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事件還原
國家級AMC出手,煤老板“帝國”
陷債務漩渦
2025年4月23日15時起至24日15時止,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分公司(下稱“長城資產山西分公司”)將在京東資產交易平臺啟動了一場重磅拍賣——山西金暉能源集團、太原市僑友化工等3戶債權及抵債資產整體轉讓,起拍價1.45億元,涉及本息超3.8億元 。這只是冰山一角:2025年以來,長城資產山西分公司已累計轉讓山西煤焦企業債權超74億元,涉及孝義金達煤焦、介休大佛寺煤業等十余家企業,單筆金額最高達23.2億元 。
焦點企業山西金暉能源集團由“呂梁煤老板”李生貴創立,曾是集煤焦化、鹽化工、金融于一體的巨頭,其質押物為旗下金暉兆隆100%股權;另一保證人山西大土河焦化則由昔日山西首富賈廷亮創辦,但其股權已遭多輪凍結 。這場拍賣不僅是債務處置,更折射出山西煤焦民企的集體困局:高杠桿擴張、環保成本飆升、市場波動下的資金鏈斷裂。
02 深層邏輯
山西國資改革與煤焦行業
的結構性矛盾
國資監管體制的“刮骨療傷”
山西近年加速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型,通過山西國資運營公司整合省屬國企股權,推動專業化重組 。然而,國企歷史包袱與民企債務風險交織:長城資產作為財政部控股的AMC,大規模處置民企債權,實則是為地方國資“排雷”,避免區域性金融風險 。這背后是山西“一煤獨大”經濟結構的陣痛——2024年省屬煤企平均資產負債率仍超70% ,民企更因盲目擴張陷入流動性危機。
環保與產能升級的雙重絞殺
山西4.3米焦爐占比超50%,環保改造成本高達數億元,而新建大型焦爐周期長達2年 。此次拍賣企業多屬傳統產能,環保政策趨嚴疊加行業周期下行,使其難以承受成本壓力。如金暉能源的煤焦化項目需配套脫硫脫硝設施,噸焦成本增加近百元,直接侵蝕利潤 。
融資環境惡化與信用鏈斷裂
銀行對煤焦行業信貸收緊,企業轉向非標融資推高杠桿。以金暉為例,其通過關聯企業互保、股權質押等復雜擔保鏈融資,一旦一環斷裂即引發連鎖反應 。而國資AMC介入處置,既是風險出清,也暴露了地方金融生態的脆弱性。
03 影響分析
國資改革深化與行業洗牌加速
對山西國資委:倒逼監管能力升級
大規模債權處置考驗國資運營公司的資本運作能力。洪強履新省國資委主任后,或將推動“穿透式監管”和“數智化平臺”建設,強化對混合所有制企業的風險監控 。同時,不良資產市場化處置或成常態,為國企混改騰挪空間。
對煤焦行業:幸存者游戲與生態重構
頭部國企整合加速:如焦煤集團、晉能控股等或借機收購優質資產,提升集中度 ;
中小民企生存危機:環保不達標、融資能力弱的企業將退出市場,行業進入“國資主導+民營細分”的新格局;
產業鏈價值重塑:從粗放焦化向氫能、煤基新材料延伸,如呂梁已布局“煤矸石+光伏”項目,但技術投入門檻極高 。
04
未來展望:破局之路在何方?
改革層面:需平衡風險處置與產業升級,通過產業基金引導煤焦企業向高端化轉型,而非簡單“甩包袱” ;
政策層面:完善環保補償機制,對技改企業給予財稅支持,避免“一刀切”關停 ;
企業層面:構建多元化融資渠道,探索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工具,降低對傳統信貸的依賴 。
結語
這場74億債權拍賣風暴,既是山西煤焦行業三十年野蠻生長的代價,也是國資改革深化的契機。當“黑金神話”褪去,唯有擁抱技術革命與生態重構的企業,才能在涅槃中重生。而對于山西而言,如何將陣痛轉化為轉型動能,將決定其能否真正走出“資源詛咒”。
(本文數據及案例引自世界晉商網等公開報道,僅代表作者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