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這片水域愈發顯得風云詭譎,某些域外勢力頻頻挑動事端,妄圖將此地化為地緣博弈的棋盤,將島嶼推向危險邊緣。
就在這片迷霧重重的局勢中,一個來自臺灣的聲音,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未來情勢發展到不得已的地步,我國大陸的行動將絕非試探性的小打小鬧,而是一場傾注全力的決戰,一場旨在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雷霆之擊。
究竟是何等洞察,讓這位學者敢于發出如此決絕的預警,他究竟看到了怎樣的未來圖景,以至于對潛在的干預者,宣判了如此殘酷的命運?
2018年,彼時的國際風云變幻莫測,美國政壇內部正經歷著一場空前的震蕩。
特朗普政府上任伊始,便以“美國優先”的旗幟,重塑著全球的戰略格局。
在大西洋彼岸,圍繞“通俄門”的調查陰影籠罩白宮,前競選團隊主席馬納福特認罪,以及“內鬼門”等一系列丑聞接連曝光,都使得美國國內的政治生態陷入高度緊張與分裂。
在這樣的背景下,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在10月初發表了一篇措辭強硬的演講,其內容直指我國,扣上了諸如“干涉美國選舉”、“挑戰國際秩序”、“威脅臺海穩定”等一系列指控。
這番言論,不僅旨在轉移國內視線,通過將矛盾外部化來挽救選情。
美國政府的這一系列動作,絕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印太戰略”框架下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美媒披露,華盛頓正在秘密醞釀一項針對我國的大規模反制計劃,其中便包含利用“干預選舉”來攻擊我國的策略。
同時,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也報道,美軍正計劃投入巨額資金,進行一場旨在對抗中國的戰略轉型。
在這一過程中,臺灣問題,自然而然地被擺上了臺面,成為了美國手中一張可以隨時打出的“牌”。
從特朗普上任之初的“川蔡通話”,到后來簽署旨在提升美臺互動層級與“實質關系”的《與臺灣交往法》以及《國防授權法案》,再到公開宣稱將臺灣納入其“印太戰略”范疇,白宮與臺北之間的互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絡與高調。
盡管美臺關系看似“升級”,但其核心始終未能擺脫“美國優先”的根本原則。
美國臺海問題專家任雪麗曾直言不諱地警告蔡英文當局,將“美國優先”奉為圭臬的特朗普,并非臺灣“可靠、正式的盟友”。
在她看來,美國在加快戰略收縮、對外政策日益自私的當下,其對臺灣的姿態,更多地體現為言語上的“投其所好”以及武器裝備上的“滿足感”,而并非真正愿意為“臺獨”分子“火中取栗”或付出“實質犧牲”。
這種清醒的認識,在當時島內彌漫的盲目樂觀情緒中,顯得尤為可貴。
正是在這樣復雜而充滿變數的國際與兩岸關系背景下,臺灣的輿論場也呈現出多元且激烈的碰撞。
其中,賴岳謙教授的聲音,無疑是獨樹一幟,并逐漸引起了廣泛關注。
賴岳謙教授,作為臺灣地區著名的國際關系與戰略問題專家,長期以來,他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扎實的研究功底以及獨立思考的見解,活躍于臺灣乃至兩岸的各類政論節目與媒體平臺。
2021年,當臺海局勢依舊緊張膠著,各種關于“武力沖突”的猜測甚囂塵上之時,賴岳謙教授在一檔臺灣政論節目中斬釘截鐵地指出,大陸若要解決臺灣問題,“不會小打,要打就是大打,美國若派兵介入會被全殲。”
賴岳謙教授的這番言論,是基于對我國軍事實力、戰略決心以及地緣政治態勢的深刻理解。
首先,關于“不會小打,要打就是大打”的判斷,其核心邏輯在于我國解決臺灣問題,事關國家核心利益和領土完整。
這并非一場簡單的地區沖突,而是一場旨在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重大戰略行動。
因此,如果不得不采取非和平方式,我國必然會以雷霆萬鈞之勢,投入壓倒性的兵力,迅速、果斷地達成既定目標。
這種“大打”的戰略,旨在避免長期消耗,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同時也是為了震懾任何外部勢力干涉的企圖。
這與一些人幻想的“小規模沖突”或“局部摩擦”有著本質的區別。
我國的軍事現代化進程,特別是近年來在海、空、天、電磁等領域的全面進步,為實現這種“大打”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也是賴岳謙教授言論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即對“美國若派兵介入會被全殲”的堅定預判。
