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席輝
《運動場內外: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是中國女性運動史領域研究專家游鑒明的扛鼎之作,作者試圖從性別視角,審視女子體育與國家、社會文化以及女性自身的關系,呈現了西方體育和健康美思想傳入后,女子如何沖破重重阻礙,產生新觀念和新行為,公眾輿論、觀眾、傳媒對女性運動產生了哪些反應,學校教育、運動競賽又有了哪些變化。該書所呈現的多元與復雜程度,跨出了體育史的專門領域范疇。
《運動場內外: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
游鑒明 著
大學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
女子體育的轉型
金安平的《合肥四姐妹》,曾對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做過一些描述,例如,“她長得黑,把頭發剪得短短的,像個小男生,又胖又壯,樣子粗粗的,沒有閨秀氣”,從來沒有家人注意她的容貌豐姿等等。其貌不揚的張兆和,在19歲后卻吸引了不少男性,仰慕者還給她取“黑鳳”“黑牡丹”這類綽號,包括她的家人和她自己都十分意外。
據1929年和1931年的《申報》報道,當年張兆和是上海中國公學女子籃球隊的隊長,曾邀請復旦大學女子籃球隊賽球。這些信息清楚地告訴我們,張兆和是一位擅長體育的女性,在倡導“體育能帶來健康美”的時代,張兆和的形象迎合了當時的時髦口號,難怪能吸引眾多男性的青睞。
一般認為,中國傳統女性是不運動或很少運動的,其實通過出土文物、史冊文獻詩詞、小說或圖像資料,可以看到傳統女性經常會蕩秋千、放紙鳶和踢毽子,既娛樂自己,又鍛煉了身體。即使是需要費體力的運動,像蹴鞠、馬球和步打球,甚至相撲、拔河,其中也都有女性的身影。以蹴鞠為例,從兩漢到元明,女子蹴鞠的活動一直不曾中斷,直到清代,才被踢毽子取代。至于會騎射、拳術或武術的女子,歷代也不罕見,她們多半是受父兄訓練,把這些活動當作娛樂或健身,也有女性借由這些技能來防敵或打仗。傳統女子雖不乏體育運動,但除了球戲有較多人參與,多半是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參與運動。同時,傳統女性的運動大多是為了消遣、娛樂或健身,不像近代體育帶有濃厚的競賽動機。
到了近代,中國女性的運動出現大的變化。一方面,近代的女子體育是被有目的地宣導、有計劃地運作的,并通過學校教育,以循序漸進的集體訓練方式,讓女性進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運動的形態出現很大程度的改變,運動的內容也比過去豐富許多,最早是體操運動、舞蹈,接著有溜冰、騎自行車、游泳,以及各式球類運動、田徑運動,體育因此邁入運動競賽的時代。
針對中國女性在近代體育史上地位的大轉變,《運動場內外》一書進行了深入探討,時間段則集中在1895年到1937年。之所以選擇這段時期,是因為此時中國女性的身體運動有很大的變化,中國也培養出不少具備運動才能的女運動員。
2
“健康美”成時尚
從清末到1937年,中國倡導女子體育的言論不可勝數,可以歸納出兩個大方向:一是為何要女性運動,二是女性應該如何運動。在為何要女性運動的議題上,論者不是圍繞著以國家、民族為中心的女子體育觀,就是將重點放在從健康美出發的女子體育觀上。強調國家、民族的論調,除了早期受國外思潮影響,主要來自知識分子對當時國勢動蕩不安的憂慮,因此,身體運動被認為是強國健體、解救民族的良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健康美”的觀念被引進后,又對女性產生較大吸引力?!敖】得馈碧魬稹安B美”和“人工美”,也與強國健體的言論并行不悖,因而得到了廣泛認可。
女性運動有了目標后,接下來應該怎么運動?有一派人認為女性的運動可以比照男性,另一派人則認為女性的運動應該不同于男性。這些人要么是體育專家,要么是受西方體育觀或兩性平等觀念影響的知識分子。其中,不贊成女性過度運動或進行男性化運動的論者,多半從女性生理或是男女身心差異出發提出反對意見。
倡導女子體育不能光說不練,必須有實踐的空間,學校是當時推動女子體育和指導女學生運動的主要場所。女子體育開始推廣時,遇到許多困難,除了受纏足習俗的制約,透過江南地區各地女子體育實施的圖景,還可看到運動空間不足、體育教學分歧、專業體育師資短缺等各種問題。
學校的體育課最初稱為體操科,在女子體育方面,雖然有少數女子學校引進球類運動,但主要還是體操、舞蹈和游戲。后來體操科改稱體育科之后,才很少再看到僵化的兵式體操,教學內容變為田徑、球類運動和普通體操。
近代女子體育不僅依靠普通學校推動,也仰仗體育學校對女子體育人才和體育師資的培育。早在清末,就有體操傳習會、體育速成班的設置。隨著女子體育受到重視,正規的女子體育學校或體育科系逐漸增多,而且多設在江南。由于內外在因素的影響,女子體育學校大半是在艱苦的環境下展開體育人才的培養。盡管舉步維艱,中國早期的女子體育專家或精英運動員,大多還是來自這些學校和機構。
