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年的北京城,文人圈子里流傳著一首“彩虹屁天花板”——清代詩人龔自珍寫給好友宋翔鳳的《投宋于庭翔鳳》。
全詩僅28字,卻讓后世學者拍案叫絕:“這哪是拍馬屁?簡直是拍出了一部《文雅吹捧學》!”
科舉落榜生:懂不懂歷史第一“馬屁”的含金量啊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杭州錢塘縣的書香門第里,一個嬰兒呱呱墜地。
他的祖父龔敬身時任云南楚雄知府,翻著《尚書》為孫子取名"自珍",寓意"自珍自愛,懷瑾握瑜"。
誰也沒想到,這個名字后來竟成了晚清思想界的驚雷——龔自珍。
龔自珍的前半生堪稱"科舉特困生",他12歲隨外祖父段玉裁學《說文》,18歲中副貢生,卻在鄉試、會試中屢戰屢敗,直到38歲才勉強考中三甲進士。
更悲催的是,他因"字太難看"被翰林院拒之門外,氣得在家教婢女練習"館閣體",還放言:"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
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文人想出頭除了科舉,還得靠權貴引薦,于是誕生了一種特殊文體——干謁詩,這玩意兒相當于古代的"求職簡歷",但比現代簡歷更考驗情商。
比如孟浩然寫"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表面說想渡河沒船,實際是求宰相張九齡拉一把;李白更直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把荊州長史韓朝宗夸成了人間至寶。
唐朝的朱慶馀也寫過"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就有點意思了,看似是男女情愛的詩,但這首詩的名字卻是《近試上張水部》。
這是他寫給水部郎中張籍的詩,但不要誤會,這二人可不是有什么奇怪的癖好,而是因為朱慶馀將要參加科舉了,擔心自己的文風不被考官喜歡,才寫詩給了張籍。
就像女友在化妝品柜前突然問你:“你覺得家里我那幾套化妝品用的好看嗎?”
不要猶豫,立刻帶她去店里買新的就對了。
后來張籍也是回了小朱同學一首詩: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你寫的文章不錯,不要擔心,去考試就行。
說回來龔自珍,和他相比這些都不算啥,真正的"馬屁天花板"還得看龔自珍。
他在1822年寫給宋翔鳳的《投宋于庭翔鳳》,僅用28字就拍出了新高度。
讓我們先看原詩:
游山五岳東道主,擁書百城南面王。
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表面上,這是龔自珍對宋翔鳳的夸贊:你是帶我游山玩水的東道主,坐擁書城的學術大佬;三年前在人群中握了你的手,我的衣袖至今飄香。
但細品之下,每一句都暗藏玄機。
“自珍課堂”:不會夸人該怎么學
首先就是“用典”,這首詩28個字,就用了三個典故。
首句"游山五岳東道主",把宋翔鳳比作掌管五岳的神仙。
五岳在古代是帝王封禪之地,象征至高權威,但龔自珍不直接夸宋翔鳳地位高,而是說他是"東道主"——既呼應了宋翔鳳太湖畔的家鄉,又暗喻他是學界領袖,連五岳都要給他面子。
而“東道主”出自《左傳》,本指外交場合的主人家,這里夸宋翔鳳既豪爽又博學。
“南面王”化用《北史》典故,把藏書萬卷的宋翔鳳比作“學術界的帝王”,比直呼“教授”高級百倍。
"擁書百城"也是出自《魏書?李謐傳》,原指藏書極多,龔自珍卻把它升級為"南面王",用《莊子》典故將宋翔鳳比作坐擁書城的王者。
這里的"南面"不是地理方位,而是帝王之位的代稱,暗示宋翔鳳的學問足以治國平天下。
“衣袖三年香”套用東漢名士荀彧的典故,暗示宋翔鳳的品格如蘭似麝,堪比古代圣賢。
頸、尾兩聯突然從宏大敘事切換到具體場景:茫茫人海中,兩人偶然握手。這看似普通的細節,實則暗藏玄機——“萬人叢中”凸顯相遇的偶然性,“一握手”則將瞬間定格為永恒,頗有"金風玉露一相逢"的浪漫。
末句堪稱神來之筆。
握手本是物理接觸,龔自珍卻將其轉化為嗅覺體驗:衣袖留香三年。這不僅是夸張,更是通感手法的極致運用——用嗅覺的持久,隱喻精神共鳴的深遠。
清代學者譚獻評價:
“此詩將文人雅頌傳統升華為藝術巔峰,非有大胸襟者不能為。”
龔自珍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把“拍馬屁”變成了文學創作。
他既不像李白那樣直白,也不像孟浩然那樣含蓄,而是用“衣袖留香”的意象,將個人崇拜轉化為超越時空的精神符號。
這種"馬屁"沒有絲毫諂媚之態,反而充滿文人風骨,連宋翔鳳都感嘆:"定庵此詩,真乃知己也!"
