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在北京的A娃媽媽@是A不是a在小某書上的帖子火了。
原來,她孩子上小學,入學時被華德福拒絕。底下涌入627個留言安慰她。
ASD、ADHD孩子家長被學校拒絕的新聞并不少見。
但她的情況是更加的扎心的——不僅被她的夢中情校華德福拒絕,而且,一共是被三家華德福學校拒絕了(發(fā)帖時她被兩家華德福拒絕,后來又嘗試了一家,扔被拒)。
在被第二家拒絕的時候,已經(jīng)開學幾周,即使想再去其他公立普小,只能等下學期了。
興致勃勃以為找到了最適合孩子的學校,哪知老師說他“不適合”這里。
拒絕的理由都差不多:老師觀察下來,孩子跟不上,老師沒有更多的精力幫助到他。
她陷入了自我懷疑和絕望之中,也 不知孩子以后該怎么辦。
天地如此寬廣,卻沒有一個包容孩子的容身之處。 這種被全世界歧視和孤立的感受,在此刻尤為的突出。
底下評論有627多條,也有不少同病相憐的ASD孩子家長安慰她,幫她理清現(xiàn)狀,幫她支招。
很多家長表示震驚:
“連華德福都給拒絕了,華德福的意義在哪兒?”
是啊,連以“有教無類”著稱的學校都拒絕了她,難道是北京的學校已經(jīng)卷到這個程度了嗎?
其實,華德福只是包容接納的概率比較大,并不代表著100%一定會遇到適合的老師,這位媽媽大可不必懷疑人生。
不是孩子不適合學校,而是老師不適合孩子。
1.
或許不是華德福的錯
只是沒有遇上合適的老師
家長@媽媽的拾光機出于對華德福理念的向往,帶著孩子去了德國的華德福。
德國,華德福的“老家”,這應(yīng)該是“頂配”了吧,應(yīng)該貫徹華德福理念了吧。
這位家長原本也是這么想的。
可是天不隨人愿,遇到的老師不合適:過于執(zhí)著理念,無視孩子的天性。
“將近一年,我從未聽到老師表揚過我的孩子。每天都是老師的負面反饋:你孩子的某某行為與華德福理念不符。”
“最反感的是家長會,每個家長都要講一講自己在家進行的華德福實踐。老師們帶著批判的眼光對你的發(fā)言評頭論足。”
@媽媽的拾光機
一開始她還會想,是不是因為文化差異?是不是適應(yīng)適應(yīng)就好了?于是一直忍耐著。直到——
“后來孩子轉(zhuǎn)到了公立幼兒園,我才體會到,世界上還是存在正常幼兒園的。”
底下有家長評論:你莫不是上了一個假的華德福吧?
這位家長說:“朋友家的孩子在隔壁班,氛圍就好得多。重要的還是人。只要人對了,班里的氛圍對了,理念什么的都是其次。”
所以說,當遇上覺得不對勁的老師的時候,即使是在深深認可的學校,也要毫不猶豫地懷疑對方,而不是懷疑自己。
肯定不是你的錯,有時也不是學校的錯,只是恰好沒有遇上對的老師。
有時,不再執(zhí)著地換個環(huán)境,就會發(fā)現(xiàn)大不一樣。就像上述例子里,換個班級氛圍就會大不一樣。
2.
