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天,小米集團CEO雷軍在微博上發文:“十年后,小米手機重回中國市場第一。看到這份報告,無比感慨!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不辜負大家對小米的期待。”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現并入Omdia)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達7090萬部,其中,小米出貨量達1330萬部,同比增長40%,在國補刺激以及其人車家一體的戰略協同下時隔十年重回第一,市場份額19%。
后面就是華為,出貨量1300萬部,兩者相差僅有30萬部。
OPPO、vivo分別以1060萬部和1040萬部的出貨量位列第三和第四。
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跌勢依然沒有完全止住,出貨920萬部,同比下跌8%,排名第五。
榮耀無緣前五。
與此同時,小米的多位高管也對此進行了評論與轉發……
在小米方面放出“第一”的信號之時,很多網友也扔出了相關數據,來反駁“小米手機重回第一”這件事。
數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報告顯示,2025年第1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銷量同比增長2.5%。其中,華為以19.4%的市場份額占據第一。
緊隨其后的vivo 市場份額為17.0%,在之后才是小米市場份額為16.6%,OPPO為14.1%,榮耀為13.7%……
兩家機構給出的數據為什么會差這么大呢?
誰才是中國市場內的第一呢?
這里小編又搞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定語偏差”。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滿足一定條件下,這個中國市場的第一可以是很多手機廠商。
一、各機構統計的口徑存在差別。
簡單來說各大機構的統計數據來源是不一樣的,最為真實的數據只有廠商自己清楚,但它又不可能月月對外公布。
所以各大機構的統計的數據是存在誤差的。
比如,這一次IDC給出的數據也不一樣。
二、統計的范圍不一樣。
這個也好理解,之前CINNO在統計OPPO銷量時計入了realme的數據,而在CounterPoint,realme是作為獨立品牌來計算的。
三、統計的壓根不是一個數據。
第三條才是關鍵,很多消費者對于各大統計機構給出的數據存疑,關鍵就在這里。
以Canalys(現并入Omdia)和CounterPoint Research給出的數據為例,兩者提供的其實是兩個數據,前者是出貨量,后者是銷量。
也就是說,雷軍所說“小米手機重回中國市場第一”,其實應該加上一個定語,叫做出貨量。“小米手機出貨量重回中國市場第一”。
出貨量和銷量的差別在哪?
出貨量和銷量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Counterpoint的統計口徑是銷量,手機廠商已經出貨到零售終端的量,下一步就是直接賣給消費者,而IDC和Canalys往往統計的統計的是工廠出貨量,指到最高一級代理手上的量。
還有統計激活量的,就是已經到了消費者手里的。
所以,在特殊名詞的干擾以及“快餐文化”的閱讀方式之下,很多消費者對于第三機構給出的數據沒有很多的理解,也就造成了誤解。
當然,這里不排除廠商的故意引導。
廠商在宣傳時可能通過選擇有利的統計維度(如出貨量、激活量、銷量)來強化自身優勢。例如,小米強調“出貨量第一”,而華為強調“銷量第一”,兩者均符合各自維度的真實性。
最后一問,為什么拿一個“國內市場第一”小米會如此激動呢?
其實對于小米而言,這個第一的含金量甚至遠超于在很多國家、地區的總和。
恰好小編也翻到了十年前的一個新聞,此時小米與華為之間的較量已經幾乎擺在了明面。
在2016年1月的某一個上午,小米官方微博@小米公司表示,“小米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斌_Bin 宣布,2015年小米手機銷量超7000萬臺,依然全國第一”。
這個友商是誰呢?
答案不言而喻。
前一年,小米手機還是“國內市場的第一”,后一年,也就是2015年,小米的市場第一就遭受到了質疑。
這一年,沒有完成“出貨量8000萬臺”的對手是誰?
是抓住市場機會,迅速擴大中小城市市場的OV;
是剛剛進軍手機市場的樂視手機;
是剛剛拿到海量融資的魅族;
是突飛猛進的榮耀;
還有一個,已經不再與小米正面對弈,放兒子出戰的華為……
到了2016年,小米手機幾乎跌入谷底。
但是,轉過年來,持續推進小米之家等線下布局的小米手機迎來了大爆發。
2017年從Q2手機開始,小米出貨量開始了明顯提升。
據IDC當時的報告,2017年全球手機市場三星、蘋果、華為、OPPO、小米躋身出貨量前五,市場份額依次為21.6%、14.7%、10.4%、7.6%、6.3%。
再看當時的國內市場,樂視、酷派等紛紛退出市場競爭,魅族表現也非常一般。
期間被譽為“夢幻之作”的小米6出現,為小米手機數字系列抬高了身價。
2018年,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小米年會公布了小米的新目標:10個季度內,國內市場,重回第一。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愿景用了整整十年才得以實現。
其實,無論是小米手機還是蘋果、華為、三星……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毫不客氣的講,中國市場就是全球行業競爭的高地。
而對于本土品牌而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更甚。
只有本土勝出,它們才能持續穩定的發展國際業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