學生和女運動員如何看待運動?從江南地區的女學生來看,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一種是通過學生自治組織倡導運動,組織球隊,安排趣味化的體育活動或刺激的運動競賽,甚至積極爭取運動設施,參與建設的工程;而這群女學生的體育活動,有時是為了呼應學校的體育政策。第二種是把運動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通過女學生的作文、書信、日記、回憶錄、傳記或問卷調查,可以看到有不少女學生熱衷于運動。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自我表述的文章中,絕大多數人不涉及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而是出于興趣或為了健康。第三種是厭惡體育課,其實有不少男女學生,都有逃避體育課的經驗或渴望。
《運動場內外》指出,當校園體育逐漸風行后,男女學生的關系也起了變化,不少男學生對女學生的運動充滿好奇,還試圖教導并干預女學生運動。而女學生的反應,從抗拒男學生觀看運動、互爭運動空間,到互相切磋運動,無奇不有。
通過女學生參與運動的文字敘述和照片,可以了解到女學生的肢體活動出現了驚人的變化,無論是陸地、水中,還是跑、跳、投擲、翻滾,每一種需要體力和運動技術的動作都有突破,反映出這一時期的體育訓練和運動競賽正在為中國女性塑造新的體魄。
游鑒明認為,更重要的是,這群社會的新群體,在參與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可以得到一般女學生沒有的成長經驗,特別是開闊了視野,接觸到了近代文明。面對這群因運動而崛起的學校精英,學校對她們十分禮遇,但其他學生對她們的態度卻各有不同,有人把女選手當偶像來崇拜,并組織拉拉隊為她們助威,也有學生對她們持保留態度。
隨著各種運動競賽的熱烈展開,女子體育漸漸成為大都會的流行文化。在20世紀30年代,以體育為題材的國內外電影陸續上映。無論電影廣告還是影片內容,都大量套用“健美”這個觀念或詞語。這一時期,電影《體育皇后》傳遞了正確的體育觀,對社會影響較大,帶動片中的女主角爆紅,甚至成為女子運動的代言人。
3
超越自我
“女性主體”是女性史研究的熱門話題,過去將女性看作受壓迫者的論調,因為后現代、后殖民和女性主義的影響,不斷受到挑戰,對中國明清時期“才女文化”的研究便是最好的例子。在中外學者深入挖掘下,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出現新的面貌,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不但創作詩文,還從事藝文交流,甚至行銷自己的作品,這種積極、主動的表現,顛覆了人們過去對女性的單一觀感。除了才女研究,也有學者從清代一般家庭婦女的婚姻中,找到女性張揚個性的一面。進入近代,女性的自我呈現更是無處不在。“其中,通過身體運動追求自主的女性,和女作家、女學生、女權運動者或是各行各業女性的主體呈現不盡相同,她們所展現的自主性,遠超過同時代的許多女性?!庇舞b明認為。
對喜歡運動或經常參加運動競賽的女學生而言,為了爭取運動時間和空間,她們不分日夜地苦練,甚至不顧女性形象,大膽爭奪被男學生獨占的運動場地。為了展現運動實力,她們跨越性別界限,和男學生一起運動,還向男學生挑戰或接受他們的挑戰。至于有運動專長或出身體育學校的女學生,她們更勇于展現運動的實力,在各種運動競賽中,不時有出人意料的成績,甚至超越了男運動員。
《運動場內外》指出,更重要的是,當女運動員不斷超越自我、挑戰男性的時候,社會各界也幫她們撼動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價值。除了來自學校的各種禮遇,當時在華東舉行的地方運動會和全國運動會中,運動員的出場順序、領獎先后,乃至宿舍的安排,都是女性優先。杰出的女運動員或女球隊,還受邀到各地表演,甚至出國演出,享有許多男運動員沒有的“特權”。這些特殊待遇都是為了倡導女子體育,更明白地說,是為了讓女運動員能替學校、地方、國家爭光。正是各界對女子運動的大力倡導,才讓女運動員在開創自主空間時,比其余女性更加游刃有余。
從《運動場內外》來看,近代女子體育是西方的產物,中國這一時期的女子體育在訓練方法、運動觀念、競賽精神、比賽規則、性別區隔和宣傳手法上,與西方相差不大,但受中國自身文化和地方特性的影響,有關媒體報道、觀眾態度、廣告內容、女運動員行為等方面,還是有許多差異。另外,中國的女子體育是站在救亡圖存的宏大國家論述下出發的,但當女子運動出現在公共場所時,不管是在學校操場、公共運動場、游泳池畔,還是在各式球場上,女性的運動都不只是為了國家。其中呈現的復雜現象,讓女子體育的意涵有很大的詮釋空間,這也是研究該議題有趣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