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北京春季書市的活動現場,迎來了北京廣播電視臺《編輯部的故事》欄目帶來的一場對談活動,對談的嘉賓是帥氣的作者鞠海,主持對談的是《編輯部的故事》欄目制作人、主持人李雷。鞠海與現場讀者分享的是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新書《夾縫中的總督》。
李 雷
這本書講的是曾國藩。這本書的名字叫《夾縫中的總督》??赡芎芏嗯笥崖犨@個題目會略顯不解,曾國藩作為一個封疆大吏,作為當時晚清的一個重臣。他怎么就處在夾縫中了?是誰夾著他呢?夾縫中有哪幾方勢力,會讓曾國藩覺得不是很舒適呢?請鞠海老師跟大家介紹一下,夾縫到底應該作何來理解?
鞠 海
夾縫有這么幾層意思。第一個,它是一個時代的夾縫。就像剛才李老師說,曾國藩處于一個時代的變局當中,他已經進入了近代,開始和英國人、法國人打交道,他也開始辦工廠,向外國學習。但我覺得,從整體上來說,曾國藩的思想還是停留在中古時期,他還是我們中國傳統儒家教育培養出來的一個士大夫。他看到的有些事兒,以及他自己做的有些事兒,可能都有點不理解;第二個,他身在的位置。他處于中央和地方這樣一個夾縫中,他想做很多事情做不了。比如當時太平天國運動風起云涌,曾國藩作為一個漢大臣,他辦理團練,拉起一支隊伍,叫湘軍,用湘軍去鎮壓太平軍。在這個過程中,他和朝廷產生了矛盾,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夾縫。朝廷有國家的一個精致的部隊,比如綠營軍和八旗軍。但是曾國藩拉起來的類似于私人武裝。朝廷既想用他,又不信任他,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夾縫。再有,他和地方官員之間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總而言之,曾國藩在做事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種種困境,把他往中間夾,就像夾縫一樣。
李 雷
剛才,鞠海老師為大家解釋了《夾縫中的總督》中“夾縫”是什么意思。這本書其實并不是曾國藩的傳,因為如果給一個人寫傳,一定要從他出生時開始,他生活在什么年代,他經歷了什么事情,他在一些歷史境遇中做出了怎樣的選擇,等等。鞠海老師在這本書中選擇的是曾國藩,選了他一生中所遇到的五次困局。這五次困局有的完全是生死之局,曾國藩甚至在幾次困局當中一度說: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想請鞠海老師跟大家說一下,為什么您在創作過程中,把焦點放在曾國藩的五次困局當中,而沒有去完全的講曾國藩的一生呢?
鞠 海
首先,有關曾國藩的書很多,曾國藩的傳記也很多,我覺得我個人可能沒有能力或者說自信超越前人的成果,所以我想我就不從他出生一直寫到他死亡。他一生當中有幾個關鍵點,我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發現在曾國藩最后二十年當中,不止一次冒出過自殺的想法,而且付諸行動也不止一次。他在一生當中與死亡擦肩而過,共有不下五次。44歲的時候,他剛帶兵打仗,就遇到了一次重要的失敗。失敗了之后,他就要跳河自殺。他也的確跳了,而且嘗試了兩次,只在一個地點嘗試兩次自殺,我覺得他是鐵了心想死。然后轉過來,到了這一年年底,嚴格上應該算是他45歲的時候,在九江,他又遇到了一次重大的失敗。他內心當中也受不了,也要跳河自殺,而且也付諸行動了。接下來的第三次,是在曾國藩大概50歲的時候,他在安徽祁門這個地方帶兵打仗,受到太平軍的團團圍困,這時候他也感覺到非常不容易,于是又冒出來自殺的想法,叫人懸利劍于帳中,一旦遇到不測,準備隨時自殺。這是第三次。第四次他不是主動自殺了,這一次是他乘船,當時太平軍已經被攻克,他是去鎮壓捻軍,在淮河上遇到了一次大風暴,把船掀翻了,他又一次遇到了生命的危機,我覺得這也是他一生當中最艱難的時刻。最后一次,大概是他60歲左右,當時天津發生了一場教案,叫天津教案,一個非常重要的涉外事故,跟英法美這些國家進行外交。曾國藩可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或者他覺得死亡也正在逼近,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寫下了遺囑。所以,前前后后一共有五次。
假如說,我們人的一生沒有死亡的話,這一生可能就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某種程度上講,死亡定義了我們人的一生。曾國藩這一生經歷過五次生死,對他的影響可能也非常大。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曾國藩、觀察他這一生的一個時間點。而同時,曾國藩又是晚清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這五個時間點也是我們看晚清這段歷史非常好的切入點,所以,我就以此為切入點做了這樣的一本書。
李 雷
剛才您向大家介紹了曾國藩當時所面臨的不同的境地,那么下面,請您先簡單介紹一下,在曾國藩第一次生死變局的那段時間,整個大的歷史背景,清帝國到底處于一個怎樣的環境當中。因為太平天國起義,風起云涌,摧枯拉朽,不管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沒辦法抵擋住太平天國進攻。整個清廷的內部也有很多矛盾,還有其他國家的威脅。這時候,中國面臨的整個局面是怎樣的?
