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擁有龐大的酒店與旅館市場,覆蓋從經濟型商務酒店到高端度假村、膠囊旅館和傳統日式旅館(ryokan)等多種類型。截至2024年,全國酒店和旅館的客房總數約為150萬間 。其中,商務型酒店(提供基礎住宿和商務服務,主要面向差旅客)和經濟型連鎖酒店占相當比重;
同時,日本特有的膠囊旅館以高密度小型客艙滿足超短停留需求,傳統溫泉旅館則提供日式客房和溫泉體驗。在城市中心,以商務出行為主的中小型酒店林立;在觀光景區,大型度假酒店和溫泉旅館共存,形成多元的供給體系。
經過2020-2021年疫情的低谷后,日本酒店業正在強勁復蘇,入住率和每房收益(RevPAR)等運營指標大幅改善。2023年國內旅游已完全恢復并超過疫前水平——該年錄得約4.997億人次的住宿過夜游客,比2019年高出3.9% 。
隨著2022年下半年開始恢復免簽入境,入境游需求迅速回升:2024年訪日外國游客數量創下新高,全年接近3,690萬人次,比2019年增加了約15.6% 。在弱勢日元的推動下,境外游客大量涌入使各地酒店入住率節節攀升,平均房價(ADR)也超過疫前水平 。
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日本酒店平均入住率達到約74.4%,ADR約為129美元,RevPAR約為96美元,已經接近或刷新2019年的歷史紀錄 。可以說,日本酒店業整體供需形勢在疫情后迅速好轉,正步入新一輪的上升周期。
日本主要酒店品牌與歷史發展
日本現代酒店業的發展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期,1890年開業的東京帝國飯店標志著西式酒店在日本的起步。戰后經濟復蘇和國際交流增加帶動酒店業興起,1964年東京奧運會催生了一批高規格酒店,例如1962年開業的酒店大倉等,為迎接海外賓客做準備。
此后1970年大阪世博會、1980年代經濟繁榮時期,日本各地興建了眾多大型酒店和度假村,國際酒店品牌也開始進入日本市場。1980年代后期,希爾頓、喜來登等國際品牌相繼在東京開設酒店,提升了服務水準和管理模式的國際化。1990年代經濟停滯時期,酒店業增速放緩,但進入2000年代中后期,隨著日本政府推動“訪日旅游立國”,入境游客激增,酒店業重新進入擴張軌道。
在這一過程中,日本也涌現出一批本土連鎖酒店品牌。APA酒店(アパホテル)創立于1980年代后,被稱為日本最大的“自有品牌”連鎖酒店集團,近年客房規模已達11.7萬間,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酒店客房總量的8%左右 。
APA以“新都市型”商務酒店為定位,憑借高度標準化和快速開發在全國攻城略地,并提出到2027年擴張至15萬間客房(約占全國10%)的目標 。東橫INN則專注于經濟型商務旅館,在日本各城市車站附近擁有約358家酒店、7.9萬間客房 ;其特色是提供統一的簡潔客房和免費早餐,性價比高。
另一知名本土品牌Dormy Inn(多米溫泉酒店)以“商務+溫泉”的獨特模式脫穎而出,在全國主要城市和旅游地開設了數十家店,其每店均配備日式大浴場,深受商旅客人歡迎。本土集團還包括JR東日本經營的大和魯內(Daiwa Roynet)、Route Inn酒店集團、Hankyu-Hanshin第一酒店集團等,形成了日本酒店業百花齊放的品牌格局。
圖表:日本主要酒店品牌下的門店數量
酒店集團介紹與擴展趨勢
日本酒店市場匯聚了國際酒店巨頭和本土集團。國際方面,萬豪國際(Marriott)通過與森托拉斯等本地合作,在日本已擁有包含麗思卡爾頓、威斯汀、萬豪、喜來登等多個品牌在內的數十家酒店。
