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analys 發布了2024年內地PC 市場數據顯示,華為以11%的市場份額首次沖上國內第二,把傳統PC大廠宏碁、華碩甩在身后。這個數字背后藏著兩個關鍵信號:一方面,華為MateBook系列用六年時間完成了從“跨界玩家”到“主流選手”的身份轉變;另一方面,消費者對搭載國產技術的設備接受度明顯提升。
回想2018年華為初入PC市場時,業界普遍認為這只是手機廠商的“玩票行為”。當時華為在國內PC市場的份額不足1%,產品線只有兩三款中端機型。轉折點發生在2021年——華為把手機端的多屏協同技術移植到PC端,讓筆記本和手機的互聯體驗吊打所有競爭對手。這種“用生態優勢補硬件短板”的策略,讓華為PC在2023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全年出貨量同比增長87%。
更值得玩味的是用戶結構變化,六年前購買華為筆記本的多是品牌粉絲嘗鮮,如今商務人士占比超過40%,教育領域采購訂單增長300%。而隨著華為PC產品的市場認可度不斷提升,以及微軟大概率會斷供,PC鴻蒙開始有資格和Windows扳手腕了,這種變化讓人期待。
一、微軟大概率會斷供,PC鴻蒙上位可能性提升
華為與微軟的授權協議將于2025年到期,這個時間點成了懸在雙方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盡管微軟尚未公開表態是否續約,但行業內部流傳著兩種猜測:要么微軟大幅提高授權費,要么直接終止合作。這種不確定性反而給了華為破釜沉舟的勇氣——與其受制于人,不如放手一搏。
其實華為早就在為“去Windows化”布局,2023年發布的擎云系列商用筆記本,已經預裝統信UOS和麒麟系統試水。消費者可能沒注意到,華為應用市場里悄悄上線了2000多款Linux版辦公軟件,WPS、釘釘等常用工具完成深度適配。這些動作像在織一張大網,等到鴻蒙PC系統發布時,用戶切換操作系統的阻力會降到最低。
微軟的猶豫不決給了華為絕佳的時間窗口,Windows 11對我國市場的適配遲緩、系統更新頻繁引發藍屏等問題,正在消耗用戶耐心。某科技論壇的調查顯示,38%的Windows用戶愿意嘗試鴻蒙PC系統,這個數字比三年前安卓轉鴻蒙時的初始轉化率還高。當微軟還在糾結是否向華為開放AI助手Copilot時,華為已經用分布式技術打通了手機、平板、PC的算力池——這種代差優勢,可能改寫PC操作系統的競爭規則。
三、其實PC鴻蒙早已官宣,已經在路上了
2024年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那句“PC鴻蒙將重新定義生產力工具”的宣言,可不是拍腦袋喊口號。手機鴻蒙裝機量突破8億、生態設備超過4億臺的戰績,已經驗證了鴻蒙系統的底層能力。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手機端的成功經驗復刻到PC戰場。
鴻蒙系統的殺手锏在于“設備融合”,手機上的超級終端功能,移植到PC上可能變成“算力共享”——當你用筆記本剪輯視頻時,可以直接調用手機的NPU加速渲染;寫文檔卡頓時,能借用平板的空閑內存提升流暢度。這種打破硬件界限的能力,是Windows至今未能實現的。更可怕的是,華為手里還捏著盤古大模型的AI能力,未來鴻蒙PC可能進化成“會思考的生產力工具”——自動整理會議紀要、智能生成PPT這些功能,大概率會變成基礎操作。
并且市場對鴻蒙PC的期待值已經拉滿,供應鏈消息顯示,華為正在與龍芯、兆芯等國產芯片廠商深度合作,下一代MateBook可能采用“鴻蒙系統+國產CPU”的全自主方案。有業內人士測算,若鴻蒙PC能復刻手機端30%的轉化率,三年內就能吃掉國內20%的PC操作系統份額。這個目標看似激進,但別忘了——六年前也沒人相信華為手機能超越蘋果。
四、寫在最后
PC操作系統市場沉寂太久了,Windows用30年時間筑起的護城河,正在被鴻蒙的分布式技術撕開缺口。這場較量不僅是技術路線的對決,更是生態控制權的爭奪。當華為把手機、平板、PC的生態全部納入鴻蒙體系,微軟恐怕要重新審視那個曾經被它輕視的對手。
消費者可能很快會面臨幸福的煩惱:是用Windows的穩定兼容,還是選鴻蒙的跨端智能?這個選擇題背后,藏著我國科技企業最硬氣的一次突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