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上午,“墨韻新生——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師生作品展”在金山區文化館開幕。下午,“人工智能背景下當代高校中國畫創作與教學轉型之路”研討會在金山區草堂會議室召開。
金山區委宣傳部一級調研員、區文聯主席寶福民,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安靜靜,區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區文化館館長王玨,華東師大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黨委書記盧蓓蓉、副院長鄭文、副書記馮舸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鄭文主持。
此次展覽以傳統中國畫藝術為核心,既有《太行山澗》《靜觀·不息》等展現山水意境與文人風骨的寫意作品,也有工筆細膩的《滬上綠影》《春醒空芊綿》,從傳統技法到現代表達,全方位呈現中國畫的多元魅力。通過35位師生、70余件佳作,展現華東師大繪畫系師生在國畫教學與創作領域的創新成果,為金山市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藝術盛宴。
開幕式
開幕式中,金山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安靜靜,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葉芃,華東師大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分別發言。2023級中國畫方向研究生范子龍作為參展學生代表發言。
金山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安靜靜致歡迎詞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葉芃作為兄弟院校代表發言
華東師大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致辭
華東師大美術學院學生代表范子龍發言
華東師大美術學院副院長鄭文主持開幕式
寶福民主席、安靜靜局長、王玨館長、張曉凌院長、盧蓓蓉書記、馮舸副書記共同為展覽揭幕
開幕式師生合影
開幕當天,吸引眾多藝術愛好者、師生群體前來觀展。觀眾在展廳內流連忘返,或仔細品味畫作筆觸,或聆聽作者對作品的解讀。“這些作品既保留了中國畫的韻味,又有新穎的表達,讓人感受到傳統藝術的生命力。”一位參觀者感嘆道。
本次活動是校地文化合作、促進藝術交流的一次生動實踐,不僅為金山區市民提供了近距離欣賞高雅藝術的平臺,也為學生搭建了展示才華的舞臺。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動中國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展覽現場
研討會
“人工智能背景下當代高校中國畫創作與教學轉型之路”研討會由華東師大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副教授丁陽主持。
華東師大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副教授丁陽主持研討會
丁陽認為,AI雖能在圖像處理和素材收集方面提供支持,卻難以取代藝術家基于情感與個性的藝術表達。人們對AI這類革命性新技術難免存在恐慌,正如當年攝影技術沖擊印象派一樣,AI也將對美術領域帶來深遠影響。藝術家和藝術教育者應主動探索AI與藝術創作的融合之道,在變革中把握新的機遇。
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丁設
丁設認為,AI雖然為素材收集提供了便利,但過度依賴AI會導致藝術情感缺失,同時會消解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未知性。AI始終無法替代藝術創作中人的獨特性和可變性。未來AI輔助創作雖不可避免,但最終價值仍將回歸到人文精神的本質上來。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龐飛
龐飛從畫面和創作角度分析,認為中國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人文底蘊在畫面中的呈現以及藝術家群體的文化認同,使其具有特殊性。在討論中,他特別強調藝術家應當保持創作的膽識與創新銳氣,積極探索新材料與新媒介在創作中的運用。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葉芃
葉芃指出,AI的公式化創作模式會消解藝術感性,導致審美與人文意識異化。這對文人畫精神形成解構,破壞“寫意”與人格修養的互文關系,當工具理性主導創作時,藝術發展單一,創作缺乏創新。AI技術可作藝術教育的輔助范例。
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邵仄炯
邵仄炯認為,繪畫創作本質上仍是人類體力與智力的創造性勞動。在藝術教育領域,科技發展正倒逼教學模式的革新,AI技術能夠增強中國畫外拓性和包容性。AI的介入或將降低藝術創作的門檻,使更多人能夠接觸和參與藝術實踐。
金山區文化館和金山區文聯代表許非同
許非同認為集字軟件使書法學習從仿古為最高水準變為以創作為品評標準,構建差異化能力是AI無法提供的,學生應具有歷史認知和鑒賞能力,堅持傳統為體、科技為用。
上海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何振華
何振華表示,借助VR技術能對《富春山居圖》這類經典山水畫作進行重構,當VR與AI視覺模型相結合時,能夠在虛擬空間中高度還原傳統繪畫的視覺體驗。值得注意的是,AI生成的山水模型不僅具有創新性特征,也為中國畫創作帶來新的可能性。
上海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常務副主任賀戈蕭
賀戈蕭提到,AI的出現給中國畫領域帶來了顯著變化,對于真正有審美能力的創作家而言,AI是得力助手,它能幫助創作者完成素材收集、初步構思等工作,讓創作者能將更多心思放在情感表達和個性展現上。
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立行
張立行認為,人在使用技術,而非屈從于技術,AI會發展到創新性階段,在筆墨中注入情感AI也能實現。AI的倫理和道德規范至關重要,人與AI的不同在于,每個人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成長空間不同,這使人具有不可替代性。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心懋
陳心懋認為,作畫愉悅感是重要的創作體驗,在揮灑筆墨、與內心對話的過程中,畫家能獲得滿足。繪畫中特有的特質,承載著創作者的生命印記與個性情感,是機器完全無法復制的。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鄭文
鄭文認為,中國畫創作材料的細膩性與科學技術并不完全相融。在AI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亟待轉變,教學內涵應當從傳統的技法傳授轉向AI新語境下的創作思維培養。隨著中國畫邊界不斷拓寬,其內核不能被忽視,需進一步規范界限。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馬俊營
馬俊營認為,漆畫與中國畫在手工技藝層面具有相似性,通過漆畫虛擬仿真實驗可構建學生第二課堂,有效完善技法訓練體系。AI技術雖能為繪畫創作提供輔助支持,但其生成的畫稿仍存在明顯局限,需要藝術家不斷打磨推敲。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
張曉凌在總結發言中表示,AI雖然在技術層面具有顯著優勢,但始終無法替代人類藝術家獨特的肉體感知能力和靈魂升華特質。藝術創作中的人類主體性具有根本性的不可替代價值。針對AI帶來的沖擊,他認為AI可承擔大眾化藝術生產,人類則應專注于蘊含靈魂深度的精英藝術創作。二者應當形成互補關系,但不能相互替代。
與會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人工智能背景下當代高校中國畫創作與教學轉型之路” 研討會現場
“人工智能背景下當代高校中國畫創作與教學轉型之路” 研討會合影
本次活動由金山區文旅局、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主辦,金山區文化館、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協辦。
展覽時間:4月18日—5月16日
展覽地點:金山區文化館二樓展廳(蒙山北路280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