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革命老區盧氏縣,一所深植紅色熱土的中等專業學校,正以“產教融合”為引擎,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盧氏工業中等專業學校通過“課堂進車間、校企共育人”的創新模式,成為區域產業升級的“人才引擎”,書寫了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三代堅守:紅色基因融入職教血脈
盧氏工業中等專業學校的誕生,承載著三代教育世家的理想與使命。校長馬利軍的祖父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臨終前留下“教育興邦”的囑托;而他本人在2008年創辦該校,將家族的教育情懷轉化為職教扶貧的實踐。
“20年來,我們培養了3000余名畢業生,向社會輸送實用技術人才超2萬名。”馬利軍介紹,學校始終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開設服裝制作、機械加工等緊貼產業需求的專業,讓職業教育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校企共生:打造人才供給閉環
學校創新"三元主體"合作模式,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的育人閉環,打破傳統職教“重理論、輕實踐”的桎梏。2018年,學校在“移民安置社區”興賢里投資千萬元建設毛絨玩具加工廠,既為當地500余名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又成為學生實訓基地。
“學生從設計、裁剪到生產全程參與,畢業即能上崗。”杭州原點絨創公司負責人王勝軍表示,該校學生參與生產的玩具質量過硬、交付準時,公司每年訂單額達數百萬元。移民女工楊建霞的蛻變更具代表性:從月入3000元的普通車工,通過技能提升晉升為車間主任,月收入翻倍至6000元,技能真正改變了命運。
職教扶貧:免學費、包就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為讓更多寒門學子通過教育改寫人生,盧氏工業中等專業學校推出系列惠民政策:2025年計劃面向全國招收服裝專業學生500名,免學費、免住宿費,并為困難家庭子女提供每月500-1000元生活補助。
“職業教育不僅要授人以漁,更要讓漁網織到最需要的地方。”馬利軍強調,學校通過“訂單培養+定向就業”模式,確保學生“出校門進廠門”,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達98%,人均月收入超4000元,有效助力家庭脫貧。
未來展望:深化產教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未來,學校將深化"縣域產教聯合體"建設,規劃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創新園,打造從技能培訓到產業孵化的完整生態鏈。正如校長馬利軍所說:"我們要讓職業教育成為縣域經濟的創新引擎,讓每個孩子都掌握改變命運的真本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