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024民營銀行年報觀察:頭雁領飛小微賽道,中尾部加速分化
截至4月30日,國內19家民營銀行中,已有13家公布了2024年全年業績。
在宏觀經濟復蘇承壓、凈息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2024年民營銀行呈現“冰火兩重天”格局:頭部互聯網銀行憑借科技能力與客群優勢逆勢增長,持續領跑,而中尾部中小銀行則面臨盈利收縮與資產質量的雙重考驗。
“頭雁”領飛小微賽道
4月30日披露2024年報的微眾銀行年報顯示,2024年微眾總資產規模達6517億元,營業收入381.28億元,凈利潤109.03億元。
網商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網商銀行資產總額為4710.35億元,較年初增長4.2%;營業收入213.14億元,同比增長13.7%,凈利潤31.66億元。
除微眾、網商資產規模超過4500億元之外,其他民營銀行資產規模均低于1500億元。
數據來源:2024年報
相比于大企業綜合化資金管理和個人客戶相對標準化的理財,小微經營者由于其經營性資金波動大、進出頻繁、預測難,長期處于“沒人管”和“很難管”的狀態,一直以來都是金融服務的“空白地帶”。
網商銀行看到了這一機遇,圍繞小微經營者特點,形成了適配小微經營者發展需要的金融服務特色。
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末,網商銀行綜合金融服務小微客戶數已超6800萬,主要聚焦中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及經營性農戶,其中近80%為首次獲得銀行貸款的經營者,超半數分布于縣域及農村,觸達傳統金融難以覆蓋的普惠群體,精準支持民營經濟“毛細血管”。
在此基礎上,網商銀行還助力技術含量高且受政府重點扶持的小微科創型企業,為企業提供與其經營需求相匹配的融資支持和綜合金融服務,與企業一并成長。
第二曲線打開增長空間
在民營銀行貸款業務面臨激烈競爭的背景下,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兩家“頭雁”均積極尋求轉型,其中,微眾在通過設立香港子公司謀求出海,而網商則持續發力綜合金融。
在穩健經營的基礎上,網商銀行積極尋求轉型與突破。隨著小微經營者的理財、支付、結算等需求不斷提升,網商銀行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推動數字化轉型,通過構建開放銀行平臺、拓展場景金融等方式,不斷拓寬服務邊界,提升服務能力。同時,網商銀行還積極探索綜合金融服務的新模式,將理財、保險、支付等多種金融服務有機融合,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驗,開啟了第二增長曲線。
針對小微客戶“風險高、抵押少”的特點,網商銀行依托AI技術構建智能風控體系,例如,“百靈智能交互式風控系統”通過用戶自主上傳合同、流水等碎片化信息實現動態授信提額,已服務800萬用戶;“大雁系統”運用大模型識別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覆蓋汽車、醫療等9大領域,累計為58萬家科創型小微企業授信超千億元。
針對小微流動資金增值的需求,網商銀行上線“布谷鳥”智能普惠理財系統,通過AI大模型精準預測小微資金流與風險偏好,并聯合2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為小微推出余利寶、穩利寶、月利寶等專屬理財產品,為小微企業提供靈活理財服務,實現經營資金增值。
截至去年底,“布谷鳥”系統已累計服務超800萬用戶,銀行理財子公司依據對申贖資金的預測,提升了10%的資金利用效率,從而為小微經營者帶來更好的理財體驗。
年報顯示,網商銀行代銷第三方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位居行業第二。以銀行理財專賣平臺“穩利寶”為例,截至一季度底,已有超343萬用戶,每3個新用戶中就有2人投資了2筆以上。
此外,網商銀行還通過一系列創新產品滿足客戶資金管理需求。
針對多平臺、多店鋪經營的電商商家,網商銀行通過“電商通”持續深化電商綜合金融服務,提供一站式貸款、收款、付款、理財等全鏈路服務,2024年累計為500萬電商商家提供資金支持,目前每3個電商企業就有1個在使用“電商通”。
在線下消費最蓬勃發展的連鎖加盟領域,網商銀行升級“連鎖通”,為餐飲、便利店等連鎖品牌提供支付、信貸、理財的綜合金融服務。截至2024年末,“連鎖通”已服務全國3.4萬個連鎖品牌,覆蓋個體加盟商178萬個。
網商銀行綜合金融服務轉型已初顯成效。截至2024年末,網商銀行存款、理財等客戶資產管理規模(AUM)邁上萬億臺階,居民營銀行前列。
中尾部生存戰倒逼轉型
在“頭雁”憑借科技實力與獲客能力實現穩健經營與轉型的同時,其他中尾部民營銀行業績則出現明顯分化。
第二梯隊的蘇商銀行、眾邦銀行成為中小民營銀行增長標桿。其中蘇商銀行2024年總資產1372億元,營收超50億元,凈利潤11.59億元,同比增長10.34%;眾邦銀行2024年凈利潤5.11億元,同比增長26%,資產規模達1235億元。
第三梯隊的中關村銀行營收、凈利潤分別下滑1.36%、11.29%;民商銀行凈利潤下滑43.48%,凈息差收窄0.52個百分點至2.23%。華瑞銀行雖凈利潤增長316.98%,但主要因2022年虧損后的低基數效應。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民營銀行整體實現凈利潤188億元,相較2023年的204億元同比下滑7.84%,降幅較大,凈息差持續收窄,不良貸款率的上升幅度高于其他類型銀行,行業經營壓力顯著加大。
業內人士指出,2025年民營銀行面臨的市場環境依然復雜。一方面,隨著經濟的逐步復蘇和政策的持續支持,部分銀行有望通過優化業務結構、拓展新興業務領域實現業績增長。另一方面,在大行持續下沉擠壓和存貸款重定價的背景下,凈息差可能繼續面臨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民營銀行需要在服務、產品創新上持續發力,以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有觀點認為,未來,在客戶獲取和產品創新方面,民營銀行或將側重打造特色金融服務,深耕細分市場。比如,通過大數據和智能化風控提升小微企業貸款和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效率;加強個人理財、財富管理的產品創新,提供差異化解決方案,增加客戶黏性。此外,可嘗試打造開放銀行生態,與更多第三方平臺合作,拓展獲客渠道。總之,轉型重在提升服務能力、精細運營和技術驅動,以應對利率環境和競爭格局的變化。
以“普惠小微”為核心的網商銀行,通過構建“信貸+綜合金融+產業鏈服務”生態閉環,依托AI技術與場景化產品持續降低服務門檻,已成為小微金融領域的創新標桿,依托客群覆蓋廣度、科技應用深度及綜合服務能力三大維度的優勢,未來或進一步鞏固民營銀行頭部地位。
“民營銀行已進入‘深度運營’時代,”某分析師表示,“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單一產品的比拼,而是一場生態協同能力與數據資產價值的綜合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