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最近又上熱搜了,這次不是因為直播帶貨,也不是和雷軍打賭,而是甩出一句狠話:“絕不用海歸派,海歸派里有間諜!”這話一出,朋友圈直接炸鍋。有人拍桌子叫好:“董姐硬氣!企業機密就得捂嚴實!”也有人翻白眼:“都2025年了,還搞‘出身論’?”
要我說,這事兒可比宮斗劇精彩。咱們不如泡壺茶,嗑把瓜子,掰扯掰扯背后的門道兒。
“間諜論”從哪兒來?
董明珠這話聽著像“地圖炮”,但你要是翻翻格力的發家史,倒也不算離譜。格力這些年靠著“掌握核心科技”殺出重圍,從空調壓縮機到鈦酸鋰電池,硬生生把技術攥成了拳頭。可江湖險惡啊!去年某家電巨頭被自家海歸工程師“背刺”,專利配方一夜間流到海外,直接虧了十個億。這劇情放諜戰片里都得算高能橋段,現實里卻成了董明珠的“心理陰影”。
她后來在采訪里吐槽:“技術要是漏了,格力還能叫格力嗎?”這話糙理不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攢了一鍋老火靚湯,隔壁老王天天舉著勺子在你家廚房轉悠,換誰都得把鍋蓋捂緊點。
現實版“無間道”還真不少
別說董明珠疑神疑鬼,商業江湖里的“碟中諜”早不是新鮮事兒。前幾年福建晉華搞半導體,重金請來的美籍華裔專家反手就把技術機密打包送人,害得公司被美國拉黑,項目直接涼涼。去年新能源圈更熱鬧,某車企花大價錢請的海歸高管,轉頭把電池配方賣給外企,氣得老板在年會上飆淚:“我把你當兄弟,你把我當提款機?”
這些事兒聽著魔幻,細想卻像極了武俠小說——名門正派花重金請來的客卿長老,結果是個臥底。你說掌門人能不防著點嗎?
不過董明珠也不是光會吐槽,人家早琢磨出對策了。別的公司拼命招“洋和尚”,格力偏要在國內高校“種地”。和清華、華中科大搞“格力班”,從車間流水線里扒拉好苗子。最出名的譚建明,從擰螺絲的工人干到技術大拿,帶著團隊研發出工業機器人,硬是把外企壟斷的招牌給砸了。
這套路有點像老字號飯館:不用進口食材,就找本地老農種菜,師傅手把手帶徒弟。你說土不土?可人家愣是靠“家養人才”攢出22項國際領先技術,去年市值沖到2500億。難怪董姐敢放話:“我們家的廚子,比米其林差哪兒了?”
“閉門造車”還是“開門迎客”?
當然也有人不買賬。經濟學家跳腳說:“全球化時代還搞閉關鎖國?”科技博主吐槽:“沒有海歸帶路,你咋知道國際前沿在哪兒?”這話聽著在理,但仔細想想,華為、比亞迪這些玩跨國人才戰略的主兒,哪個不是把技術庫看得比金庫還嚴?華為“鴻蒙班”搞封閉開發,連上廁所都得刷權限;比亞迪實驗室里,核心數據直接物理斷網。
說白了,江湖規矩就一條:請客可以,掀桌子不行。董明珠不過是把話挑明了:“我家大門常打開,但保險柜鑰匙得攥自己手里。”
這事兒到底該站哪邊?
要我說啊,這場口水戰像極了小區廣場舞大媽和街舞少年的battle。大媽覺得年輕人花里胡哨不安全,少年嫌棄大媽土得掉渣。可說到底,跳什么舞不重要,別踩別人腳就行。
海歸里當然有真才實學的,但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本土人才雖踏實,閉門造車也可能錯過風口。關鍵得看企業有沒有“火眼金睛”——既能從海歸里篩出真精英,又能把核心技術鎖進保險箱。
對這事兒,你怎么看?是覺得董大姐“寧可錯殺一千”的霸氣該點贊,還是認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太極端?或者您身邊就有“海歸精英逆襲”或“商業間諜現形”的瓜?來來來,評論區備好瓜子板凳,咱們接著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