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原本是發布在我的個人公眾號,主要是涉及一些范圍比較雜的內容,如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略微關注一下。有一些東西,也可以跟大家分享,就偶爾轉載一兩篇過來。差不多有一個月,「鋼筆愛好者」都沒有更新內容,算是跟大家冒個泡,刷個存在感。文章是純人肉寫的,讓AI修改了一些錯別字和語句錯誤,不過封面圖也是讓AI生成的。至于AI跟鋼筆或者跟鋼筆行業有沒有什么聯系,或者造成了什么變革,我估計有,但是可能不會那么的明顯。
另外說一聲,最新一批的四美具小拙木桿口袋鋼筆,馬上就要上市了。最近我都在積極的跑工廠,差不多能夠在五一前后可以出來。精度更高,氣密性更好,不僅僅是一支精致的木桿鋼筆,也是一支非常完美的日用小鋼筆。前幾天也放了一段加工視頻,可能有的同學沒有看到,這里也點一下。
下面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我本人的文章。
花了差不多兩個月時間,利用AI寫了一個小程序——一個鋼筆愛好者交流的平臺。這個小程序應該馬上就可以跟大家見面了。
現在網上把AI吹得云里霧里,很多人以為有了AI就可以用一兩句話或者一段提示詞就能開發出一個完整的小程序或應用網站。怎么說呢,國內的這些新聞處處充斥著標題黨,聽聽就好。一些完全零基礎的人,就不要多想了。像我這種準零基礎的人,原本覺得開發一個小程序也是挺簡單的,自認為對這個項目也思考得比較細致。不過具體開發下來就發現有很多地方考慮得還不完善,并且對技術路線的把握和整個框架的把控也比較欠缺。
AI工具的真實幫助
好在現在有AI工具,確實可以讓我這個編程的小白能夠獨自完成一個相對還算復雜的應用。真正大致的框架可能就花了兩三天的時間,反正不到一周,就把一個小程序的前端和后端基本上都搭建出來了。但為了讓各個功能以及各個細節達到能用的程度,前前后后折騰了兩個月。
雖然現在有很多AI工具可以白嫖,可以不花錢,但當你費盡心思去處理一個問題的時候,這種免費的資源就變得捉襟見肘。我花費了很多訂閱式AI工具以及收費API,使用的模型從GPT-4o到Gemini 2.5,當然還有Cursor所用的Claude 3.7 Sonnet,也包括國內非常火熱的DeepSeek,以及字節出的AI代碼編輯器Trae。
國內外AI工具的對比體驗
雖然DeepSeek和字節出的Trae在國內炒作得很火熱,一堆文章或自媒體都有介紹,說多么多么厲害。但就我自己的使用體驗來說,從代碼編輯這個角度,這兩項產品基本上可以說不堪大用,以至于后面我壓根兒就不想碰它們。它們只能做一些非常初級的事情,稍微有一點點分析的,或者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要么就會卡殼,要么就會思考不足。
當然各個模型都會有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并且AI工具好像跟人一樣,有時候會有狀態好壞的區分,甚至跟人一樣,有時候也有情緒方面的跳動。
AI的"情緒化"表現
比如我在Cursor編寫代碼或修復bug的時候,有時就是我提問條理很清楚,對方回答也很仔細,雖然問題很復雜,但我們能夠一層一層地抽絲剝繭,最終把問題解決。每處理完一個小問題,大家都很興奮,我也感覺很興奮。AI的用詞也感覺比較興奮,就像兩個人一起合力把事情完成了。完成之后,它說話也很客氣,會明確地告訴你非常開心能夠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還有什么問題,請立馬告訴它。你能夠感受到那種感情和力量,雖然你看到的就是單純的文字而已。
