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央視《面對面》播出了一段特殊的采訪。鏡頭里,一個金發碧眼的小伙子,身穿一件褪色的上衣,腳蹬開膠的“解放鞋”,正在廣西農村田野里和一群孩子在地里打滾、曬太陽、看晚霞。
這個外國小伙兒名叫盧安克,來自德國一個中產家庭。自1999年起,他在中國廣西貧困山區義務支教10年,沒有拿過一分錢報酬。
因此,盧安克在2006年被選入“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候選名單,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拒絕了這項殊榮。電視臺的采訪報道讓盧安克一夜成名,也引發了外界對他的好奇。
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評價,有褒也有貶。正面的評價稱盧安克為“洋雷鋒”、德國的“白求恩”,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名基督教的“圣徒”。
負面的評價則從“性惡論”出發,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像盧安克這樣無欲無求的人,甚至造謠說他關心孩子是因為有“戀童癖”。
盧安克義務在中國廣西支教十年,分文不取,為什么外界還會對他產生這么多的誤解呢?事情還得從1999年他來到中國說起。
一、從德國到中國:設計師成為支教老師
1968年,盧安克出生在德國的漢堡,他有一個雙胞胎哥哥。他的父親是建筑設計師,母親是家庭主婦。
與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不同,盧安克的父母從不強求孩子們學有所成,他們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因此,盧安克連高中都沒上過,最終卻憑借出色的設計作品,考進了漢堡美術學院的工業設計專業。如果留在德國,他或許已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但是一次中國之行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那是在1990年夏天,22歲的盧安克來到中國廣西旅游。他在當地農村逗留了三個月的時間,愛上了中國的風土人情,但是同時也看到了留守兒童失學的困境。
于是盧安克萌生了留在中國教書的念頭,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兩年后他考入中國東南大學,隨后轉學到廣西農業大學。
1997年,盧安克大學畢業后暫時沒有想好去哪里工作。因為朋友的介紹,他開始義務給人教授德語,最后卻因辦不下“就業證”被當地主管部門罰款三千元。
兩年后,盧安克又到廣西某初中當老師,結果因為整天帶孩子們唱歌、踢球、看夕陽,不重視考試成績被家長投訴,最終遭到學?!伴_除”。
接連受挫之后,盧安克沒有放棄。他背起行囊,深入廣西最貧困的山區,最終在東蘭縣的板烈村小學扎根,成為一名支教老師,一待就是十年。
二、十年支教:爭議與誤解
在這十年里,沒有任何機構給盧安克發工資。教學用的課本和教具都是他自己出錢買的,而他個人的生活費,則由遠在德國的父母按月寄來。
盧安克既不抽煙、也不喝酒,還不談戀愛。在這十年當中,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留守兒童的教育事業上了。
同時,盧安克還在個人的博客上翻譯了上百萬字的教育學術著作。他的事跡經央視報道之后轟動了全國,但是也引發了一場巨大的爭議。外界的三大質疑,具體如下:
1. 不尊重“應試教育“的規則
盧安克上課不用統一的教材,也不重視考試。他帶孩子們在泥地里打滾、在田里捉螃蟹,這種“快樂教育”的方式讓很多人無法接受。
所以就有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孩子跟他上課,最后連初中都考不上,這種教育方式真的適合中國嗎?”
2. 當了十年“啃老族”
在盧安克支教的十年里,他的生活費和辦學費用全靠遠在德國的父母資助。于是有人批評他,一個成年人連獨立生活都做不到,怎么能教好這些孩子呢?
3. 不談戀愛很奇怪
盧安克不抽煙、不喝酒是好事,但一個來自發達國家大城市的年輕人,一頭扎進中國貧困農村十年,32歲還是一個“老光棍”,這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甚至有人惡意揣測:“他是不是有特殊癖好?”
三、從“盧安克“到“盧恩卡“:放棄與新生
盡管盧安克的教育方式不被主流所接受,但是他的初衷是純粹的,這也是他在2006年被選入“感動中國“候選人的原因。
然而,盧安克最終選擇放棄支教,并非因為外界的質疑,而是因為他發現:“目的性太強的事情違背自然?!?/strong>
在中國,應試教育仍然是主流。學生不刷題、不考試,就無法升學,這與盧安克的教育理念完全相悖。
2013年,盧安克悄然退出公眾視野,很多人以為他回了德國,但是實際上,他改名為盧恩卡,至今仍生活在中國福建某個山村。
如今,盧安克已不再從事教育工作,而是創建了一個個人網站,在上面創作音樂、設計帆船,偶爾接一些視頻剪輯的工作維持生計。
偶爾,盧安克也會回到當初支教的地方看望他從前的學生們。這一切都說明,他依然熱愛著中國的山山水水和風土人情,也很享受現在的生活。
四、盧安克的精神饋贈
回顧盧安克的經歷,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對中國留守兒童的無私關愛,與父母對他的支持一脈相承。換句話說,他之所以能成為“洋雷鋒”,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家庭教育。
盧安克少時沒上過正規高中,卻靠父親遺傳的設計天賦和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因此,他基于自己的成功經驗,在教學生時也不帶課本,而是鼓勵孩子們發揮天性、開動腦筋進行自由創作。
在十年支教的生涯中,盧安克甚至還帶學生們拍過電影。而拍電影用到的一切費用,自然也全部由他個人支出。
在普通人眼中,盧安克過的是“非主流”人生,但是他的家人似乎也是如此——他的雙胞胎哥哥在聯合國做志愿者,妹妹在非洲支教,難道他們全家都是“另類”嗎?其實不然。
德國文化深受中國古典哲學影響,據說平均每四個德國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經》。黑格爾、海德格爾等哲學家都推崇老子思想。因此,德國文化中自然帶有中國道家思想的影子。
盧安克的行為受德國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響,也很貼合中國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比如“無為而教”:不功利,注重啟發天性;
再如“清心寡欲”:生活簡樸,超脫物質;
還如“不爭之德”:拒絕被標簽化,順其自然。
當盧安克發現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中國行不通時,他選擇了向“水”學習。上善若水,順應形勢,與世無爭。他放棄了支教,但是并未放棄生活,而是為生活找到了新的方向。
結語
從表面看,盧安克的支教似乎是“失敗”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影響仍在延續。當年他教過的學生中,牙澤軍至今珍藏著美術課上的畫作,小丹仍會告誡師弟師妹“不要隨便砍樹”。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盧安克的答案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彼蛟S沒能改變教育體制,但是他確實改變了一些孩子的人生。而這種影響,仍在悄無聲息地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