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蕭冬連《求索中國:WG前十年史》,心情莫名變得壓抑;翻到第六章《廬山風云》部分,更是感慨萬千。
彼時正值1959年,多快好省的狂飆突進之風已經狂刮了一年,許多問題和錯誤已經明顯地呈現出來,多位“神仙”們也察覺到了危機,想要在廬山之會上“上達天聽”,以圖懸崖勒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敢于“橫刀立馬”的P。
一開始,會議開得比較輕松,確有“神仙會”的氣氛。與會者基本可以敞開思想、暢談看法,大部分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指出了1958年以來的缺點和錯誤,比如權力下放過多,浪費人力財力物力等,只有少部分人強調了狂飆突進的“成績”。開會之余,還有人寄情山水、作詩填詞,好不雅致。
然而,劇變的年代盛產劇變的故事,風云突變往往只在轉瞬之間。
P在小組會上做了7次發言或插話,兩次指出M的錯誤之后,又直接寫了一份3000余字的“意見書”,建議進一步糾錯。但他的建議超出了M所能允許的范圍,M將這封信直接印發出來,要“評論這封信的性質”。就這樣,“神仙開會”直接變成了“神仙打架”。
在接下來的一次會議上,M進行了更為直接的反擊,會議一開始就表示要講話,這一講就是洋洋灑灑三個小時,講完后即宣布散會。P聽了講話,簡直如雷轟頂,無言以對,只能默默離開。
與會的其他“神仙”們也無所適從,其中四人沿山漫步,彼此卻相顧無言,默默無聲。蕭冬連在《求索中國》里提到,他們在半山腰上路過一石亭,內有王陽明題詩石刻:
昨夜月明峰頂宿,隱隱雷聲在山麓。
曉來問卻山下人,風雨三更卷茅屋。
誰能想到,王陽明此詩之寓意,竟與400多年后的情景暗合!
“神仙”們在廬山之上風云際會,能聽見山腳下的隱隱雷聲,卻看不見人世間的狂風驟雨正以摧枯拉朽之勢拆散家庭、毀滅人性、制造災難。雖然有“神仙”已經預感到這一點,卻也完全無能為力。
此次會議之后,批判之風氣愈加嚴重,“突進”之規模愈加驚人。時代有多荒誕,苦難就有多殘酷。如果此次會議沒有發生大轉向,或許不會有此后三年的千萬生靈涂炭。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后人所能做的,唯有冷靜地面對它,汲取用苦難換來的寶貴教訓。《求索中國》的價值正在于此,今天還能看到此書,是讀者之幸。
世人皆知WG,卻少有人知它是怎么開始的。回望歷史,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誤以為十年動蕩是一種偶然。本書則讓讀者看到:在封閉僵化的環境中,此前的十年,如何一步步走向歷史的必然。
為什么廣開言路的“百花齊放”,被判定為黑云壓城?
為什么競放衛星、狂飆突進之風吹遍神州?
為什么“神仙”打架,最后總是殃及蕓蕓眾生?
書中史料豐富翔實,追溯了1956-1966十年間“東風壓倒西風”“跑步進入按需分配”的全過程,還原了那段如火如荼、如癡如狂、如夢如幻的艱難探索年代,真正把那段往事說透了——不是入木三分,而是透入骨髓。正如書友所言:
“讀畢此書,惟無奈而已”
“越到后面,越看得脊背發涼”
“所謂的干貨滿滿,就是指這種書”
“此書可以作為了解國史基本叢書之一”
所有想回到那個年代的人,都應該看看此書,先了解一下那些年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發生。
所有想看清那段歷史的人,都可以通過此書一窺當年曲折復雜、波云詭譎、大濤大浪的前因后果。
本書讓讀者看到,歷史的歧路,主要在于三大陷阱:一是權力的傲慢,二是“理想國”的誘惑,三是封閉的環境。
當少部分人用不可抗拒的權力,塑造封閉僵化的環境,引導大部分人去實現“理想國”幻夢之時,苦難幾乎就是必然的結局。
那段歷史是一次代價過于沉重的大實驗,它告誡人們:此路不通,應另擇新路,人們不應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否則只會遭受同樣或類似的苦難。
正如書中最后引用鄧公的話:
“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
“經驗表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指的就是蕭冬連《求索中國》這樣的好書,在世界局勢風云突變、歷史勢能不斷向后的今天尤其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有幸邀請到蕭冬連先生親筆為書友簽名,讓此書更加值得珍藏。簽名版數量有限,售罄即止。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還可一并選購蕭冬連先生另一名作《探路之役》):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