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收到詩人白姥姥的邀請,說她的十有八九書房要做一場名為《注春》的以日本老茶具為主的售賣展覽,所有器具均出自謝晉宇長達數十年的旅日收藏。據說,展覽還未開始,器物已遭哄搶。
展覽結束后,白姥姥興奮地說:“做完這場展覽,和謝老師聊完天,我感覺找到了一種新的寫作方向,很激動,就是把回憶、記錄、體驗、情感、哲學、小說性雜糅在一起。”
帶著好奇,我去到了謝晉宇的采采屋,在一屋子畫作、擺件、書籍……的空間里,聊了聊他的反收藏和對器物的熱愛。
謝晉宇
四川大學商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采采屋創始人
采采屋,將雅致采回家
采訪地點約在了采采屋。采采兩個字在《詩經》中出現多次,不同篇章中,含義不同,總體上都與生長茂盛、繁榮或者采摘有關。
采采屋是一個怎樣的空間呢?一樓似畫廊,掛了多幅謝晉宇收藏的畫作、攝影作品。這個空間主要用于為新銳藝術家辦展,在過去的大半年,采采屋已經做了幾次展覽。
二樓似居家客廳,被中古版畫、擺件、老油畫、老雕塑、老海報、老照片,以及當代繪畫、影像和裝置等填滿,空間劃分為多個圍坐形式,讓人感覺坐得住,也聊得開。細細看完每個角落,賞玩大大小小的物件,需要好一陣。
空間是新的,但里面的氣場卻有一種“舊”的氣場,大概是因為這些擺件和老家具大多出自民間工藝,是謝晉宇從世界各地的鄉野間或二手店淘回來的。“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一種藝術消費觀念下的藝術品,藝術成為像衣服飲食一樣的消費,不必很貴,而在于日常的陪伴,這樣來采采屋的朋友都可以采得起,采得到。”
采采屋有一句slogan:人人都是收藏家,家家皆為美術館。“我們希望這些藝術品也好,器物也好,大家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心境,就像搭配衣服一樣來擺弄自己的居家空間。”
謝晉宇說,這樣的啟發來自古代文人的清供。清供最早是以香花蔬果替代告朔之牛羊,而后發展成為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在內,一切可供案頭賞玩的文房雅物。它可以是尋常的花草、蔬果,或者是一塊山石、一件古器,表達的卻是主人的一份心情、一種雅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清供可以稱得上古人雅致生活的一種縮影。
在國外訪學和工作經歷中,謝晉宇發現大多數家庭購買藝術品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他們會把購入的藝術品放到自己的客廳、臥室等以裝飾生活,是一種市民日常的“藝術消費行為”,這也是采采屋倡導的理念。
“在這個充滿焦慮、緊張和抑郁的時代,如何將生活美學接進我們的屋子、將雅致采回家里,如何提升我們對美的感知力,如何尋找到比權力和財富更有價值的所在,采采屋想和大家一起來回答這些問題。”
從“平民收藏”
到“反收藏”
《芭莎藝術》曾在2013年策劃了“平民收藏”專題報道,介紹了來自美國的多蘿茜與赫伯特·沃格爾夫婦,來自日本的宮津大輔,和來自中國的謝晉宇。
謝晉宇的收藏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像許多開始收藏的人一樣,郵票是他的起點,之所以后來轉向當代藝術,是因為有一年嚴冬,他在北京與陳明強、張麗丹幾個學試驗藝術的央美學生碰面,買下作品后,張麗丹說:“拿到這筆錢又可以做作品了。”這句話震動了謝晉宇,那是他第一次深切感觸到學生創作的艱難。
·采采屋陳列的謝晉宇的個人收藏
之后,謝晉宇靠著薪資買下了許多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里面不乏投資成功的收藏。2004年買下的鄭維的習作是他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藏品。“現在這件作品仍然在我的審美狀態中。我的這種收藏方式其實很簡單,購買這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是一種‘窮人幫窮人’的概念。”
后來,為了購買一件昂貴的作品,謝晉宇賣掉了上海的房子,事實上,那次交完定金后,他也沒有買到心儀的作品。2013年3月,任職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的謝晉宇,遷到四川大學從事藝術管理方面的研究。
·采采屋陳列的謝晉宇的個人收藏
這些年來,謝晉宇從未停止收藏,但如今他提倡“反收藏”。“收藏常常會成為被經濟收益控制,被階層把控的活動,常常淪為彰顯地位的把戲。反收藏可能讓收藏回到其美學價值上。對于藝術消費來說,更應該秉持反收藏的理念。”
·謝晉宇收藏的瓷器
雖然主要收藏的方向是當代藝術和版畫,但器物也是謝晉宇收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做完展覽《注春》,謝晉宇感慨很多,“你在注視它、觸碰它的時候,感官就被打開了,你不由自主地要去描述它,把它帶給你的感受描述出來。因此你的語言必然被激活。”
一直以來,謝晉宇對日本陶瓷都情有獨鐘,“日本陶以中國、朝鮮甚至安南(今越南)陶瓷為師,但是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一直處于創新之中。日本瓷器以民間審美為標準,不為權貴服務,以淳樸質樸為核心,體現人類生存狀態。陶藝家都以燒可以感動自己的陶瓷為命業,制造的是可以呼吸、可以生長、可以和你對話的瓷。”
·在十有八九書房的展覽《注春》,“注春”一詞是古人對茶壺的雅稱。將春注入。注是傾倒,也是關注。暗含了古人對一年之新茶的期待與喜愛。
不得不說,謝晉宇是戀物的。戀物,也惜物,他有一套日常用的茶具,一用就是20年。
“你通常會怎樣把玩一件瓷器呢?感受到的是怎樣的愉悅?”
“你可以用手觸摸它,可以用嘴唇挨碰它,可以感覺它的質感,可以看見它在你的使用中變化。它們身上都有難得的圖案、肌理、色彩和溫度,你在和它發生關系,發生情感碰撞,這甚至是藝術品也沒有的。它身上除了陶藝家的心思,更有意思的是它有自然力量的參與。"
·《注春》展出的瓷器
謝晉宇在大學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生涯開發,有人問他,如何練就好的收藏眼光,他的回答是:“沒辦法總結,這屬于感性范疇,一方面是運氣,另一方面,大概是看多了,就像看人一樣。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人生真的從40歲開始。在此之前,你只是在做研究。’前40年,我們只是在收集信息,了解世界,試圖弄清楚自己是誰。我也是差不多40歲才找到收藏這個愛好,并在其中慢慢找到自我。”
在謝晉宇看來,審美的心靈是很深的,在生活美學的滋養中,你會得到一種不能再容忍非美的門檻,這個門檻只會越來越高,生活美學就是在一種日常中被美包裹,被美浸泡的狀態。“你要在環境營造,器物選擇,藝術品懸掛上去著力,你要去體會一個器物深層的美,你自然地就融入在這樣的周遭之中。就得到滋養了。”
我們不可能在五分鐘了解一個人,了解一只壺也需要時間和一顆平靜的心靈。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只壺的神秘感和深度才能逐漸顯露出來,從而形成和你真正特殊的關系。
·《注春》展出的瓷器
因此,讓自己浸潤在日常的美中,而不只是一年去幾次博物館。
●● ●
編輯丨書書
圖源丨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