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書影史,有你更精彩
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刷刷手機,時不時的看到一部港片《水餃皇后》的宣傳片段,再上網查查信息,看到前幾年有這影片預售特別視頻發布的新聞,開啟了正式預售的序幕。
而映前見面會門票在開售7分鐘內即告售罄,顯示出觀眾對影片的極高期待。影片通過鏡頭語言細膩地呈現了香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市井煙火與臧健和的奮斗軌跡,營造出一種反差強烈卻又溫馨的年代視覺盛宴。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有關香港歷史的年代電影。
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是香港著名導演劉偉強;故事發生在香港,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臧健和在20世紀70年代獨自帶著兩個女兒流落香港街頭,從身無分文到白手起家,通過賣水餃成功創業的故事;可是,主演卻是內地的馬麗。
這也從側面反襯出香港電影如今的一個窘境,那就是演員出現斷層以及后繼無人的境地。
02
確實,縱觀如今香港電影,“沒落”在所難免。近年撐起港片演出的,來來去去,都是那一批臉孔,基本都還是熟悉的那批八九十年紅起來的演員,藝人。
說起最年輕的,能被大眾熟知的,也都是已經四十余歲的謝霆鋒等,少數幾個中生代了,新晉接位的新演員,三十歲以下的,可以說沒看到幾個,也看不見什么出彩的,讓人記住。
這種演員斷層現象背后,折射的是香港電影產業更深層的困境。幾曾何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曾以高產、快節奏和鮮明的地域特色風靡亞洲,甚至影響了好萊塢。
然而,隨著市場萎縮、資本轉移以及內地影視行業的崛起,香港電影逐漸失去了昔日的活力。許多年輕演員即便有實力,也因缺乏足夠的作品曝光而難以突圍,導致行業陷入“老面孔撐場”的循環。
《水餃皇后》選擇馬麗主演,或許正是試圖打破這一僵局的嘗試。一個是香港這個年齡段的女演員,少有能切合這個角色氣質的;另一個是確實也難有演員可選。
馬麗的喜劇形象在內地市場擁有廣泛受眾,她的加入不僅能吸引內地觀眾,也為影片注入了新鮮感。然而,這也引發了一些爭議:香港故事是否應該由香港演員來詮釋?這種“借將”的做法,究竟是無奈之舉,還是開拓新路的契機?
03
事實上,香港電影的未來或許不在于固守地域標簽,而在于找到新舊融合的平衡點。比如,近年《怒火·重案》《拆彈專家2》等影片通過緊湊的敘事和成熟的工業制作贏得了口碑,證明香港電影仍有獨特的競爭力。
若能加大對本土新人的培養,同時積極與內地乃至國際團隊合作,或許能重新激活這塊金字招牌。
《水餃皇后》的預售火爆,至少說明觀眾對優質港味故事仍有期待。而如何讓這份期待不淪為懷舊的情懷消費,而是成為行業復興的起點,才是香港電影人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04
《水餃皇后》的熱度像一鍋滾沸的高湯,表面浮動著懷舊的油花,底下卻藏著更值得打撈的食材。當觀眾為銀幕上熟悉的茶餐廳霓虹與市井粵語會心一笑時,香港電影人或許該意識到:真正的港味從來不是布景的復刻,而是那種在逼仄空間里迸發的生命力。
這種生命力曾讓港片黃金時代的警匪片在電梯間完成驚天逆轉,讓武俠片的竹枝成為寫意的劍氣,如今更需要嫁接新時代的土壤。就像電影中女主角將街邊水餃包出米其林創意,香港故事也需要在保留草根韌性的同時,打開更開闊的敘事格局。
東南亞移民的鄉愁、大灣區青年的身份重構、數碼時代的廟街江湖——這些未被充分書寫的現實,才是“新港味”最鮮活的餡料。
值得玩味的是,內地觀眾對港式敘事的偏愛,恰恰在于其市井哲學與商業類型片的奇妙平衡。當行業陷入“要么販賣情懷要么全盤北上”的二元焦慮時,或許該重拾這種平衡的智慧。
就像港式奶茶用絲襪過濾出醇厚,香港電影也需要用現代視角過濾出本土故事的時代回響。
當《水餃皇后》里的爐火映亮的不只是記憶中的招牌,更是當下小人物的高光時刻,港片才能真正完成從文化標本到活態敘事的蛻變。
05
話說,你期待這部由馬麗主演,諸多內地和香港演員作襯,比如惠英紅、朱亞文友情特別出演,王祖藍、薛凱琪、謝天華、潘斌龍特別出演,袁富華、江美儀、太保、張達明主演的,帶著“港味”的電影嗎?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