洲際酒店集團(IHG)自2006年與全日空(ANA)合作后,大舉拓展旗下的洲際、皇冠假日、假日酒店品牌版圖。希爾頓(Hilton)、凱悅(Hyatt)、雅高(Accor)等集團也在東京、大阪、京都、沖繩等地運營酒店。從擴張模式看,這些國際集團大多采用與日本本土企業合資、簽署管理合同或特許經營的方式進入市場。
近年來,更多國際新興品牌瞄準日本:例如美國精品酒店品牌Ace Hotel于2020年在京都開業,IHG旗下生活方式品牌Kimpton登陸東京和京都,豪華品牌Aman在東京和北海道開設度假村,泰國的Centara、歐洲的CitizenM、亞洲的雅詩閣等品牌也計劃進駐主要城市 。國際酒店運營商看好日本市場的增長潛力,正積極尋求在東京、京都、大阪以及主要度假目的地站穩腳跟 。
本土酒店集團方面,除前述APA、東橫INN等經濟型連鎖外,一些老牌企業在不斷創新與擴張。王子酒店集團(Prince Hotels)隸屬于西武控股,在全國擁有從城市商務酒店到滑雪場度假村等廣泛業態,近年來引入萬豪旗下品牌對部分資產進行改造以吸引國際客源。
御庫拉酒店集團(Okura Nikko)通過整合日航酒店,運營大倉、日航、JAL城市等品牌,穩居本土高端酒店市場的重要位置。高端度假領域的本土旗手——星野集團(Hoshino Resorts)在輕井澤、箱根、沖繩等地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度假村和溫泉旅館,成功將傳統日式待客之道與現代奢華體驗結合,吸引了國內外高端客層。
此外,日本鐵路公司和地產商也經營著各自的酒店品牌(如JR東日本的Metropolitan系列、三井不動產的三井花園酒店等),利用自身地產和交通資源拓展酒店業務。
總體而言,本土集團的擴展側重于深耕國內市場,通過連鎖化和差異化提升競爭力。例如APA集團大量興建超高層塔式酒店以獲取規模效益;Dormy Inn則主打溫泉與早餐特色;星野集團專注于高價值休閑度假體驗。這些不同路徑共同豐富了日本酒店業態的層次。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酒店業出現資產重組與合作趨勢。本土業者與國際品牌加強合作成為雙贏選擇:如西武王子酒店將13家旗下酒店委托給萬豪作為傲途格精選和威斯汀等,以借力其全球營銷網絡;全日空與IHG合作經營ANA聯名酒店;許多地方傳統酒店也開始考慮引入國際品牌的特許經營。這種開放合作的趨勢有助于國際品牌進一步滲透日本市場,同時本土企業也借此提升了運營水平和全球知名度。
重點城市市場:東京與大阪
東京作為日本首都和最大的酒店市場,擁有全系列的酒店產品。從豪華五星級酒店(如東京文華東方、安縵東京)到經濟型連鎖應有盡有。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東京酒店平均客房利用率接近78%,較上年同期提升約2個百分點;平均房價約¥29,100,推動每房收入(RevPAR)達¥22,900,較2023年上半年增長約16% 。
東京酒店業在疫情后的恢復中表現出色,高端酒店板塊尤其強勁——隨著高消費力的入境游客回歸,許多豪華酒店的房價已超過2019年的水平 。東京市場供給方面,2015-2019年為迎接原定2020年舉辦的奧運會曾興建大量酒店項目,例如東京虎之門的Andaz、日比谷的ザ?ペニンシュラ、銀座的MUJI Hotel等。但受疫情沖擊,一些新項目延遲開業或暫緩。
不過2022年以來,新供給陸續釋放,包括超高端的東京寶格麗酒店(2023年開業)等,進一步豐富了市場。在需求端,除了休閑觀光客,國內商務出行和會展活動在2023年后逐步恢復,也帶動了平日的入住率。
