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國人就很忌諱談論死亡,特別是面對認識的老人,大家都會盡量避免聊到這個話題。
但是,死亡無法避免,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入土為安。
在死亡來臨之前,了解疾病,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盡早發現疾病,治療疾病,我們才能有更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正如紀慈恩在《遺愿清單:一個臨終關懷工作者的手記 》一書種所說:“真正讓我們恐懼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們對于死亡的看法和想象。”
當我們可以以較為平和的心態看待死亡,我們才能更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
很多時候,死亡并不是毫無征兆的,它可能在幾小時之前,幾天之前,甚至一年之前,就有一些預兆。
一位65歲的晚期癌癥患者,在前一天上午,醫生去看她,發現她的精神狀態非常不錯,還與家人回憶過往。
到了晚上十點多,醫生查房,她突然問醫生,“我的瞳孔是不是大了,快不行了?”醫生安慰她,還早著呢!好好睡一覺。
到了第二天上午,查房的醫生發現她的情緒比較穩定,看得出來已經安排好了所有事情,家人們圍繞在她的身邊,最后一起送走了老人。
有時候,當人進入了最后一段時光,其實人是有一些感覺的,也有一些預警信號,只是可能被人忽略罷了。
1、食欲不佳,吃不下飯
人的年紀越大,身體也跟縮水了一樣,身高矮了,肌肉量少了,胃口也變小了。
人是鐵飯是鋼,老年人的活動量少,再加上衰老的問題,飯量少是正常的。
當一個人幾乎吃不下飯時,身體能夠獲得營養越來越少,器官難以正常運轉,這時候需要警惕疾病的原因。
臨床上,大多數終末期的患者,食欲都不好,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是很高的.
我的大姑在60歲的時候,查出了胰腺癌晚期,其實之前近半年時間,她的狀態就很不好,原本就瘦,后來看著一陣風就能吹跑。
老媽也勸過她去醫院,但她覺得自己從小就瘦,沒啥問題,直到后來腹部劇痛,她才去了醫院。
最后一個月,我去看她的時候,155的她瘦得只有60多斤了,臉色蠟黃,身上掛了袋子,至今回想起來,都覺得她一輩子太苦了。
2、短時間內暴瘦
如果你近期飲食、運動等沒有明顯變化,但卻在短時間內暴瘦,一定要警惕。
63歲的老王在一個月內瘦了近10斤,一查是癌癥晚期。
正常情況下,半年-一年時間內,體重下降的范圍應該是原體重的5%左右。
也就是說,你去年4月是100斤,如果沒有有意減肥,一年內瘦了5斤是正常的。
倘若無意減肥卻在短時間內瘦的范圍超過標準太多,通常意味著嚴重的軀體或精神疾病,如糖尿病、抑郁癥、老年人甲狀腺機能亢進、癌癥等。
特別是大多數的癌癥,一般會有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說到原因,與癌細胞大肆裂變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有關,營養都被癌細胞“搶”走了,正常細胞得不到營養,自然會出現體重下降。
50歲以上的老人,癌癥發生的風險增高,更要定期測測體重以及血糖血壓等常規指標。
3、行動困難,只能臥床
人到了一定年紀,肌肉量減少,腿腳也不那么靈活了,行動變得困難。
這與骨頭的衰老有關,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比例達到了50%。
老人骨頭更脆,鈣質流失嚴重,很容易發生骨折問題。
上周回了趟老家,發現家里兩個老人都發生了骨折,一個是85歲的外婆,一個是67歲的大姑,骨折后都在床上躺了大半個月。
骨折聽上去似乎并不可怕,但它引發的并發癥卻很可怕,控制不好,甚至會引發死亡。
在髖部骨折治療期間,肺炎、褥瘡、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腦血管病都是可能會發生的危險并發癥。
所以,為什么有些老人,也沒得啥大病,但摔了一跤之后,卻很快離去了,也是這個原因。
對于老人來說,一定要特別注意放摔倒,家里廚房洗手間要放防摔的地毯,洗澡可以坐著洗,下雨天路滑時盡量少出門等等。
4、結語
作家瓊瑤女士曾說過:“醫學是救命不是延長死亡,而我們的社會沒有死亡教育。
終有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親人以及自己的死亡,不恐懼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早一些探討死亡,聊聊真實的想法,等到它真的來臨時,也就沒有了那么多的畏懼。
任何時候,能用一顆平善之心接受“安寧治療”,在臨終前能夠優雅地面對死亡,都是值得尊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