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峻明在作品中長期描繪廢棄了的煉鋼廠房、軋鋼車間,一方面不斷提示人們曾給予當代人的“鋼鐵記憶”、曾經歷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另一方面則形象地揭示了這些被廢棄了的工業遺址和樓宇林立的現代化城市景觀之間形成的不和諧性。這些被荒廢了的鋼鐵工廠已成為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塊難以愈合的傷疤,而這塊傷疤也成為我們這代人難以磨滅的情感記憶。張峻明的這些畫作,以寫實的手法不動聲色地再現了這些曾經凝聚時代精神與情感的鋼鐵車間——厚實的筆觸、沉著的色彩、迷幻的光影,讓觀者那些被塵封的記憶大門打開,流瀉出像畫面中即將逝去的陽光一樣的傷痛的留戀。
文/尚輝,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
張峻明作品《新疆寫生》
布面油畫 2014
這么多年來,我從生活當中逐漸提煉出來一些我認為是好的、一種精神性的東西,現在正好又趕上這個時代,有一些痕跡在逐漸地在消失,這樣一來,我認為它可能在作品本身和作品背后會逐漸地稀缺,存在的只有畫面,或只有精神,就是那個時代傳承給我們的東西。
文/張峻明
由一幅畫感受藝術家。
鋼鐵年代 布面油畫 190×350cm 2012
如果說山西壽陽的黃土地孕育了張峻明對生命的厚重感知,那么中央美術學院的殿堂則賦予他凝視歷史的哲思眼光。從工業廢墟的蒼涼到石窟佛影的莊嚴,從革命歲月的激蕩到鄉土風物的靜美,這位1966年出生的藝術家,用四十年藝術實踐構建起一座跨越時空的視覺詩篇。
1999年張峻明赴中央美院深造。他的作品《和平年代·老兵工廠》系列展現轉型陣痛:生銹的齒輪、剝落的標語與斑駁的廠房,厚重的肌理間流淌著工業文明的挽歌。
走過冬日 布面油畫 200×170cm 2013
之后,后工業時代的工廠廢墟又進入他的視野,特別是2012年有一批作品,如《鋼鐵時代》《凝固的空間》《塵封的記憶》,還有2013年的《走過冬日》,到處都是人的痕跡,卻只見光陰斑駁,人去樓空。美術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描述,“張峻明的畫,畫面彌漫著的一種情緒,而且這種情緒能刻入風景,在形色光影之間彷徨。或者說,在畫面中的每一個筆觸,都帶有這種情緒的印記,這不是別人能學到的,那是天性里的東西,我們都說是氣質,能在空寂中不斷地散發。繪畫真正的活性,就在這里。”
《新廢墟之一》100x80cm 2013
他的油畫《歲月留聲》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美術獎、創作獎、優秀作品獎,油畫《新廢墟》獲首屆南京國際美術展金獎;油畫《和平年代--老兵工廠之二》獲2012交通銀行·時代杯中國青年寫實藝術大展金獎。
其后,其創作轉向歷史縱深。在《石窟藝術》670×470cm的巨制中,云岡大佛的凝視穿越千年:佛像上部光潔如新,下部風化剝蝕,腳手架遺跡與飛天衣袂共舞。張峻明通過光影漸變模糊歷史斷層,讓北魏工匠的鑿痕與當代觀者的沉思在石窟空間共振。
石窟藝術 布面油畫 470×670cm 2016
美術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對張峻明及這幅作品稱贊不已,“耗費三年心血完成的《石窟藝術》,畫幅巨大,人物眾多,但主體是大佛,在石窟幽明的光線中,呈現出十分飽滿的面容。光線處理得恰到好處,而神情,尤其是佛的眼神似乎看穿了許多歲月。可與其說是佛的看穿,毋寧說是畫家對歷史的洞察,幽明與洞察,成為我對這一作品難以抹去的印象。張峻明并沒有遠離原先的創作思路,他依然充分調動光影在空間表現中的有利因素,在虛實關系的漸次推移中,收納各種細節,豐富畫面。張峻明對歷史的觀看有一雙繪畫的眼,即在聚焦的過程中推移視線,逼近眼前的事物,洞穿歷史的光陰,光,又成為他處理現實與歷史之間關系的重要媒介。”
當歷史題材創作上升為國家敘事,張峻明展現出驚人的敘事智慧。《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中,青花瓷碗溢出的墨汁在晨曦中流淌,既暗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典故,又以液態意象消解宏大敘事的冰冷。
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 油畫 240×350cm 2017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一層展廳陳列的《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藝術化地還原了1920年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歷史情景。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說味道很甜”的故事廣為流傳。但是在這幅畫作中,陳望道呈站姿,頭仰望窗外,母親送來粽子,在一旁撥亮燭火。
他說,“在《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 這幅作品創作過程中,我深深地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所感染,深刻地體驗到偉大建黨精神的感召。1920年4月底,陳望道在浙江義烏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之后這本只有28000多個漢字的小冊子,成為中國共產黨創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點。當我在陳望道故居漫步構思時,看著今天這里的陳設,見到越來越多的人受信仰的感召,千里迢迢來到這里,重溫入黨誓詞,仿佛是對一個世紀前那位伏案疾書,追求共產主義的青年的遙遠回應。”