值得注意的是,東京酒店市場具備較高的抗風險能力:即使在2020年疫情高峰期,許多商務酒店通過政府隔離合同、長租公寓化等方式維持了一定入住率,展現出靈活經營的特性。
展望未來,東京作為國際都市,其酒店投資仍被視為穩健選擇,核心地段資產供不應求。隨著旅游全面復蘇和簽證便利化,東京酒店的平均RevPAR有望持續保持亞洲領先——2024年上半年東京的RevPAR已經位居亞太主要城市之首,高于同期的香港、新加坡等地 。
大阪是日本西部的商務與旅游中心,其酒店市場以高入住率著稱。在疫情前的2019年,大阪的酒店平均客房利用率一度接近90%,領先東京。疫情后,大阪憑借吸引區域內游客(尤其是關西地區和東亞國家游客)的優勢,恢復速度同樣迅猛。2024年上半年大阪酒店平均入住率約79%,ADR為121美元左右,RevPAR達到約96美元,同比提高超過8% 。
大阪的優勢在于其豐富的觀光資源(大阪城、道頓堀、美食文化等)以及臨近京都、奈良等歷史名城,對訪日外國人有很大吸引力。根據2024年數據,韓國和中國仍是大阪主要客源市場,其中中國旅客的回流尤其明顯:
2024年來自中國的訪日游客約700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88%,但尚未完全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約70%) 。隨著中國團隊游客在2023年末解禁,預期大阪的國際訪客有進一步增長空間。
圖表:近幾年日本入境游客人數
在供給方面,大阪近年來新酒店供給較多,從2017年起大量中端酒店在難波、心齋橋等商圈開業,以滿足飆升的亞洲游客需求。然而這種供給增長在2020-2021年被打斷,一些原計劃的項目推遲或取消。
2025年大阪將舉辦世界博覽會(大阪?關西世博會),預計在半年會期內吸引約2800萬參觀人次,這正刺激一波新的酒店投資和開發熱潮。當地政府鼓勵在臨近會場的灣區興建新酒店,并推進交通基建升級。
一些國際品牌借此良機進入大阪市場,例如2021年W酒店在大阪開幕、2023年禧瑪諾斯酒店(Jumeirah)宣布進駐等。不過業界也關注到博覽會后的供需平衡風險:為短期盛會增加的客房能否被長期需求消化,還有待觀察。
此外,大阪所在的關西地區正籌建日本首座綜合度假賭場(IR),選址于大阪灣人工島夢洲,計劃2030年開業。該綜合度假村將包含數家大型酒店、會展中心、購物中心和賭場等,被寄望于像新加坡那樣帶動城市旅游業翻倍增長 。
總體而言,未來幾年大阪酒店市場既擁有世博會和IR項目帶來的歷史性機遇,也面臨如何在峰會過后保持可持續增長的挑戰。在投資者眼中,大阪相對于東京物業價格稍低,但成長性突出,目前已經吸引多筆重大投資交易:例如BentallGreenOak基金收購了大阪歷史悠久的RIHGA Royal酒店及圣瑞吉酒店,KKR資本聯合收購大阪多家酒店資產等 。這些動向顯示大阪正成為國內外資本追逐的熱點酒店市場。
日本度假區市場概況
除了一線城市,日本各大旅游度假目的地的酒店業同樣值得關注。北起北海道、南至沖繩的知名景區,形成了若干獨具特色的區域酒店市場。
·北海道:作為日本的“避暑勝地”和冬季滑雪天堂,北海道擁有豐富的度假型酒店資源。一方面,札幌等城市的酒店主要服務于觀光和會展游客;另一方面,二世谷(Niseko)、富良野等地的滑雪度假村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被譽為“粉雪天堂”。過去十幾年里,海外資本大量涌入北海道的滑雪產業,對度假酒店進行投資改造。
