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中國美術報》社主辦,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尚輝擔任學術主持的“星湖流韻 嶺南精神——張際才山水畫展”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開幕。展覽展出的60余件張際才山水畫代表作品,呈現了其從贛南鄉土到嶺南氣象的藝術嬗變之路。
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燕東升宣布展覽開幕
中國國家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青云致辭
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燕東升宣布展覽開幕。中國國家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青云,中國畫學會創會副會長、美術理論家孫克,展覽學術主持尚輝先后致辭。開幕式由策展人葉偉主持。
中國畫學會創會副會長、美術理論家孫克致辭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本次展覽學術主持尚輝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理論家王鏞,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美術理論家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于文江,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博士生導師于洋,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館長李虹霖,中國國家畫院理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高天民,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鵬,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魏祥奇,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薛良,中國國家畫院教學培訓部主任邱雷,中國美術家協會展覽處副處長孫寧,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副館長常欣、杜浩,《中國美術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金新,《中國美術報》社副社長顏培大,副總編輯馮知軍、馬子雷,以及張際才工作室眾學員、新聞媒體共百余人參加開幕式。
展覽畫家張際才致答謝詞
本次展覽策展人葉偉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現場
學術研討會現場
展覽期間,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賈廣健,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王平,中國國家畫院山水所畫家林容生先后到場參觀展覽并給予了專業評價。
展覽現場
開幕式上,王青云在致辭中表示:“張際才先生的藝術之路,是基層美術工作者扎根人民、潛心創作的典范。他早年深耕贛南鄉土,中年北漂求索,晚年扎根嶺南,將個人藝術實踐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為山水畫的當代轉型提供了啟示。”
孫克則從學術角度評價:“他的筆墨造型和繪畫意境既有傳統山水畫的文脈根基,又充滿現代生活的鮮活氣息。筆法的變化是相機無法替代的,張際才作品中,無論是贛南秋色的蒼茫厚重,還是星湖煙雨的靈動飄逸,都展現出‘以心寫境’的藝術追求。”
尚輝在發言中指出,張際才山水畫的研習,起步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這種山水畫現代變革之中,他以贛南基層美術工作者的身份,而深刻感悟了這種時代變遷的腳步,并力圖把這種山村巨變濃縮在山水筆墨之中。這無疑成為貫穿他一生的現代山水畫求索的審美內核。“張際才始終以生活為創作源頭,形成了他的畫作較少山水的筆墨概念,而以山村詩意充盈其內的特征。”
展覽現場
張際才在答謝詞中表示:“這個展覽既是對我60多年創作的小結,更是新征程的起點。”他深情回顧了與原中國畫研究院(現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勃舒前輩的交往,特別提到劉勃舒為其題寫的“水激石則鳴 人激志則宏”時刻激勵自己保持藝術探索的激情。還有一幅“張際才山水畫展”的題字,沒想到25年后,就在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真的舉辦了一場展覽,續寫了這份水墨丹青的緣分。談及藝術觀,張際才總結為“五個堅持”——堅持寫意精神、堅持時代表達、堅持藝術本真、堅持生活為源、堅持雅俗共賞。山水畫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鏡像,既要守住文脈根基,更要畫出當代人的心靈圖景。