其革命歷史畫突破傳統場景再現,如《雙清別墅》,張峻明借鑒蒙太奇的手法,把毛主席在開政協會議前見的大部分民主人士組合在一起,反映了毛澤東對黨外民主人士坦誠、虛心聽取他們意見的氣氛,也表現出毛澤東與他們建立深厚友誼的場景。2022年,他將《雙清別墅》這幅作品捐贈給了香山公園。
張峻明《雙清別墅》油畫 195×300cm 2021
張峻明說,歷史畫的創作,不僅要尊重史實講好故事,還要依靠畫家的想象力,通過對畫面的綜合處理和呈現,實現主題的深化與再創造。每一次的創作不僅是對一段歷史的解讀,更要通過重構這段歷史給觀者以啟示。
張峻明一直試圖在繪畫創作中,在對景物的描摹中,挖掘那些能代表時代特色、彰顯民族精神的東西。在過往的歷史題材創作中,廢墟是他一個明確的審美取向,他可以從中追尋逝去的歲月,緬懷生命的跡象,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想象,給觀眾一份難得歷史厚度與思維空間。
因此,對比往常的“沉重”,近年來一系列野外寫生集錦,是張峻明的創作中難得“輕松”的題材。他畫下了三月海南擁擠忙碌的海港;四月云南的喜洲,枝頭春芽初綻,清凌凌的河水波光瀲滟;五月的傈僳族丙中洛,藏在云霧繚繞的高山峽谷中,那一望無際的青青稻田,和五顏六色的煙火人間……七月新疆的遼闊蒼莽,九月壽陽的晉中風光,十一月濰坊的濕地,氤氳著色彩在歌唱……
《喜洲古宅》 布面油畫 50X60cm 2023
鳥瞰丙中洛 布面油畫 60X80cm 2023
他說,“寫生'意味著要面對真實,所以,這里會有光、色、陰雨連綿等各種變化。所有人都渴望"光',有了'光"就會沖破黑暗,一掃陰霾。我希望自己的寫生不僅僅還原眼睛所見的"真實"更是將情感自然而然的熔入每個人的世界里。”
《麗江寫生》布面油畫100cmX200cm 2021
怒江第一灣 布面油畫 60X80cm 2023
從黃土窯洞到世界美術館,張峻明始終保持著知識分子的清醒凝視。他在解構與重建、瞬間與永恒的辯證中,持續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視覺啟示錄。當觀眾站在《石窟藝術》前,不僅能看到佛像的微笑,更能聽見歷史長河奔涌的回響——這或許正是張峻明留給時代最珍貴的藝術饋贈。
張峻明作品欣賞
《山舞銀蛇》 布面油畫 90×160cm 2005
《歲月留聲之二》布面油畫 190cmX220cm 2021
《老英雄孟泰》布面油畫 295cmX500cm 2019
《歲月留聲》 布面油畫 170×200cm 2014
《航空報國的楷模——羅陽》 布面油畫 300×800cm 2017
《三線建設》 色彩稿 布面油畫 90×160cm 2020
《信仰的感召》 油畫 200×350cm 2022
《慕尼黑教堂》 18×24cm
《貝殼系列之四》 30×40cm 水彩 2022
《京郊風景》 布面油畫 80×60cm 2013
《西遞遠眺》布面油畫 70cm×90cm 2014
《雨天查濟》60×80cm 2016
《傳統村落》 布面油畫 60X80cm 2023
《雨霧丙中洛街道》 布面油畫 50X60cm 2023
《對峙》 布面油畫 50X60cm 2023
《劍湖邊的風景》 布面油畫 50X60cm 2023
《七彩的光芒》 布面油畫 50X60cm 2023
(來源:慧語文化)
藝術家簡介
張峻明,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城市視角文化研究所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智庫網特聘專家。
作品曾參加俄羅斯聯邦衛國戰爭紀念館舉辦的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讓歷史照亮未來”主題展,獲得優秀獎,油畫《歲月留聲》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美術獎、創作獎、優秀作品獎,油畫《新廢墟》獲首屆南京國際美術展金獎,油畫《和平年代——老兵工廠之二》獲2012交通銀行·時代杯中國青年寫實藝術大展金獎,追光·合奏——2020提香繪畫大賽獲評委提名獎,中央美術學院第二屆“徐悲鴻獎”。作品曾入選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國家主題性創作,偉大征程·時代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 無聲詩里送千秋——中央電視臺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做專題介紹等。2022年歲未作為特邀執行策展人策劃了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意在筆先——中國當代藝術家草圖展”。2024年油畫《無盡光芒》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在上海展出。
代表作品:《歲月留聲》,《石窟藝術》,《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航空報國英雄——羅陽》,《老英雄孟泰》,《三線建設》,《鋼鐵年代》等。
作品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浙江寧波美術館,山東美術館,河北美術館,太廟藝術館,浙江義烏博物館等多個重要場館和私人美術館、私人收藏家,出版多部個人專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