國際高端品牌例如柏悅(Park Hyatt)已于2020年進駐二世谷,麗思卡爾頓、安縵等也在規劃中。這使北海道成為全球認可的滑雪目的地。夏季時,北海道涼爽的氣候和廣袤的自然風光又吸引大批國內游客,帶動當地度假酒店全年運營。值得一提的是,北海道的傳統溫泉旅館(如登別、洞爺湖溫泉等)歷史悠久,近年來也在升級以迎合新的旅游需求。
總體看,北海道度假酒店市場呈現旺季爆滿、淡季清淡的季節性特征,但整體趨勢向好,國際化程度逐步提高。在投資上,此區域仍有發展潛力,例如滑雪區的公寓式酒店和帶產權度假村等受到關注。不過需要考慮到北海道地廣人稀,部分項目在運營上對客源組織和交通都有較高要求。
·沖繩:沖繩是日本南部的海島度假勝地,由于擁有溫暖氣候和美麗海灘,一直深受國內外游客青睞。沖繩的酒店市場以度假型酒店和度假村為主,提供海濱度假、浮潛潛水等體驗。那霸市內也有不少商務和觀光酒店,服務城市游客。沖繩的度假酒店入住率常年保持高位,特別是在每年夏季旺季甚至一房難求。
隨著近年臺灣、香港等地游客增加以及直航航班增多,沖繩的國際游客占比逐漸上升,推動高端酒店發展。例如2019年開業的Halekulani Okinawa成為當地首家雙五星級度假酒店,主要面向高端客群 。許多國際酒店集團(希爾頓、凱悅、洲際等)在沖繩均有布局,涵蓋本島和周邊離島。沖繩市場的投資看點在于其增長潛力和有限的土地供應。政府對沿海開發有嚴格管控,新建項目需符合環境標準。
因此,已有資產(尤其擁有私家沙灘的老牌度假村)成為投資者眼中的稀缺資源。風險方面,沖繩的旅游具有一定脆弱性,如天氣因素(臺風季)和全球旅行趨勢變化都會對客流產生影響。但長期來看,沖繩作為“日本的夏威夷”地位穩固,2024年游客量強勁反彈,再加上自衛隊基地搬遷等可能帶來的基礎設施改善,沖繩度假酒店仍是值得關注的投資領域。
·箱根與輕井澤:這兩個關東地區的經典度假勝地以其悠久的旅游傳統和高品質的休閑環境著稱。箱根位于東京近郊,以溫泉和富士山景觀聞名,擁有大量日式溫泉旅館和度假酒店。箱根的旅館多為中小規模、家族經營的日式旅店,注重提供正宗的和風體驗,包括榻榻米房間、露天溫泉和懷石料理等。
近年來,隨著外國游客對文化體驗興趣增加,箱根的日式旅館對國際旅客吸引力大增。同時一些本土和外資也在箱根開設精品度假酒店,例如凱悅集團在箱根強羅運營一家奢華溫泉酒店。箱根市場的特點是高端小型設施為主,客房單價較高但客房總量有限,因此投資進入門檻較高,多以并購或翻新現有旅館為主。
輕井澤則是長野縣的高原避暑勝地,歷史上是上流社會的避暑別墅區。如今輕井澤集中了諸多度假物業,包括王子飯店的大型綜合度假村(滑雪場+高爾夫+購物)、星野集團的高端度假村(如星野屋),以及新興的小型奢華旅館(如近年崛起的「ふふ(FUFU)」品牌在此開設精品酒店)。
輕井澤得益于新干線的便捷連接,近年游客數穩步上升,尤其是夏季與楓葉季。這里的酒店投資機遇在于滿足不斷升級的度假需求,如興建精品別墅式酒店、引入國際奢華品牌等。不過輕井澤用地有限且管制嚴格,新開發項目不多見。
總體來說,箱根和輕井澤代表了日本傳統度假區的不同側面:一個以溫泉文化取勝,一個以清涼氣候和戶外休閑見長。兩地都擁有較成熟的度假物業市場,現金流穩定,適合長期持有經營。同時,隨著游客追求更高品質的獨特體驗,這些地區也在不斷出現小型高端項目,對投資者而言是一種差異化競爭的機會。
圖表:日本酒店投資回報率
日本酒店的投資與開發模式
日本酒店業的投資與開發模式具有自身特色,既有傳統穩健的一面,也呈現出近年來市場化、國際化的趨勢。
·投資路徑:對投資者而言,進入日本酒店業主要有兩種路徑,其一是收購現有資產,其二是新建開發。當前市場上成熟酒店資產的交易活躍,尤其在2023年出現了海外資本大舉收購日本酒店的潮流:
