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晨光里,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阿氏村因賞花季帶來的熱度未消,走進村里的游客絡繹不絕;興平市馬嵬驛景區的石板路上,旅游大巴載來客流,辣椒坊前圍滿體驗的游客;韓城的林下養殖基地,前來購買“溜達雞”的回頭客一撥接一撥……眼下,三秦大地的田園,正以“花樣”場景串起鄉村消費新圖景。
“賞花賬”:拓寬村民增收路
今年,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阿氏村村民王小朋和高明月都很欣喜。王小朋的欣喜是他家的杏園成了網紅打卡地,一撥撥游客的到來讓他家的農產品不愁賣;高明月的欣喜是借助網紅打卡地在村上開了農家樂,她擁有了穩定的工作。
4月16日,藍田縣阿氏村王小朋面對自己經營的杏園很是自豪。
4月16日,阿氏村2800畝的杏林里,一棵棵鵪鶉蛋大小的青杏在枝頭若隱若現。王小朋穿梭在杏林間熟練疏果。春風掠過樹梢,仿佛還裹挾著三月賞花季的喧鬧——那時,粉白花海漫過山巒,每天數百名游客穿梭其中,讓小山村化作消費熱潮奔涌的活力場。
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初,野生杏花沿著山勢起伏如粉白海浪,古村石墻與老樹相映,周邊很多市民帶家人前來感受“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別樣意境。
4月16日,阿氏村農家樂一角。
“賞花季我們村來了很多游客,村民賣自家的農副產品和薺菜、茵陳等野菜,村里停滿了車。尤其是農家樂,越來越有人氣。”阿氏村監委會主任張淑亞說,一個“賞花經濟”讓村子火了。
借著這沷流量,村里開了家“森林芭芭”農家樂,帶動周邊15人就業。高明月就在這里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
當漫山杏花化作“流量密碼”,村民們的增收路徑也隨之打開。王小朋的杏園變身網紅打卡地,周邊土特產順勢走俏。從田間地頭到游客行囊,從農家小院到餐桌舌尖,一條完整的消費鏈條在花香中悄然成形,激活了鄉村消費的一池春水。
產業延伸,為消費市場注入持久動力。阿氏村沒有止步于單純的賞花觀光,而是持續拓展“花經濟”的邊界。華胥鎮副鎮長劉玉婷表示,鎮里根據花期推出“花開華胥‘杏’福相約”系列文旅活動,從賞花季到6月的采摘節,豐富的活動將最大限度擴展“花經濟”覆蓋面。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農戶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水漲船高,從添置家電到改善居住,從教育培訓到休閑娛樂,
消費需求如春日暖陽下的溪流,奔涌向前。
“人氣賬”:流量聚起消費力
4月17日,興平市馬嵬驛景區的青石板路上擠滿了舉著手機拍燈籠的游客。楊貴妃墓前的講解員話音未落,隔壁的“民俗美食街”上,手工搓搓已飄來油潑辣子的香氣……這個曾因“馬嵬坡兵變”聞名的歷史驛站,如今正上演著鄉村旅游與產業融合的生動實踐。
要說這兒的“流量密碼”,還得看老手藝“變戲法”!手工坊里,毛驢拉著石磨慢悠悠地轉圈,“咕嚕咕?!钡哪肽ヂ暬熘俗延蜐娎弊拥淖汤岔懀查g勾得游客挪不開腳。
4月17日,在馬嵬驛景區,劉國強正準備把做好的油潑辣子裝瓶。
“咱這辣子是古法三炒三碾。”老板劉國強一邊麻利裝罐,一邊介紹,“興平1萬多畝辣椒地,就靠這老味道火了?!痹捯粑绰洌臄偽磺皣耸畮讉€購買手工辣椒面的游客。
上午11時,53歲的徐雪紅開始做起了手工搓搓,嘴里還熱情地招呼著游客:“辣子是自己家里種的,醋是隔壁作坊釀的,一天最多能賣200碗?!?/p>
“我每月2000元底薪,加上提成有4000多元,收入穩定也輕松。”徐雪紅說,她的攤位位于美食街核心區,游客在這里能嘗到38種關中風味。據景區統計,餐飲消費占游客人均支出的45%,其中70%的食材來自周邊5公里內的農戶。
景區外,村民在家門口也能“借光”。王瑞家的小卡車往門口一停,后備箱掀開全是紅彤彤的普羅旺斯西紅柿。“大的每斤4元,小一點的每斤3.5元,先嘗后買?!彼e著二維碼牌笑得燦爛,“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還不耽誤接娃放學!”
“旅游就是要把人氣變成‘真金白銀’?!本皡^負責人李團結算賬,“去年220萬名游客,人均消費80元。今年看這個勢頭,預計能有100元?!比缃?,仿古集市蓋新樓,研學基地也在緊鑼密鼓籌備。
當游客帶走的是辣椒醬、刺繡和故事,留下的是就業機會、產業鏈條和持續發展的可能。
“循環賬”:唱響共裕發展曲
4月19日,韓城市板橋鎮共裕村的吊干杏種植園里,雞群歡快踱步。
2021年,共裕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利用15萬元財政銜接資金,在小迷川水庫取土場復耕,種下40畝新疆吊干杏。如今,這片果園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果園里幾百只散養雞,讓這里充滿生機與活力。雞群穿梭于杏樹間,自由覓食雜草、昆蟲,不僅解決了果園除草難題,雞糞還成為天然肥料滋養果樹,形成生態循環。
“吊干杏成熟后掛在樹上自然風干,甜度高、口感好,而林下養殖的雞,深受消費者喜愛?!惫苍4宓醺尚臃N植園區負責人劉棟林說。目前,韓城僅共裕村種植吊干杏,每年能給村集體帶來5萬元至8萬元的收入。林下的雞和雞蛋,更是為這份收益錦上添花。
“林下散養雞下的蛋營養高、味道香,我專門來買?!毕M者湯紅梅提著剛買的雞蛋,笑得合不攏嘴,她每次來購買雞蛋或者“溜達雞”,都會在園里逗留很久。去年,吊干杏采摘時,她更是帶著很多好友前來。
在樹林下“搞副業”,實現土地“不歇腳”、收益翻著倍。林間空地還套種時令蔬菜,樹下養雞、養蜂,雞吃蟲除草,蜂傳粉釀蜜,糞便肥田,形成“樹、菜、禽”共生的生態循環。
“我們是先種樹,再養雞。”劉棟林說,“去年的采摘活動很熱鬧,我們又擴大了30畝種植規模。下一步,我想把流轉的200畝地都充分利用,搞文旅融合發展,把‘風景’變‘錢景’,把田園變成‘游樂場’?!?/p>
在劉棟林的計劃中,親子菜園里,家長孩子彎腰摘菜;農耕展廳中,老農具訴說著歲月故事;田間課堂上,學生們動手種植。玩累了,嘗嘗林間散養的土雞;臨走時,再捎上幾罐手工醬菜、幾盒土蜂蜜。從賞景、體驗到購物,一條“玩在田園、吃在農家、購在林間”的產業鏈就此打通。
藍田阿氏村杏花谷“賞花經濟”讓農家樂火熱,馬嵬驛景區助當地農產品大賣,韓城的林下養殖帶動當地消費……陜西鄉村用“花樣”實踐證明:激活農村消費,關鍵在于把“好風景”變成“好生意”,讓“好產品”找到“好銷路”,使“好體驗”留住“好游客”。
眼下,三秦大地綻放的“花樣”經濟之花,正以產業融合為根,以創業創新為莖,以消費升級為葉,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記者 張恒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