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文化認同成為了一個民族音樂文化存續與發展的關鍵紐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我們既要珍視自身文化的獨特性,也要尊重其他文化的差異。傳統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情感表達和價值觀念,是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偏離與復歸——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文化認同研究》
劉江峽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78-7-5760-5091-2
78.00元
作者簡介
劉江峽,音樂與舞蹈學博士,蘇州大學音樂學院講師,蘇州大學優秀青年學者,江蘇學校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音樂課程與教學論、音樂教育學。在《中國音樂》《中國音樂教育》《外國中小學教育》《音樂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期刊報紙發表論文十余篇,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 “十三五”規劃課題、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蘇省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江蘇省學校美育科研規劃重點課題、蘇州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
傳統音樂教學,文化認同為何重要?
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老的編鐘奏響的悠揚旋律,到民間流傳的山歌小調,無不展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智慧和審美情趣。然而,在現代教育中,傳統音樂教學卻面臨著諸多挑戰,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認同感不足,文化偏離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影響了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也削弱了民族文化的根基。
《偏離與復歸——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文化認同研究》這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如同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了傳統音樂教學中文化認同研究的道路,深入剖析問題,探尋解決之道。
1
書籍核心觀點大揭秘
傳統音樂:文化身份的精神標識
書中明確指出,傳統音樂是學生音樂文化身份的精神標識。文化認同,歸根到底是要回答 “我是誰” 的問題,而傳統音樂從音樂文化身份的角度,回答了 “過去是誰” 。人的身份具有連貫性,當下的身份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之上,這在民族音樂中體現為文化傳承的連貫性。中國傳統音樂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形態特征、音樂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是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源頭和根脈。認識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才能知曉我們的音樂文化從何而來。正如書中所說:“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思想理念、價值體系、集體記憶、審美符號、語言文字和思維行為模式,是建構我國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 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認同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雙重構建:學生音樂文化認同的形成
學生音樂文化認同的形成過程是雙重構建的,由原生性音樂文化認同與建構性音樂文化認同共同作用。原生性音樂文化認同源于學生在社區、家庭等日常生活環境中接觸到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這種認同是自在自為的,蘊含著深厚、樸素的音樂文化情感。而建構性音樂文化認同則是通過學校音樂教育形成的,具有自覺性,學校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和特色傳統音樂實踐,為學生提供系統的音樂文化學習和體驗,培育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同。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傳統音樂文化的生存空間逐漸萎縮,學生原生性音樂文化認同的來源日益匱乏,逐漸式微。相反,學校音樂教育所塑造的建構性音樂文化認同,為學生傳統音樂文化認同的形成與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空間和實踐場域。
培育文化主體性:音樂文化認同的意義
音樂文化認同的培育,本質上是對學生音樂文化主體性的確證。在多元音樂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學生面臨著世界多元音樂文化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文化主體性在這種互動交流中得以體現。通過音樂教學,引導學生深入認知和理解本我音樂文化,喚醒他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記憶,從而獲得文化歸屬感,這就是培育音樂文化主體性的過程。當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并認同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時,他們在面對多元音樂文化時,就能保持清醒的認知,堅守自身的文化立場,同時又能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實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2
研究內容深度剖析
理論闡述:夯實研究根基
書中對傳統音樂教學文化認同的理論闡述深入而全面,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相關理論基礎部分,作者廣泛涉獵了文化學、教育學、音樂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如文化認同理論、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等,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對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文化認同問題進行剖析,使研究更具科學性和系統性。
在闡述傳統音樂教學的文化認同屬性時,作者指出傳統音樂教學不僅是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是文化傳承和認同的過程。它具有民族性,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具有時代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還具有教育性,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化素養和民族自豪感。
現狀調查:洞察現實問題
為了深入了解 J 省初中階段傳統音樂教學文化認同的現狀,作者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調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課堂觀察等多種研究方法,收集了豐富的數據和資料。調查結果顯示,當前J省初中階段傳統音樂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部分學生對傳統音樂缺乏興趣,認為傳統音樂枯燥乏味,與現代生活脫節;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傳承,方法單一,缺乏教學創新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素分析:挖掘問題根源
針對現狀調查中發現的問題,作者深入挖掘了影響傳統音樂教學中文化認同的因素。從教師個體因素來看,部分教師文化自覺意識缺失,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不足,缺乏將文化認同融入教學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教學,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也沒有積極探索適合傳統音樂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從學生個體因素分析,學生的理解特征和理解限度影響著他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同。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審美水平還不夠成熟,對傳統音樂的理解和欣賞存在一定的困難。此外,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也使得學生更容易被流行音樂所吸引,對傳統音樂的關注度降低。
外在文化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外來音樂文化和流行音樂文化大量涌入,占據了學生的音樂生活空間,擠壓了傳統音樂的生存空間。同時,學校和社會對傳統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良好的傳統音樂教育氛圍和資源,也影響了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同。
對策建議:探索解決之道
針對以上問題和因素,書中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在文化尋根與文化投入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音到韻,深入挖掘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感受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通過欣賞經典的傳統音樂作品,分析其音樂元素、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讓學生了解傳統音樂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增強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身份建構與文化歸屬方面,要幫助學生從個體身份到文化身份的轉變,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文化身份,以及傳統音樂文化在塑造文化身份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傳統音樂實踐活動,如演唱、演奏、創作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在他者認知與文化統合方面,倡導從知己到知彼,讓學生在了解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也了解其他民族和國家的音樂文化,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促進多元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通過比較不同音樂文化的特點和差異,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音樂文化。
《偏離與復歸——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文化認同研究》無疑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學術著作,它為音樂教育者提供了教學實踐的新思路,引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將文化認同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從而提升教學質量;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和深入的理論分析,拓寬了研究視野,啟發新的研究方向;對于音樂愛好者來說,它能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提升音樂欣賞水平和文化素養。
相信這本書會給你帶來一場豐富的音樂文化盛宴,讓我們一起走進傳統音樂教學的世界,探索文化認同的奧秘。
編輯:余少鵬
制作:彭博
關注并設為星標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官方微店購買《偏離與復歸——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文化認同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