據Savills統計,2023年日本酒店交易額中約60%由海外買家貢獻,跨境投資規模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新高 。近期案例包括:新加坡SC資本與中東主權基金等聯合以約900億日元收購大和房建旗下27家酒店組合 ;美國KKR基金攜手Gaw Capital收購東京大型酒店(如新宿凱悅)和一批區域酒店 ;
貝恩資本旗下基金斥資收購大阪瑞嘉皇家酒店及圣瑞吉酒店等。這些交易表明,通過并購迅速獲取市場份額是外資青睞的路徑。而新建開發方面,雖然日本土地取得和建造成本較高,但一些具備資源的開發商依然推進酒店新建,例如西武地產改建東京高輪王子酒店綜合項目、Sekisui House與萬豪合作在日本各地開發Fairfield連鎖酒店等。
不過需要注意,近年建造成本上漲明顯——據統計,日本鋼筋混凝土酒店的平均建造成本在2021~2023年間上升了25%以上 ——再加上人工短缺、物價上漲,新開發項目的投資回報周期被拉長。這也解釋了為何2023年以來日本酒店業新增供給相對有限,不少開發商更傾向于收購改造而非大規模新建。
·特許經營與管理合同模式:日本酒店業傳統上業主自行運營的比例較高,許多本土酒店是地產所有者直接經營。然而隨著國際品牌進入和本土連鎖擴張,管理合同(Management Contract)和特許經營(Franchise)模式日益普及。國際高端品牌通常通過管理合同方式,與物業業主約定由品牌方負責經營管理,業主定期支付管理費。
這種模式在東京、大阪的五星級酒店中相當常見(例如東京康萊德酒店由Hilton管理、日本郵船擁有)。與此同時,中端市場開始出現更多特許加盟案例:萬豪集團在日本推出的Fairfield等品牌由當地開發商建設后自營,使用萬豪品牌和預訂系統;IHG的假日酒店在地方城市通過加盟擴大網絡等。
本土連鎖中,APA酒店除了自有物業外也開放加盟,使其品牌迅速滲透各地市場;東橫INN雖以直營為主,但也有集團子公司運營不同地區酒店的模式。總體而言,日本酒店業的運營模式正從過去“一 ????一酒店”(就是一位業主自持自營一家酒店的意思)的單一模式,轉向更加靈活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這不僅引入了專業化管理,也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參與方式。例如,機構投資者可持有物業并簽約知名酒店管理公司運營,從而獲得穩定租金或經營分成。
·酒店REITs與資產證券化:日本是亞洲最早發展酒店不動產投資信托(REIT)的國家之一。早在2000年代中期,就有日本酒店REIT上市,專門投資酒店物業。目前,日本上市REIT中有多支以酒店為主要資產類別,例如日本酒店REIT(Japan Hotel REIT, 東證上市)和Invincible Investment等。
這些REIT持有全國范圍內的酒店資產組合,由專業團隊運營并定期向投資人分紅。酒店REIT的出現為酒店資產提供了退出渠道和流動性:開發商或業主可以在經營成熟后將酒店賣給REIT套現,而REIT以資產組合的形式管理運營,降低單一酒店波動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酒店REIT的收益受到較大沖擊,但隨著2022-2023年入住率回升,這些REIT的分紅和市值也顯著改善。對于投資人來說,通過REIT可分享酒店業成長紅利,而無需直接參與經營。近年來,一些私募基金也采取先收購改造酒店、提升業績后打包注入REIT的策略,實現資產證券化增值。
