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闡述
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農文旅融合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升鄉村風貌、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途徑,受到了廣泛關注。各地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形成了眾多具有示范意義的案例。對這些農文旅融合示范帶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有助于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推動農文旅融合向更高水平、更廣范圍發展。
二、農文旅融合示范帶成功經驗分析
(一)政策協同與機制創新
黨建引領 + 資源整合模式
昆山千燈鎮通過“黨建 + 網格 + 海棠先鋒”機制,黨員干部駐點服務得以有效推動。在此過程中,人居環境整治、產業規劃等資源被整合起來,形成了“一中心兩館”紅色教育路線。該路線的形成不僅帶動了村莊環境的顯著提升,還實現了集體增收。
清水河縣將“農文旅融合”納入鄉村振興規劃,統籌財政資金 5700 萬元用于改造老牛坡村基礎設施。這一舉措推動了紅色旅游與農業園區的聯動發展,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活力。
跨部門協同與市場化運作
浦城縣建立了“政府引導 + 企業運營 + 村民參與”的機制,投資 4 億元貫通仙陽鎮麒麟畈與蓮塘鎮蓮塘畈萬畝稻田。打造出了集生產、研學、觀光于一體的示范帶,實現了村集體年增收 300 萬元。
(二)產業融合與業態創新
農業 + 文旅 + 科技深度融合
清溪鎮依托 9268 畝荔枝種植基地和花卉產業園,開發了“農旅 + 非遺茶文化 + 國潮旅游”跨界產品,并推出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年旅游消費達到 1.25 億元。
安徽沈巷鎮打造 10 萬畝優質稻基地,結合休閑漁業與漁光互補項目,形成了“生產 + 觀光 + 體驗”的完整產業鏈。
節慶活動與品牌 IP 打造
昆山歇馬橋村通過舉辦“炎武微課堂”“文化微體驗”等 20 余場次活動,強化了農耕文化 IP 的影響力;清水河縣舉辦“五谷文化節”“老牛灣黃河之夏”等節慶,年吸引游客超過 250 萬人次。
中山市沙涌村以僑房活化為載體,引入設計師聯盟打造文化產業發展基地,形成了“歷史 + 現代”融合的獨特業態。
(三)生態與文化價值轉化
生態資源景觀化利用
浦城縣將 8.3 公里示范帶升級為“油菜花風景道”,結合萬畝花海與灰頂白墻民居改造,實現了生態資源向“美麗經濟”的轉化。
清水河縣依托黃河流域生態優勢,建設老牛坡 4A 級紅色景區與八龍灣度假區,年旅游收入增長 18%。
非遺與鄉土文化活態傳承
綠維文旅通過“非遺古法活態化”模式,將《天工開物》農耕器械轉化為主題樂園產品;清溪鎮以麒麟舞、客家山歌等非遺開發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過 500 萬元。
(四)利益聯結與可持續運營
集體產權與市場化運營結合
昆山歇馬橋村成立農房合作社,通過集中管理閑置用房,實現年租金收益 310 萬元,每戶年均增收 7 萬元。
浦城縣推行“總支帶頭領辦 + 村民入股”模式,建立收益分配機制,確保農戶能夠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數字化與長效服務支撐
清溪鎮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農田管理與游客流量,配套冷鏈物流與電商服務,使農產品上行效率提升 30%。
中山市通過“萬棵榕樹進鄉村”等綠美行動,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推動示范帶的可持續發展。
三、總結與展望
(一)核心路徑總結
農文旅融合示范帶的成功發展主要通過以政策協同破除發展壁壘,以資源整合激活各類要素,以業態創新提升產業價值,以利益共享保障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可復制經驗
昆山模式將黨建引領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為基層黨組織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中發揮作用提供了有效途徑。
浦城、清水河模式實現了生態景觀與農業產業的聯動發展,為生態資源豐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綠維文旅、清溪模式通過非遺活態化與 IP 品牌化,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三)未來研究方向
未來,農文旅融合示范帶的發展可強化數字賦能,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產業發展效率和服務質量;深化跨區域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探索碳匯交易等綠色金融工具的應用,推動示范帶向全域化、國際化延伸,為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