他駁斥了所謂“協防臺灣”的說法,認為那完全是空話。其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地緣優勢。賴岳謙教授反復強調,臺灣距離我國大陸僅僅約180公里,臺灣海峽寬度極為有限。
這種地理上的接近性,使得我國在潛在沖突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
我國可以迅速調集兵力,集結各種作戰平臺,在短時間內形成對臺灣海峽的絕對控制。
在如此狹窄的地理范圍內,任何試圖從外部進行軍事干預的勢力,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制空權與制海權的掌握。一旦戰事爆發,我國將在第一時間迅速掌握整個臺灣海峽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這意味著,任何試圖進入該區域的敵對空中目標或海上艦艇,都將面臨嚴峻的威脅。
我國擁有強大的反艦彈道導彈、反艦巡航導彈以及各種岸基和海基的打擊平臺,這些武器的射程和精度,足以覆蓋臺灣海峽乃至更廣闊的海域。
在美國航母戰斗群尚未能抵達有效支援距離之前,就可能遭受致命打擊。
他明確指出,當美國的運兵船試圖靠近臺灣時,極有可能會被我國軍隊擊沉;而試圖在臺灣機場降落或提供空中支援的戰機,也可能被擊落。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軍隊根本無法安全有效地抵達臺灣,更遑論實現其所謂的“協防”承諾。
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我國已經發展出一整套旨在阻止或延遲潛在對手進入其周邊戰略區域并在此區域內自由行動的軍事能力。
這包括了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先進的防空和反導系統、潛艇部隊以及網絡和電磁戰能力。
這些能力的綜合運用,將使得任何外部干預力量,在接近臺灣海域時,就面臨極高的風險和代價,從而喪失作戰效能。
其結果就是,美國即便派兵,也可能在尚未形成有效戰斗力之前,便遭受重大損失乃至“全殲”。
自賴岳謙教授發表其核心觀點以來,美國在涉臺問題上的動作并未停止。
例如,在2025年7月,據臺媒報道,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了2026財年國防撥款法案,其中計劃將5億美元用于所謂的“臺灣安全合作倡議”。
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也通過了2026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強烈建議”五角大樓邀請臺灣參加2026年環太平洋軍事演習。
相較于往年法案中較為和緩的“建議”措辭,此次的“強烈建議”無疑在用詞上有所升級,似乎顯示出美國在對臺軍事合作上更為積極的姿態。
表面上,這些舉措似乎旨在強化臺灣的“自衛能力”,但深究其背后,卻更像是美國試圖以“武裝臺灣”的方式,增加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成本和復雜性,從而達到其遏制我國發展的戰略目的。
這些“建議”和“倡議”并未能掩蓋其內在的虛弱和不確定性,反而引發了島內外的深切憂慮。
尤其是國際企業投資者的反應,更是如同“用腳投票”般,給予了美國“武裝臺灣”策略以冷峻的回應。
英國《金融時報》曾披露,日本政府官員正在積極地向在華日企傳達信息:在日本《和平憲法》的框架下,日本自衛隊僅能在獲得外部許可的情況下進行部署。
由于日本與臺灣地區并無“外交關系”,一旦臺海爆發沖突,日本政府在撤僑問題上將面臨巨大的困境。
這一警告并非空穴來風,有外交人士和日商透露,在臺的日企在過去三年間,持續收到相關警告,明確指出若企業將重要資產置于臺灣,屆時將不得不自求多福;若要撤離在臺日企員工,也只能自行應對。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僅去年一年,日本對臺投資便暴跌了27%,僅為4.52億美元,與2022年17億美元的峰值形成了鮮明對比。
近期,更有臺媒報道稱,兩家著名的日本大型企業已從臺灣知名百貨公司撤資。
最終,賴岳謙教授的觀點,在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印證。
日本企業的撤資、美國自身的戰略調整以及其他國家對臺海局勢的謹慎態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對我國解決臺灣問題決心和能力的認可。
這些事件共同構建了一個清晰的圖景:我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任何試圖干涉我國內政、阻撓國家統一的外部勢力,都將面臨其無法承受的后果。
參考資料:臺灣問題不是美國分攤責任和做交易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