但有時候,就一個不算特別復雜的問題,卻要來回折騰,改了這里錯了那里,把那里修復了,這里又崩潰了。然后你問它什么問題,它回答得都很簡短,就生怕話多又說錯話。甚至有時候它就不說話,直接把代碼展示出來幫你修改。但往往這個時候,就是改多錯多,不管怎么樣,改不對,并且循環出錯。明明前面已經說了不要這樣做,它當下可能知道,但經過兩三輪的對話之后,它又把這事忘記了,繼續犯同樣的錯誤。
碰到這種情況,我跟它都非常崩潰,簡直不想繼續交流。這時我可能會暫停工作,等個半天,換成下午再跟它溝通,這是一個蠻有意思的事情。
開發的時間投入
不管是編程還是使用AI工具,個人覺得投入是必要的。有時候可能一大早起來坐在電腦前,然后一直敲敲敲,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晚上兩三點才去洗澡睡覺。這導致起碼有一個月我都沒有去更新公眾號。一方面是現在確實沒有什么東西要更新,第二個是絕大部分精力都被我耗在這個事情上。
成本與收益的權衡
你們難以想象,這兩個月時間,我在AI方面投入了多少資金。粗略估算,這兩個月花費在AI工具和API上面的費用可能超過500美金。曾經某一天就花費了200多美金。
雖然這個花費并不小,但想到以前如果要找一個專業的開發幫你完成這個小程序,按照目前這個進度,兩個月的時間加上前前后后的溝通,最低成本五六萬肯定是需要的。所以AI確實改變了生活,可以讓我們這種普通人能夠以一個可控的成本,來實現以前無法實現的一些項目目標。
技術之外的挑戰
不過不管是成本還是時間,還是前前后后的bug優化,這些技術上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可預見或可控的。等到這些軟件代碼基本完成之后,你就要考慮把這個項目上架到微信公眾平臺,這里又涉及到很多政策方面的因素。
首先,上架小程序需要做微信認證。現在個人也可以做微信認證,但最好有一個公司,這是第一個門檻。第二個是,因為我這個小程序涉及到用戶內容交互,有用戶創建內容,這在國內就屬于社交網絡。國內對社交網絡的管控比較嚴格,你需要簽署一個非經營性的備案審核。
這個非經營性備案審核,在幾年前各省市的管局控制都比較嚴格。好在經過我個人這次操作下來,感覺還算比較順暢。管局沒有故意刁難或阻礙,但你必須去備案。現在小程序通過微信認證之后,后臺可以直接幫助你去備案,還算比較方便。
審核的波折
備案之后,你需要把代碼上傳到微信公眾平臺的后臺,讓他們后臺人員去審核。明明小程序在本地測試或體驗版測試都沒有任何問題,但微信的審核人員那邊就感覺他們的環境跟我完全不是一個樣,甚至感覺他們跟你的網絡都不是同一個網絡,他們在一個局域網。
我自己測試沒有問題,但他們那邊就是一會兒說請求沒有數據,一會兒說某個功能無法實現等等。審核前前后后提交了四五個版本,最后一次他們還是說有問題。然后我又找了好幾個外省市的朋友來專門體驗這個小程序,確認沒問題之后再次反饋,最終通過。
不過這依然是萬里長征很前面的部分。因為小程序涉及到社交,在第一次發布代碼之后,會把代碼提交到管局去審核,并且這個審核時間差不多要7天。
總結與感悟
跟前面說的技術要素相比,政策法規方面的因素有很多不確定性,以及一些非標準化的影響。有時會讓人覺得很不可捉摸,甚至不知道怎么解決。好在經過前前后后多次的折磨,還算是一步一步地往下走。我現在就處于這個階段,雖然已經經歷了那么多步驟和麻煩,但到了今天這一步,個人還算覺得比較順利。
任何一個小項目或小事情,都會涉及到技術性和非技術性的問題。不僅僅是小程序、APP或網站,其他項目也一樣。比如設計生產一款鋼筆,除了技術和供應上的問題外,你還需要處理供應鏈,或者上下游的工廠、供應商。這些技術之外的因素,往往是決定你能否成功的更決定性因素。
從這個過程中,我確實學到了一些東西,除了對項目開發和小程序開發有了更豐富的經驗,對AI工具的使用也相對成熟了一點。但跟一些大佬相比,還是比較初級。因為這個過程確實很漫長,也比較曲折,所以分享這些想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