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中尋找棋局里的寧靜
——讀阿城《棋王》有感
作為一名剛獲得地方大師稱號的象棋愛好者,重讀此書,恍若與王一生隔空對弈——他執(zhí)黑子,我執(zhí)紅子,在方寸棋盤間共悟生存哲學(xué)。這部五萬字的中篇,如一方棋盤,將那個特殊年代的困頓與超脫、卑微與崇高,凝練成一場驚心動魄的精神盛宴。
棋局之上:物質(zhì)荒蕪中的精神豐碑
《棋王》是作家阿城“三王”系列的開篇之作,以文革為背景,講述了知青王一生在動蕩年代中對象棋近乎癡迷的追求。阿城以冷峻克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荒誕時代的眾生相,卻在灰暗底色上,用一枚棋子點亮了人性的光輝。書中的王一生,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卻能在棋盤前眼放金光、渾身透亮。當(dāng)旁人掙扎于饑餓與批斗時,他將象棋視為“活命的道理”,甚至說出“吃和棋,是兩件事”——這句看似樸素的宣言,實則是對精神尊嚴(yán)的捍衛(wèi)。
阿城以棋為刃,剖開時代的荒誕。王一生與腳卵在搖晃車廂中的對弈,煤油燈下棋子“啪”地落于報紙棋盤,這一聲脆響,是金石之音,更是精神對物質(zhì)的突圍,正如書中寫道:“棋是木頭做的,可棋里的東西,誰也毀不掉。”
孤勇者:時代洪流下的個體堅守
如果說象棋是王一生的信仰,那么他的癡迷便是一場孤獨的朝圣。在文革的狂風(fēng)驟雨中,王一生始終緊握棋子,在“上山下鄉(xiāng)”的列車上、在農(nóng)場勞作的間隙,甚至在圍觀者的哄笑中,執(zhí)著地尋找棋局的真諦。他的癡,不是迂腐,而是一種近乎悲壯的抵抗——用規(guī)則的永恒性對抗時代的無常,用棋道的純粹性消解荒誕的暴力。
書中高潮的“九局車輪戰(zhàn)”堪稱神來之筆。王一生獨戰(zhàn)九人,身如磐石,而圍觀者“黑壓壓一片,鴉雀無聲”。這場對決早已超越競技的范疇,成為個體與集體、精神與現(xiàn)實的終極對峙。當(dāng)王一生最終顫抖著說出“和了吧”,不是妥協(xié),而是對對手的悲憫和對棋道的敬畏。阿城在此撕開了時代的傷口,卻讓我們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深淵里,人性的微光也能刺破蒼穹。
平凡史詩:在塵埃中仰望星空
《棋王》的深刻,不僅在于刻畫特殊年代的苦難,更在于揭示了一種永恒的生命姿態(tài)。王一生是平凡的,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振臂高呼的反抗,但他又是偉大的——在生存淪為最低需求的年代,他固執(zhí)地守護著智性的火種,將象棋升華為“人的活法”。這種“平凡中的偉大”,恰是阿城對普通人的最高禮贊。
書中有一個細(xì)節(jié)令人動容:王一生母親臨終前用牙刷柄磨出一副無字棋,囑托他“好好下”。這副看似粗陋的棋子,承載的不僅是母愛,更是一種文化血脈的傳遞。當(dāng)王一生在賽場上展開它時,牙刷的毛刺早已磨平,棋子“溫潤如玉”。這何嘗不是一種隱喻?在文化的寒冬里,正是無數(shù)平凡人的堅守,讓精神的根系未曾斷絕,最終在時代的裂隙中破土重生。
棋局之外的人生啟示
《棋王》像一記清亮的落子聲,叩問著當(dāng)代人的心靈:在物質(zhì)豐裕的今天,我們是否早已將靈魂典當(dāng)給了功利?當(dāng)“內(nèi)卷”與“躺平”撕裂著現(xiàn)代人的生活,王一生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超脫,不在于逃離現(xiàn)實,而在于在現(xiàn)實中找到精神的支點,在專注中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
阿城用冷筆寫熱血,用棋局照人間。這部誕生于1984年的作品,穿越四十多年的時光,依然投下震撼的回響。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荒誕,守住內(nèi)心的棋盤,便能于方寸之間,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或許,這正是《棋王》留給我們最珍貴的財富——在命運的棋局中,我們都是執(zhí)子者,亦是破局人。
作者簡介
彭迎港,1997年6月出生,碩士畢業(yè)于北京交通大學(xué),2021年7月參加工作。熱愛象棋、跑步、寫作等,2025年3月被廣東省象棋協(xié)會授予“象棋地方大師”稱號,曾獲全國大學(xué)生象棋錦標(biāo)賽銀獎、北京市高校象棋賽第二名等獎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