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翻譯的佛經
《四十二章經》是漢明帝永平十年(67)遣使者往大月支國求取佛經,迎迦攝摩騰和竺法蘭東來,于洛陽白馬寺譯出,“是為中國譯經之祖”(見《大唐內典錄》卷一))。
全經概括佛陀重要言教,共四十二章,是佛弟子攝身修心的一部寶訓。也有人認為此經是摘錄《阿含經》語句編輯而成。但《四十二章經》作為我國翻譯的第一部漢文佛經,是大多數人所公認的。
卷數最多的佛經
《大般若經》六百卷,是我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的玄奘法師翻譯的。全經十六會,佛陀在王舍城的鷲峰山,舍衛國的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宮,竹林精舍的白露池(簡稱“四處”)說出。
唐代西明寺沙門玄則在《大般若經初會序》里稱此經“乃希代之絕唱,曠劫之遐津;光被人天,囊括真俗”的重要典籍。古代書寫此經要用一萬零三百多張紙。
字數最少的佛經
《大七寶陀羅尼經》一卷,是佛在給孤獨精舍為阿難所說的七佛陀羅尼。全經包括二十字的咒語,總共只有二百三十九字,比日常念誦的《般若心經》(包括十八字咒語)還少七十三字。
最短的咒語,要算《一字水輪真言》(“唵錽錽錽錽錽”)字數最少,平常持誦有六字,如果除掉咒語開頭的“唵”字,實際只有一個“鋄”(讀音:wān)字。
最先使用千字文編號入藏的經錄
我國古代翻譯的經論,大都散在各地,未經統一整理。自苻秦釋道安綜理眾經,編纂佛經目錄(即《綜理眾經目錄》),至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約一百余年間,所出經錄不下二十余種(現只存《出三藏記集》一種),但大多是以時代先后、按人著錄,對卷帙浩瀚的群經沒有統一的編定。嗣后,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十五卷,按大、小乘排列,分成經、律、論三個部分,于是漢文《大藏經》的分類才初具規模。
唐代智升撰成《開元釋教錄》二十卷,收錄當時有書可見的經律論等凡五千零四十八卷,每十卷為一帙,創造性地取《千字文》編號,每帙一字,循字索經,對《大藏經》的檢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這一編號方法一直為后代刊印《大藏經》所沿用。
我國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經》
在印刷術沒有發明以前,我國佛經均以抄寫方式流傳。直到北宋初期隨著印刷術的進步,我國才有了第一部木刻大藏經——《開寶藏》。它始刻于宋開寶四年(971),至太平興國八年(983)竣工,歷時十三年,刻板十三萬塊。全藏印本后來傳到日本、高麗和西夏。《高麗藏》和《契丹藏》即以《開寶藏》為范本。
當時為什么選擇在益州(今四川成都)來刊刻大藏經呢?1944年在成都附近發現了梵文陀羅尼經,據考證,經文是用唐代著名繭紙印刷的。咒語的右邊有漢文題記“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賣經咒”。證明四川成都在唐代就是一個雕版印刷業務的重地。所以學者們認為,這和《開寶藏》選擇在成都雕版印刷有著密切關系。
典籍容量最大的《中華大藏經》
《中華大藏經》是在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領導下,由《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輯出版的。全藏分正、續兩編,所收經論達四千二百余種,二萬三千余卷,分裝二百二十冊。編輯時,以《趙城金藏》為底本,不足者以《高麗藏》等其它藏經補足,并以宋、元、明、清及房山石經等八種有代表性的大藏經為校本,??蓖?,補充缺本。
《中華大藏經》的出版,為佛教界、學術界提供了完整、豐富的佛教研究資料。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佛教早晚課,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