·法律監管環境:日本酒店業受多項法律法規監管,包括《旅館業法》《建筑基準法》《消防法》等。在經營層面,開設酒店需取得旅館業許可,符合衛生、防火、建筑結構等要求。日本對于不同類型住宿設施有分類規定,例如“旅館”和“酒店”的牌照要求略有差異,但總體標準嚴謹。
2018年,日本出臺了被稱為“民宿新法”的《住宅宿泊事業法》,首次為Airbnb這類私人短租(日本稱民泊)制定了法律框架。新法要求未取得旅館牌照的民宿每年營業天數不得超過180天,并需在政府注冊備案 。
該法規的實施對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Airbnb在2018年6月新法生效時一次性下架了全國未注冊的房源,使平臺房源數量從超過6萬套驟減至約1.3萬套 。這在保障住宿安全與社區安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灰色短租”對正規酒店的沖擊。
可以說,日本的法律監管目前相對偏向保護傳統酒店業者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視當地情況對民宿采取不同寬嚴程度,這使得短租市場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補充酒店業供給。
未來,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監管可能進一步調整,但短期內日本仍將維持對住宿業較嚴格的監管體系,確保旅客安全和服務品質。這種穩定透明的監管環境也是吸引海外投資者的一大因素,投資人在日本運營酒店通常只要遵守法規即可順利開展業務,政策風險較低。
日本酒店業盈利水平與投資回報
日本酒店行業在2023-2024年的盈利能力顯著提升,各項關鍵指標向好,顯示出較高的投資回報潛力。以東京、大阪等主要城市為例,酒店每間客房收益(RevPAR)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疫前峰值:如前所述,2024年上半年東京平均RevPAR約¥22,900 ,大阪約$96(¥13,000左右) ,均表明單房收入處于歷史高位水平。
圖表:日本酒店平均RevPAR趨勢
在旺盛需求帶動下,不少酒店得以提價銷售。平均房價(ADR)的大幅提高直接增厚了酒店利潤——根據APA集團的數據,其2023財年(截至2023年11月)實現集團營收1912億日元、經常利潤553億日元,均創歷史新高 。APA社長將業績飛躍歸因于“客房數的增加以及訪日游客以高單價預訂客房” 。可見,當市場供不應求時,高入住率疊加高房價,可以帶來可觀的收益彈性。
從成本和盈利周期看,日本酒店業的經營毛利率在國際上屬于中等偏高水平。一方面,日本酒店的人力和維護成本較高,但另一方面,常年較高的入住率攤薄了固定成本。以2023年的情況,東京、大阪的中高端酒店平均毛利率普遍恢復到20%-30%的水平(未扣除固定資產折舊)。
在利率方面,日本長期維持超低利率環境,酒店項目的融資成本相對低廉,杠桿經營可以放大股本回報。投資回報率(ROI)方面,以收購成熟酒店為例,核心城市優質資產當前的資本化率(Cap Rate)在4-5%左右,即不動產凈收益對價格之比為4-5%/年,這反映出投資者愿意接受較低的初始收益率交換資產的穩健增值空間。
而如果是收購后經過翻新升級、重新定位提高RevPAR的資產,實際回報率可以顯著提高。例如,一家運營不善的老舊酒店經專業改造提升后,RevPAR有望提升數成至一倍,從而帶來項目IRR超過10%的可能性。許多全球投資基金正是看中了這種“收益管理”和“資產再定位”帶來的價值創造機會。
