性表示,補貼金額并非其考慮是否生育的決定性因素……
III. 如何加入(并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 「兔主席的寶藏」 ,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 : 2024年11月上線至今,600篇文章、200萬字
定位 :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 :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 :國際臻選、快評
標簽 :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美關系、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 :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