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展柜的柔光里,“黑石號”沉船出水的“云氣紋”碗靜靜陳列,碗身流動的云彩紋樣仿佛仍帶著盛唐的風;耳邊,是“雷小鋒講解員”陳若靈稚嫩卻流利的聲音:“窯工叔叔把天上的云畫在了碗上,就像把夢鎖進了瓷器里。”
長沙銅官窯博物館。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超 攝
今年暑假,長沙銅官窯博物館里,文物的厚重感與兒童的想象力碰撞出奇妙的火花。這個坐落于長沙市望城區的基層博物館,正以“讓文化走出去,把觀眾請進來”的生動實踐,破解著“名館大館在前,小館門朝哪開”的行業困局,為基層博物館的未來之路提供著鮮活的樣本。
不再“宅”著!館門朝著生活敞開
“以前總覺得博物館是‘高冷’的,玻璃柜里的文物安安靜靜,參觀者也得屏聲靜氣。”
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文物管理部部長瞿偉記得,幾年前館內還經常出現“工作人員比觀眾多”的冷清場景。
彼時,“博物館熱”已在全國興起,但資源稟賦、知名度遠不及名館大館的基層博物館,仍深陷“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尷尬。
破局,始于一個樸素的理念:博物館不該“宅”著,而要朝著生活敞開。
2022年,長沙市望城區啟動“雷小鋒講解員”計劃,8-12歲的小朋友們經過集中培訓,成為了雷鋒紀念館等地最特別的“文化使者”。
“雷小鋒講解員”往期活動。圖源: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官微
今年5月,在長沙市政協的牽線和推動下,“雷小鋒講解員”走進長沙銅官窯博物館,在系統學習了“銅官窯歷史文化”“重點文物解析”“講解技巧”等課程后,開始用“童言童語”和游客講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工匠們先把瓷泥塞進定做的‘模具’里,再像貼貼紙一樣貼到壺身上,最后涂上褐色的‘顏料’……”即將升入小學四年級的陳若靈,已是有兩年經驗的“資深講解員”。
孩子的視角,成了連接文物與大眾的“軟橋梁”。
“我們不僅在館內當講解員,還會帶著文物故事走進鄉村小學。”據長沙銅官窯博物館講解員尋娟介紹,這些年來,博物館通過開展系列社教活動,多次深入當地學校、社區宣傳長沙銅官窯陶瓷文化、共建陶瓷文化交流氛圍。
截至目前,“天才小工匠”(天才小窯工、天才修復師、天才考古學家)系列社教活動,已開展了近百場次。青少年們不僅能在博物館里學到文化知識,還能動手參與傳統制瓷技藝、考古技藝實踐。
“文化走出去”展現基層博物館的生機活力,“把觀眾請進來”彰顯基層博物館的擔當作為。
今年中非經貿博覽會期間,非洲記者團專程來訪,在“黑石號”文物前駐足良久——這些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抵達非洲的瓷器,如今成了中非文明對話的見證。
埃塞俄比亞埃塞新聞社雜志出版組長感慨萬千:“歷史書中的文字是平面的,而這里的每一片瓷片都帶著溫度。我們觸摸到的不僅是陶瓷,更是中非文明交流的古老印記。”
“搭子”來“助攻”,出彩又出圈
基層博物館是文化的殿堂,也是旅游的景點。
在文旅融合的視角下,如何答好“文化+旅游”的“融合命題”?
去年12月,長沙市政協赴銅官窯古鎮調研時提出,要將長沙銅官窯博物館置于長沙銅官窯文化旅游度假區的發展版圖中,構建“館區共生”的生態,讓資源流動形成“共生網絡”。
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副主任馮靜妮告訴湘伴君,這種共生,不是簡單的空間疊加,而是資源的深度流動與功能的相互補充。
博物館以厚重的歷史文物為度假區注入文化靈魂,度假區則以豐富的場景體驗為博物館拓寬傳播邊界,二者如同齒輪般精準咬合,將“一次性觀光”轉化為“深度文化認同”,讓“文化+旅游”的融合命題找到具體的答案。
今年4月起,由長沙市政協指導,望城區鼎力出品,長沙政協同心園聯手“青年YOUNG范”團隊共同打造的《銅官不止窯》系列短視頻正式上線。
短視頻將鏡頭聚焦長沙銅官窯片區的在地百姓故事——捏海碗、做霸缸的非遺父女,打鐵花的“頂流大叔”,賣壇子菜的鄉村老板與下崗阿姨,博物館的老中青講解員……
游客們在長沙銅官窯博物館了解了釉下彩工藝后,轉身就能走進老街體驗釉下彩“DIY”;在國風樂園里驚嘆“黑石號”劇場的表演后,轉身就能在博物館中溯源“海絲”歷史。
文藝工作者在長沙銅官窯國風樂園體驗陶藝制作。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立亮 攝
“參觀-體驗-消費”的全鏈條,正是“文化賦能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生動注腳。
今年“五一”假期,銅官窯景區游客接待量突破20.3萬人次;端午小長假,超13萬人次涌入這片文化熱土,國風樂園單日客流屢創新高。
長沙銅官窯國風樂園,游客在觀看皮影戲。黃超逸 攝(湖南圖片庫)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聯動有著清晰的頂層設計與多方合力的推動——政府部門指導支持、專業團隊創意執行,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文化內核、旅游載體”的協同機制。
至此,長沙銅官窯博物館不再只是文物的收藏者與展示者,更成為文化資源的整合者與輸出者;度假區也不再是單純的娛樂消費空間,而是文化傳播的重要節點。
小館咋逆襲?把“小眾”玩成“爆款”
去年4月,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湖南博物院調研文博數字化工作時,強調要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努力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打造“最亮眼的數字博物館”。
對基層博物館而言,“炫技”或許略顯困難,但講好“家門口文化寶庫”的故事,不僅是在守護每一個普通人與歷史對話的機會,也是在為湖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青少年是當下的觀眾,更是未來的文化傳承者。
打造青少年研學基地,是基層博物館連接未來的“破局點”。
當博物館變成“第二課堂”,當文物故事通過研學手冊、手工體驗、角色扮演等形式被孩子接納,“小眾”文化便有了代際傳遞的生命力。
就像長沙銅官窯博物館的“雷小鋒講解員”,他們在研學中掌握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熱愛,這種情感會隨著他們的講述,滲透到更多家庭的認知里。
“網上文博”的興起,則讓小館的“小眾故事”,有了更多“破圈”的可能。
觀眾在長沙銅官窯譚家坡遺跡館參觀。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行 攝
基層博物館比不過大館的技術投入,卻可以用“輕量化”的數字手段打通傳播壁壘:福建浦城縣博物館內,裸眼3D數字展柜、多人觸控超清數字墻,讓學生們能通過數字化觸控設備與文物3D模型互動;青島市即墨區博物館用短視頻記錄妙法蓮華經修復的“慢過程”,網友在“云監工”中讀懂了“修舊如舊”的匠心……
基層博物館的“大作為”,往往藏在對“小而美”的極致追求里。這些看似“小眾”的追尋,因扎根在地生活,反而具備了直抵人心的穿透力。
正如長沙市政協主席陳剛所言,移動互聯網時代,非遺要抓住更多年輕人的心,就要更加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將宏大敘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轉化為青年一代易于接受和傳播的話語體系。
畢竟,一座博物館的容量是有上限的,能量卻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的生命力,從來不在展館的大小,而在與大眾的聯結深淺。
這個夏天,銅官窯的窯火仿佛仍在燃燒——燒的是瓷器,更是基層博物館面向未來的希望。
來源:湖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