在你不抱期望的地方
未必沒有你想要的“被接納”
有不少家長在原來不抱期望的普通公立學校,反而獲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被接納”。
有愛的學校,通常會在初期釋放出一些溫暖的信號。
77媽媽有一個阿斯伯格兒子,因為頻繁與幼兒園孩子發(fā)生沖突,77媽媽帶77換過兩次幼兒園。其中一次還被家長們聯(lián)名退學,讓她一度對學校有心理陰影,不再加學校的任何群。
幼升小的暑假時期,77爸爸去了三家學校聽宣講會后,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現(xiàn)在這所“沒有什么名氣的新學校”。
最重要的原因,是宣講會中校長提到他們會平等包容特殊的孩子:
“我們學校往屆里也有自閉癥和多動癥孩子,他們沒有被放棄,都有所成長和進步。”
77媽媽說,這句話“如在漆黑的路上特地為我們而點亮的明燈。”
電影《喜禾》
上學2個月之后,77“果然”又被一位家長投訴,在家長群對她發(fā)難。
讓77媽媽最恐懼的場景再次發(fā)生。
77跟其他小朋友也是有沖突的,于是幾個家長在家長群里都跳出來附和指責,并且也指責了老師。群里的氣氛一度很緊張。
沒想到,與以前不同的是,老師這次站在了他們這一邊。
77爸爸和媽媽寫“公關(guān)文”道歉,完成之后發(fā)給老師看這樣可不可以,老師在群里“打輔助”,平息了這次風波。
老師很能共情到77媽媽,甚至當晚半夜睡不著,和她發(fā)了很多推心置腹的話:
說她是新老師,感覺自己沒處理好,明白她的處境,很心疼她,很自責,還安慰她,她會學得很快的。
77媽媽感覺到:
“雖然處在悲傷的心境里,但她仍然非常積極地表示對孩子、對自己有信心,讓我不要擔心。遇到這樣的老師,就像是遇到天使一樣,對曾經(jīng)的我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很感激這個事件,成了我和老師變成朋友、戰(zhàn)友的契機。”
其實在77媽媽還沒和老師坦白孩子是譜系的時候
老師就展現(xiàn)出了“看破不說破”的包容和溫柔
在原本最不期待的地方,意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包容。77媽媽經(jīng)過此役,因禍得福,知道這次有了支持和底氣,不會再輾轉(zhuǎn)奔波了。
在我們的后臺,與融合相關(guān)的文章下,總會看到一些家長感謝遇到了現(xiàn)在的老師,感嘆:“一個學校的校風很重要!”“老師愿不愿意引導(dǎo)很重要。”
當然,尊重是互相的,也需要家長對校方的坦誠,并且率先表示自己會與學校保持邊界感。
都說大環(huán)境不包容,客觀上確有此事,但大家其實也可以多多關(guān)注家校溝通順利的例子,起碼我們自己努力走上獲得包容的道路。
我們也分享過不少在家校融合上很有經(jīng)驗的家長的帖子,即使是一開始環(huán)境不那么包容,也可以事在人為去改變,去調(diào)整。
揚樂媽媽:一佳媽媽:堯堯媽媽:當然這些“攻略”都適合有余力的家長了。我們都祝愿那些希望在公立學校找到有愛環(huán)境的家長們,在一開始就能得償所愿,在以后也都不那么“費力”。
3.
在非傳統(tǒng)意義的“學校”
找到“有愛”的氛圍
被拒之后,并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找到全日制的學校。
更多家長選擇迂回戰(zhàn)術(shù):
有的半天在校,半天居家。
或是半天機構(gòu),半天帶孩子出去游玩。
@陳爸
或者有的干脆就帶著孩子在外面玩,把祖國的山山水水當成學校。
@寶兒媽咪的日記
雖然上的不是“正統(tǒng)”學校,但孩子的情緒變好了,獲得的知識多了,生活能力變強了,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課堂”。
除了生活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在開頭那位媽媽的627條帖子下面,也多是推薦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新學校,或是讓媽媽去國外看看,總之讓她不要放棄。
還有人直接建議她辦一所學校。
還真有人辦了一所學校。
我們曾寫過的故事。
主人公鄧群的孩子亮亮高強度干預(yù)到7歲,終于會說話了,但到了入學的年齡,卻遭到拒絕,孩子根本上不了普通學校,無奈之下,鄧群選擇緩讀一年。又過了一年,亮亮仍然被拒。
鄧群考察其他學校一圈,發(fā)現(xiàn)竟然沒有孩子學習的地方,她一下慌了神。也明白了:
“到了人生谷底,一開始還幻想著誰能拉一把,但最后我想明白了一條:我不可能永遠在谷底,而且外求是不對的,只能求己!”
既然普通學校的學業(yè)跟不上,那就干脆自己教! 鄧群重新改造了家里的布局,專門布置了一個區(qū)域作為學堂,而亮亮是唯一的學生。
“開學”第一天,鄧群對亮亮說:“從今天起,你就上學了,媽媽來教你。”
從在家開始教亮亮之后,鄧群反而覺得日子變得放松下來了。“不像以前完全是緊張的狀態(tài),滿北京跑。”
而且,隨著亮亮自學能力的提高,鄧群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用于充實自己。她感到,過去可能忙著掙錢靜不下心來學習,現(xiàn)在因為兒子的緣故,能有時間靜靜學習,也是一種收獲。
在陪學的過程中,她也與書畫結(jié)緣,不斷提升自己,并且還有人邀請她當書畫經(jīng)紀人,自己的學習得到了認可也令她感到幸福。
經(jīng)歷過徹底的絕望之后,竟意外打開了新的空間。
所以,正在為孩子擇校而焦慮的父母們,也不要放棄,總有我們的容身之地——你也一定會找到一個有愛的地方!
“暖星之家”機構(gòu)服務(wù),掃碼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