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接診了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患者。起初,她遭遇了皮膚瘙癢的困擾,起初以為是換季致使皮膚干燥,于是自行使用了各類保濕護膚品。然而,癥狀并未得到緩解,反而愈發嚴重,尤其是在夜間,瘙癢難耐,常常導致難以入眠。因頻繁抓撓,皮膚布滿傷痕,還出現了紅疹。
她前往診所,開取了抗過敏藥物以及外用止癢藥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不僅癥狀未改善,還新增了食欲減退、渾身乏力、尿液顏色加深等癥狀。隨后到醫院檢查,血液檢查結果顯示,肝功能指標出現異常,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數值升高,膽紅素水平也遠超正常范圍,特別是直接膽紅素升高極為明顯。同時,腹部超聲檢查發現肝臟回聲增粗,肝內膽管無明顯擴張,不過脾臟呈現輕度腫大的情況。最終,該患者被確診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屬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種。其發病機制主要是肝內小膽管受損,致使膽汁排泄不暢,大量膽汁淤積在肝臟內,進而引發肝細胞損傷以及肝功能異常。值得注意的是,皮膚瘙癢正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常見癥狀之一,這是因為膽汁酸鹽在皮膚中沉積,刺激了神經末梢,并非單純的換季皮膚問題。很多人在出現皮膚瘙癢時,往往如同這位患者一般,誤認為是換季或過敏等原因,卻不知這也可能是肝功能異常的表現。具體原因如下:
- 膽紅素代謝異常引發瘙癢:當肝功能出現異常,膽紅素的代謝過程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膽紅素具有神經毒性,會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引發劇烈的瘙癢,而且單純用手抓撓通常無法緩解。
- 膽汁酸排泄受阻導致瘙癢:肝臟是合成和排泄膽汁酸的關鍵器官。一旦肝功能異常,膽汁酸的排泄就可能受阻,使其在體內大量蓄積。蓄積的膽汁酸會刺激皮膚中的感覺神經纖維,從而引發瘙癢。此外,膽汁酸還會對皮膚的屏障功能產生影響,使皮膚更易受到外界刺激,進一步加重瘙癢癥狀。
- 內毒素作用引發瘙癢:正常狀態下,肝臟能夠有效清除腸道內產生的內毒素,維持內環境的穩定。但當肝功能受損時,肝臟對內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內毒素會進入血液循環,引發內毒素血癥。內毒素會激活體內的炎癥細胞,釋放多種炎癥介質,這些炎癥介質刺激皮膚神經末梢,最終導致皮膚瘙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