當然,影響盈利的因素也不少。運營效率是關鍵挑戰之一——當前業內普遍反映員工人手不足,限制了可售房量和服務質量。據調查,約80%的日本酒店受到人手短缺困擾,不得不降低可出租客房或縮減餐飲等附屬服務 。這在短期內壓低了實際盈利水平,也促使業者提高薪資、引入自動化設備等,導致運營成本上升。
另外,能源和維修成本隨著通脹有所上漲,使部分老舊酒店的利潤承壓。因此,在評估投資回報時,需要考慮這些運營成本變動因素。總體而言,目前日本酒店項目的投資回收期因個案而異:頂級地段的新建豪華酒店可能需要10年以上回本,而收購改造中端酒店、借助旅游回暖東風提升業績的案例,有望在5-7年內實現投資回報。
從資產增值角度看,日本酒店物業本身也具有升值潛力。一方面,旅游需求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使未來現金流看漲;另一方面,新建酒店供應趨緩將增強現有資產的稀缺性。據Savills預測,由于建筑成本高企和勞動力短缺,再加上部分疫情期間規劃的項目取消,2025年之后日本酒店的新供應將受到明顯限制 。
供給緊縮在中長期將支撐酒店物業的出租率和租金水平,有利于資產價值提升。此外,日元匯率較弱時進入日本投資,相當于以較低成本買入資產,未來匯率回升還可獲得匯兌收益。這些因素都為投資日本酒店提供了附加的回報來源。
因此,盡管日本酒店業在經歷疫情沖擊后曾一度低迷,但如今恢復勢頭強勁,在亞洲范圍內具備相當的吸引力:既有穩定現金流,又有資本增值前景,被認為是收益與成長兼備的投資標的。
投資機會與風險
日本酒店行業未來的發展既蘊含諸多機遇,也面臨一定風險。對于潛在投資者而言,需要綜合評估利好因素和挑戰因素,制定相應策略。
主要投資機遇:
·入境旅游爆發增長:日本成功吸引創紀錄的入境游客,2024年接待外國旅客達到約3690萬人次的新高 。政府更制定了2030年目標:年訪日客6000萬人次、旅游消費15萬億日元 。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國際游客市場仍有巨大成長空間,將持續拉動酒店需求。特別是中國等周邊國家客源有望進一步恢復和增長,目前中國游客數量尚未完全回歸疫前水平(2024年約700萬人,僅達2019年的七成左右) ,未來一旦全面恢復將為日本酒店業帶來顯著增量。
·大型活動利好:重大國際活動為酒店業帶來窗口機遇。近期最受矚目的是2025年大阪世博會,預計為期6個月將帶來數千萬計訪客流量,有望帶動大阪及周邊地區酒店入住率和房價大漲。另外,2026年亞運會將在名古屋舉行、2029年札幌可能申辦冬奧會,這些活動都將直接刺激當地酒店需求。在大型活動前布局相關城市酒店,有機會在活動舉行當年獲取豐厚收益。
·新興市場和細分需求:日本旅游的吸引力正從傳統觀光擴展到多元領域,例如滑雪旅游、醫療旅游、數字游民(digital nomads)等。北海道二世谷的滑雪度假村已經享譽全球,吸引眾多海外滑雪愛好者 ;各大城市的醫院體檢和醫療服務對東亞富裕客群形成吸引;
日本還于2023年推出數字游民簽證,鼓勵長期旅居。這些新興客群需要不同類型的住宿產品,如服務式公寓、長租公寓型酒店等,蘊含開發機會。此外,高端奢華酒店供給仍不足,日本的頂級奢華酒店市場相對歐美發達城市有成長空間,未來高端定位項目有望取得溢價收益 。
·供應受限提升議價力:由于用地稀缺、建造費上漲等原因,日本主要城市的新酒店供應增長放緩。供給側的收緊將提高現有酒店的議價能力,表現在更高的房價和更少的空置。這對于現有資產持有者是利好。尤其在東京、大阪等一線城市,土地開發基本成熟,新建大規模酒店的難度越來越大,存量優質酒店資產將更加搶手,長期升值潛力可期。