鞠 海
太平天國起義是晚清時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大概是咸豐年初、道光年末,大概是1850年前后,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開始,這個時間點距離鴉片戰爭1840年前后大概也就十年時間。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概是1856年到1860年前后。大概是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內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為什么太平天國運動如摧枯拉朽般取得了勝利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太平軍自身條件比較有優勢。太平天國的很多將領,像石達開、楊秀清這些人都是天生的戰略家,或者是非常能打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軍,為什么面對著太平軍,清軍就完全不行了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軍事制度。清軍的正規軍是八旗和綠營。八旗軍算是貴族,養尊處優,已經腐化掉了,戰力大幅削弱,和清朝剛入關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其實八旗軍在入關之后就已經開始迅速的不太行了,那時候支撐整個國家的是什么呢?綠營軍。綠營軍主要以漢人為主。清朝承接明代的軍事制度,發展出來一個綠營軍。綠營軍在清早期平定全國、平定三藩,以及和準噶爾的戰斗中,取得了很大的功績。但是到了后來,清中后期之后,這支部隊也不太行了,不行的原因也有很多。一個原因就是綠營軍的任務非常多,不光是打仗,還有負責地方的警備,還有差役。綠營軍最多時大概有60多萬,但是其中三分之一要應付地方的差役,有些類似于現在的警察,甚至是押運,比如說要送一些錢或者送一些重要物資,也要靠它們。所以一大部分的兵力都被用在這些日常事務當中,還有一點,他們都得駐守在自己的汛地,簡單的理解,類似于現在的派出所,都需要在各地進行鎮壓。所以當太平軍突然爆發的時候。綠營軍沒有辦法迅速抽調兵力來對付。還有一點,就是清朝為了防止地方上的將領造反或者做大,只在臨時有事兒的時候,才會組織一支部隊,從東邊抽調一點,從西邊抽調一點,然后從中央派出一個欽差大臣,領著這支部隊去鎮壓。這就造成一種情況,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部隊指揮起來不是那么自如。還有一點,就是綠營兵也腐化掉了,這個腐化并不是說他太有錢,相反,是軍餉太低了。軍餉太低,平時要養家糊口怎么辦呢?就只能在上班之外,再做一些兼職,做一些買賣。做著做著就發現,我做這件事比我當兵還掙錢呢。所以就不好好訓練了,因此,這支部隊的軍事能力、戰斗能力就逐漸下降。
李 雷
甚至有可能會出現,他利用自己的軍官身份來進行權力勾兌和權力尋租。
鞠 海
是。這樣的話,也會造成整個戰力的下降和質量的下降。所以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和綠營兵、八旗兵不同的武裝,就是團練。團練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簡單來說,就是地方民兵。因為綠營兵的兵力不太夠,為了保衛家鄉,地方上的一些有志之士,平常就會組織一些鄉兵進行團練。地方上的民兵對正規軍進行武裝上的補充,起這樣一個作用。曾國藩在當時是應皇帝的號召在地方辦團練,所以他當時是所謂的團練大臣。但其實,湘軍這支部隊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團練。因為一般意義上的團練只是民兵。這支民兵就是有事的時候我組織起來,沒事的時候該干啥干啥,甚至還有一些地痞流氓之類的,他的戰斗力并不高。曾國藩認為,我靠這支部隊去鎮壓太平軍的虎狼之師,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是打著團練的幌子,私下招募了一個軍隊,像現在的雇傭軍一樣,花高價去招募別人,然后不斷訓練,把這些人訓練成一支專門用來打仗的部隊。雇傭軍就是將領去招募將領,去招募自己的營官,營官再招募下邊的隊長,隊長再招募下面的兵丁,一層招一層。這就叫指臂相連,就像胳膊肘帶手,整個相連起來,用這樣一個方法建立一個新型的部隊,就是所謂的湘軍。
李 雷
他建立的這個湘軍,錢從哪兒來?軍餉誰給他開?
鞠 海
其實國家并不管軍餉。因為一開始曾國藩的想法是出乎皇帝意料的,他沒想到要辦這個事,所以軍餉就自籌了,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籌。一開始是讓別人捐錢,讓那些大戶來捐,強迫的或者半強迫的,所以還得罪了很多人。后來,曾國藩覺得這個方法不太靠譜,就另想其他辦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辦理厘金事宜,簡單的理解就是商業稅,靠這種暴力機關在一些關卡設立這樣的一個關,然后,商人通過,就要抽成抽厘,這是當時軍隊一個很重要的補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就是皇帝雖然不直接給錢,但是會給一些權力,比如鹽引,我給你,你也可以用來抽成。所以逐漸就籌集了一些軍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