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日,北京亦莊舉辦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
賽事中,20支人形機器人隊伍與12000名人類跑者共同挑戰21.0975公里賽道,其中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和優必選科技聯合研發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鐘的成績率先沖線。
人形機器人與人類一同站上跑道,這一事件本就充滿了話題度與看點,而賽場上各路機器人貢獻的出圈名場面更是讓人忍俊不禁。它們大多數并沒有很強,反而都是跑道小趴菜:
例如,頂著“小巨人隊”名號出場,卻是參賽隊伍中最矮的機器人,在小碎步向前時不忘揮手回應現場觀眾↓
有跑著跑著頭掉了,但扶起后仍然繼續比賽的↓
還有因為長時間行走摩擦造成機器人關節過熱,需要人類隊友為其噴射冷卻液的↓
盡管比賽現場“糗事”接二連三地發生,但公眾也借此機會直觀感受到人形機器人在創新與研發過程中,需要面臨與克服的諸多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晚登臺表演并一炮走紅的宇樹機器人G1也出現在了賽場終點,不過開跑即摔倒。
事后,在相關話題登上熱搜后,宇樹科技官方回應道“有好幾個獨立團隊在使用(G1人形機器人),不同人操作或開發情況下,機器人的表現差別很大,請大家不要誤解。”
而在這些插曲之外,此次賽事的影響力可謂再次掀起公眾對于人形機器人的高度關注。據“媒介三六零”統計,本次賽事直播觀看人次突破5000萬,社交媒體相關話題閱讀量超20億,參賽機器人品牌電商平臺搜索量激增300%。
其實從廣告營銷的角度來看,TOP君發現今年以來已經有不少人形機器人參與廣告拍攝與宣傳的營銷案例,品牌們可謂率先抓住行業熱點與看點,實現商業化落地。
例如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在春晚出圈之后,就先后有燕之屋、安慕希、伊利等品牌抓住合作契機,通過人形機器人的表現為旗下產品增加看點與賣點。
今年三月初,燕之屋邀請宇樹機器人實地探訪燕之屋燕窩智能工廠,通過畫面拼接與后期配音以機器人口吻帶領消費者打卡燕之屋燕窩文化館、透明燕窩生產車間、燕之屋燕窩研究院等地,為大家揭秘一碗好燕窩的誕生。
無獨有偶,安慕希為推廣新品“黃桃燕麥爆珠酸奶”,邀請到宇樹H1 和G1兩位機器人進行“代演人測試”,分別輸入指令讓機器人們在線演繹酸奶爆好喝的狀態。
而伊利則為宇樹機器人套上了伊利馬甲,定位為實習生伊樹,干起了牧場喂牛、工廠解說等工作。
客觀來說,新奇的事物天然能夠收割眼球、獲得流量,但在搜集上述廣告案例時,TOP君也不禁想到此前曾紅極一時的數字人、NFT、元宇宙等概念。換句話說,在當下較受歡迎的人形機器人營銷或許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嘗試,但人形機器人是否真的具有營銷價值,仍值得深度探討。
通過橫向對比明星代言、此前的數字人代言等形式,以及縱向對比廣告營銷對公眾帶來的情緒價值,TOP君對人形機器人營銷有三點看好與三點看衰。
首先,看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助力營銷成本的降低。從長期來看,如果人形機器人能夠大規模應用于廣告行業,其成本可能會逐漸降低。
與人類代言人相比,人形機器人不需要支付高額的代言費、差旅費等費用,成本主要集中在前期的研發和中后期可能出現的故障維修等環節。另外,機器人理論上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優勢顯著,能夠完成大量的廣告拍攝任務,對于一些需要頻繁更新廣告內容的產品來說,使用人形機器人可能會更加經濟實惠。
其次,人形機器人能夠避免塌房,并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獨特的吸引力。
這幾年,陷入“代言人魔咒”的PRADA可謂精準踩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品牌聲譽與品牌形象帶來不小的挑戰。反觀人形機器人,則極少有機會出現道德、法律等問題,能夠避免為品牌帶來負面影響。
同時,可觸摸、可對話、可交互的人形機器人讓“科技走進現實”有了更真實的感官效果,為廣告帶來獨特的視角和話題性。在當下追求創新和科技感的市場環境下,人形機器人按照預設的程序做出標準且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和動作,精準展示產品信息。
再次,人形機器人學習能力強,可定制化內容豐富。機器人往往通過大量的模型訓練、多任務處理、海量文本語料的學習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任務要求,已經上市的人形機器人必須擁有較強的語言和行為學習能力,因此它們可以輕松地根據不同廣告主題定制語言和行為,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廣告提供本地化服務,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
不過,上述的看好其實也是TOP君對于人形機器人發展抱有的美好期待,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依舊面臨著不可避免的挑戰。
看衰一:,便是人形機器人營銷帶來的情感共鳴與情緒價值有限。坦白說,消費者在購買產品,除了受到需求的驅使外,很多時候還會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
人形機器人雖然可以模擬一些情感,但受外形和語料的限制,很難像人類代言人那樣真正地傳遞復雜的情感,難以通過真實的經歷和體驗打動消費者。
看衰二:則是人形機器人能否擁有持續的流量、看點與話題度。而這,或許也是人工智能領域很多新興概念遇到的統一難題。新概念的產生固然令人癡狂,但如果后續發展沒有進一步的成績,最終不可避免又將落得無人問津的田地。
看衰三:是大眾接受程度還不確定。當下,公眾對于機器人代言的態度還不清晰明朗,部分消費者因為擔心機器人會取代未來的工作機會,或因對機器人缺乏真情實感等存在抵觸情緒,這些不明朗的情緒也會對品牌帶來不利影響。
其實,上述看衰的點匯集起來就是在問:誰會為人形機器人營銷買單?
消費者究竟會因為一時的情緒高漲激情消費,還是會受理性驅動進行批判,爭議似乎永遠存在。對于品牌來說,不論是明星代言,還是人形機器人營銷,最終可持續的轉化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