張際才,1940年生,1958年畢業于江西省贛州師范學校。其藝術生涯的三個重要階段:1970年至1999年,他在先后于江西省崇義縣文化館、崇義縣文聯,擔任館長、秘書長,在此期間,兼任江西省贛南畫院畫師。基層工作中打下了扎實的寫生功底,并通過聆聽嶺南畫派大家黎雄才的授課,確立了嶺南畫派寫意風格的創作方向;2000年后,他只身來京尋求藝術突破,作品風格融合了北派山水的氣象;2016年定居廣東肇慶后,他以星湖、西江為創作母題,作品更多地展現出了獨具嶺南意蘊的山水新境。
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對展覽的舉辦表示祝賀。張際才山水畫展展示了一批取材肇慶自然人文景觀的作品,發揮了文藝名家示范帶動作用,有利于助推肇慶市文化藝術事業繁榮,進一步增強肇慶知名度、美譽度。
步入展廳,觀眾可清晰感知藝術家六十載耕耘的脈絡。早期作品中,由張際才與劉世群、溫相元合作的百米山水長卷《贛水蒼茫閩山碧——難忘的中央蘇區》(局部,復制品),以沉郁的積墨法再現中央蘇區的紅色記憶,該原作于1991年10月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時,曾得到古元、蔡若虹、王琦、劉勃舒等名家肯定;中年變法時期的《青松頌》《崢嶸歲月》等作品,呈現了融合北方山水的雄渾與嶺南水墨的靈動,形成獨特的“南北交融”風格;晚年創作的《星湖晨韻》《賀江云起》等作品,突破傳統構圖,以明快墨色重構嶺南水鄉,展現了其晚年藝術語言的升華。
開幕式后,召開了展覽同名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尚輝主持,孫克、王鏞、趙力忠、于洋、高天民、張鵬、魏祥奇、薛良等理論家們從多維度剖析了張際才的藝術價值。
于洋指出了“水墨光影”的突破性:“張際才將嶺南畫派的寫實性與光影表現熔鑄于水墨語言,其遠山墨影的氤氳處理,既承宗其香夜景山水的意境,又創造出南方多霧氣候的視覺詩意。”趙力忠以“際”字解藝:“‘際’者,邊界也。張際才的創作始終在傳統與寫生、書房雅趣與農家煙火、敦厚與灑脫之間尋找平衡,最終形成‘熟而不油、實而不僵’的獨特品格。”王鏞贊其松樹畫法:“《廬山五頌》中的松樹既得李可染積墨之厚重,又具傅抱石散鋒之靈動,這種融匯南北的筆墨語言,在當代山水畫譜系中獨樹一幟。”高天民指出,張際才的創作方法論是“以花鳥筆墨入山水,通過寫意性筆觸重構空間關系,使畫面超越風景再現而升華為心象表達,這種‘以寫破形’的探索極具啟示意義。”
張鵬認為,張際才的方形構圖打破了傳統立軸式山水格局,通過近景樹石分割空間、中遠景虛實對比,形成兼具平面構成性與縱深感的畫面,呼應了現代審美需求與展覽空間特性。魏祥奇將張際才置于“新傳統”脈絡,認為其融合寫生與筆墨本體的實踐,為當代山水畫提供了“非主題性創作”的參照。薛良提出“畫面互文性”概念,建議將題跋、圖像符號與當代視覺經驗結合,推動山水畫從傳統“可居可游”向更具哲思性的新意境跨越,這或將成為藝術家下一階段的突破方向。
尚輝總結到,張際才是位來自基層的畫家,但讓我們特別感動的是,來自基層對他來說就是生活的滋養,當下很多畫家缺少了對樸素的生活情感的積累,所以畫得空洞且沒有精神,相信這也是張際才這個展覽給我們的啟發。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5月3日。
藝術家簡介
張際才,1940年生,山水畫家,1958年畢業于江西省贛州師范學校。1958年至1969年先后執教于江西省崇義縣上堡、杰壩、楊眉中學。1970年至1985年先后任江西省崇義縣文化館副館長、館長。1986年至1999年,任職江西省崇義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秘書長,在此期間,兼任江西省贛南畫院畫師。曾多次被評為江西省先進文化工作者。退休后,只身抵京求索藝術突破,在多個機構從事美術教學工作。2016年至廣東肇慶,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和教學工作至今。2010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張際才山水畫》;2017年,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怎樣畫寫意山水》;2022年,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當代寫意山水畫技法新編》。
部分展出作品
劉勃舒 張際才山水畫展 30cm×82cm 2000年
劉勃舒 水激石則鳴 人激志則宏 24.5cm×33.5cm 2000年
劉世群、溫相元、張際才 贛水蒼茫閩山碧——難忘的中央蘇區(局部) 1990—1991年(該原作為百米長卷,于1991年10月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
張際才 金秋時節 103cm×63cm 1985年
張際才 晚歸 62cm×34cm 1987年
張際才 童年印記 67cm×64cm 2001年
張際才 崢嶸歲月 97cm×180cm2008年
張際才 林區小景 68cm×68cm 2024年
來源:中國網、中國文化報、中國美術報、錢江晚報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