·政策和融資環境友好:日本政府對旅游業的重視程度高,在簽證便利化、免稅購物、航班航線增加等方面持續出臺支持措施。同時,日本金融環境寬松,利率水平仍處于低位,即使展望未來利率可能微升,也依然遠低于歐美水平。這意味著酒店項目可以以較低融資成本運行,提高股本回報。另外,通過設立房地產基金、REITs等方式,投資者在日本退出渠道通暢,也增加了投資的流動性和安全性。
主要風險挑戰:
·客源市場依賴和地緣變量:日本入境游對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韓國、臺灣等市場依存度高。如果主要客源國的經濟出現波動(例如中國經濟放緩)或外交關系緊張,可能直接影響赴日游客數量。另外,全球旅游流量受宏觀環境影響明顯,如若發生金融危機、大規模疫情復燃等黑天鵝事件,入境需求可能大幅下滑,酒店業將再次面臨業績壓力。
·民宿和分享經濟競爭:盡管日本對Airbnb等民宿平臺加強了監管,但不代表此領域不會反彈。一旦未來監管有所放寬或新的共享住宿模式出現,傳統酒店在休閑游客特別是家庭游客市場的份額可能再受侵蝕。此外,現有民宿合法合規經營者也在逐步增多,他們以公寓民宿、農家樂等形式為游客提供更靈活的選擇,對經濟型酒店形成一定替代。酒店業者需關注民泊政策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例如通過提升服務差異化來應對價格競爭。
·勞動力短缺與成本上升:日本酒店業正遭遇招聘難、用工荒的問題。低薪繁重的工作特性使行業難以吸引年輕從業者,再加上日本總體勞動力萎縮,服務員、客房清掃等崗位供給不足。這直接限制了酒店接待能力(一些酒店不得不減少可售房間),并推高了人力成本。
為留住員工,酒店紛紛提高薪酬待遇、加強培訓福利,但這在短期內將壓縮盈利空間。此外,能源價格波動、食品原材料漲價也增加了酒店的運營成本。成本端的持續高企可能削弱投資回報,需要通過提高售價或提升運營效率來消化,這對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場競爭與供給過剩隱憂:盡管總體供應放緩,但某些地區和細分市場可能出現供過于求隱憂。例如,大阪為迎接世博會在建和籌劃的酒店較多,世博會后可能出現階段性過剩。再如,一些二線城市在旅游熱潮中興建了不少新酒店,如果后續宣傳跟不上或游客增長不及預期,新供給吸納需要時間。
在度假區,旺季爆滿但淡季生意清淡也是長期難題,投資度假酒店需要有應對季節波動的策略。整體而言,投資者應警惕在高峰期進入市場可能買在高點,需精選項目并預留足夠緩沖,以應對可能的周期性調整。
·其他不可控風險:包括自然災害(日本多地震臺風,酒店需做好抗災保險)、公共衛生事件(疫情讓行業幾乎停擺的教訓猶存)、匯率變化(日元匯率波動影響以外幣計價的投資回報)等。這些風險雖然發生概率不一,但一旦出現會對酒店業產生重大影響,投資前應做好情景分析和風險管理預案。
所以,日本酒店行業在后疫情時代展現出強勁的復蘇與增長態勢,無論在運營業績還是投資交易方面都呈現繁榮景象。一方面,歷史累計的龐大國內旅游基盤,加之政府積極推動入境游,使得需求前景長期向好;另一方面,市場競爭與外部環境帶來的挑戰也不容忽視。
不過,憑借日本作為旅游目的地的獨特吸引力和成熟穩定的市場環境,日本酒店業的投資價值依然突出。對于投資者來說,關鍵在于把握住行業上升周期的紅利,同時通過專業運營和風險管控來應對潛在的起伏。綜合考慮現狀與趨勢,日本酒店行業無疑是亞太地區不可錯過的深具價值的投資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