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年,茍且偷生、受盡屈辱的西晉末代皇帝司馬鄴被匈奴人建立的漢趙政權的第三位皇帝劉聰殺害,年僅十八歲。
隨后,偏安江南的西晉宗室成員司馬睿稱帝,賡續晉朝的司馬家族香火。
雖然司馬睿當皇帝的時間比司馬鄴晚,其實他的輩分要比司馬睿高。
前者是司馬懿的嫡系曾孫,后者是司馬懿的旁支玄孫。
司馬鄴得管司馬睿叫叔叔。
還記得司馬懿“三妾”中的伏夫人么?她生了司馬亮和司馬伷兩個兒子,其中的司馬伷后來被封爵位為瑯琊(今山東臨沂)王,他就是司馬睿的爺爺。
276年,司馬睿生于洛陽,他爹是承襲瑯琊王爵位的司馬覲。
290年,年僅十五歲的司馬睿在司馬覲去世后,也依例承襲了瑯琊王。
處于西晉帝室旁支地位的司馬睿,整個少年時代和大半個青年時代都在默默無聞中度過。
他既沒有血緣優勢,又無權無兵,是一系列政治活動的看客。
如果說他有什么過人之處,那就是能在“八王之亂”初期紛繁復雜和動蕩險惡的政治環境中保全自身,一直都安然無恙。
304年,伴隨政治斗爭愈發尖銳,28歲的司馬睿最終被牽涉其中,不能再獨善其身。
時任左將軍的他,跟從挾持著晉惠帝司馬衷的東海王司馬越,參加了征討成都王司馬穎的戰爭。
結果,朝廷軍在蕩陰(今河南湯陰)被打敗,司馬越逃回封國,司馬睿和司馬衷等人被司馬穎劫掠到鄴城(今河北邯鄲)。
不久,司馬睿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因得罪司馬穎而被害,司馬睿擔心自己受到牽連,于是暗中逃出鄴城,奔往洛陽。
到洛陽后,他馬上將家眷全部接出,回到自己的瑯琊封國。
永嘉元年(307年),司馬睿采納瑯琊士族“瑯琊王氏”核心人物王導的建議,求取南下發展的機會,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之江南諸軍事、假節,南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
當時,匈奴人劉曜攻陷洛陽,縱兵大肆屠殺焚掠。
為躲避戰亂,眾多北方官民渡江南下,人數超過百萬,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士大夫和貴族階層。
據《晉書·王導傳》里記載:“洛陽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中國古代出現第一次人口南遷的高潮,史稱“永嘉衣冠南渡”。
因此,司馬睿南下建鄴,名義上是移鎮,實際上類似于逃亡。
由于當年晉武帝司馬炎滅亡孫吳政權后,南方士族的仕進之路長期被排斥,他們對蜂擁而來的北方人很是敵視,尤其是其中的皇室和士族。
作為素無名望和業績的皇室旁支,司馬睿出鎮建鄴后,想要在原吳國境內建立起以北方士族為骨干的政權,存在相當大困難。
在王導及其堂兄王敦的輔佐下,司馬睿采取“謙以接士,儉以足用,以清靜為政,撫綏新舊”等策略,優禮南北士族,消滅反抗勢力,安置流亡人員。
最終得以在江南立足,牢牢占據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初步形成一個以南北士族為核心的江東政權。
316年,劉聰的漢趙軍圍攻長安。
長安城內發生嚴重饑荒,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一大半人被餓死。
困守長安、山窮水盡的晉愍帝司馬鄴被迫投降。
在向劉聰遞交降書的同時,司馬鄴也給已在江南站穩腳跟的司馬睿下了一封詔書,同意他代行“統攝萬機”職責,并要求他在稱帝后收復舊都,報仇雪恥。
接到詔書后,司馬睿在眾臣的擁戴下,接受了“晉王”的名號,成為晉王朝的唯一代表。
當司馬鄴被劉聰殺害的消息傳出后,司馬睿正式在建康(為避晉愍帝司馬鄴的諱,建鄴已于313年改名為健康)稱帝,史稱東晉。
由于在司馬睿稱帝立國的過程中,王導和王敦出力很多:
王導主內,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
王敦主外,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后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立下汗馬功勞。
因此,東晉建立后,王導和王敦實際把持了朝政,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不久之后,司馬睿開始不滿這種狀況,力圖重建皇權威嚴。
他重用大臣劉隗和刁協,對王氏兄弟漸漸疏遠,態度十分冷淡。
這自然也引發了王氏兄弟的不滿,并最終導致王敦起兵叛亂。
王敦率兵攻入建康,把司馬睿軟禁在宮中,取消人身自由。他控制朝政,隨意進退內外群臣,并放任士兵四處劫掠。
面對王敦的控制與羞辱,司馬睿極度痛苦,心力交瘁,最終于322年病死宮中,時年四十七歲。
司馬睿死后,謚號元皇帝,史稱晉元帝,廟號中宗。
(待續)
(曉崇原創,部分內容參考百度及DS。圖片由豆包AI創作。2025年04月于荊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