而這也是職場彩虹屁的終極模板:
現代人發朋友圈夸領導,頂多寫個“領導英明”,而龔自珍的套路堪稱“文化人的降維打擊”。
第一句:夸對方資源多(能當導游);
第二句:夸對方地位高(學術權威);
第三句:暗示自己與對方關系鐵(握手之緣);
第四句:用香味隱喻對方人品貴重(連衣袖都沾光)。
短短四句,從能力、地位、私交到人格魅力全盤覆蓋,堪稱“馬屁界的滿漢全席”,而這首詩被后世稱為"史上最高級馬屁詩"。
龔自珍與宋翔鳳的相遇,堪稱"文學界的高山流水"。
夾帶“私貨”:龔自珍的“反骨”與“求生欲”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27歲的龔自珍在京城會試落第,正蹲在法源寺墻角畫圈圈,突然被一個儒雅的聲音驚醒:“這位公子,可是在研習《公羊春秋》?”
來人正是宋翔鳳,常州學派的扛把子,比龔自珍大16歲,兩人一聊,發現都癡迷今文經學,尤其對"微言大義"的《春秋》情有獨鐘,宋翔鳳帶龔自珍逛書肆、訪名士,甚至邀請他到太湖畔的家中同住。
有一次龔自珍因家庭變故心情抑郁,宋翔鳳二話不說,拉著他泛舟太湖三日,用山水化解他的愁緒。
這段忘年交徹底改變了龔自珍的人生軌跡,宋翔鳳不僅教他如何“擁書百城”做學問,更教會他"南面王"的氣度——坐擁書城卻不為書困,以學問經世致用。
而多年后龔自珍寫的:“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表面是寫初遇時的激動,實則是對宋翔鳳人格魅力的永恒銘記。
其實在寫這首詩時,龔自珍正身處清代文字獄的陰影下。
他的另一首《詠史》曾痛批: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文人要么嚇得不敢說話,要么寫書只為混口飯吃,但在這首“馬屁詩”里,他卻玩出了新花樣,那就是把馬屁拍成“學術論文”。
詩中提到的宋翔鳳,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了,不僅是龔自珍的師友,更是清代公羊學派的代表人物。
更重要的是兩人都反對當時盛行的程朱理學,認為那是“教人做奴隸的學問”,龔自珍看似在夸人,實則借宋翔鳳的學術地位,暗挺公羊學派的思想革新。
這種“借夸友人之名,行學派營銷之實”的操作,堪稱古代文人的“軟廣植入”。
但清朝的情況大家都清楚,宣傳新思想無異于在刀尖上跳華爾茲。
清代文人若直接批評時政,輕則丟官,重則掉腦袋,龔自珍卻用一首“馬屁詩”,既避開了文字獄的雷區,又完成了對友人的聲援。
更絕的是,他連夸人都帶著“叛逆色彩”。
夸宋翔鳳“擁書百城”,實則諷刺當時官員“團扇才人踞上游”(靠關系上位);寫“萬人叢中一握手”,暗含對科舉制度下文人內卷的無奈。
這種“明夸暗諷”的筆法,讓后世讀者直呼:“這才是文化人的陰陽怪氣!”
從李白到龔自珍:馬屁詩進化史
其實若論“拍馬屁”,古人可比現代人卷多了。但能把馬屁拍成千古名篇的,無非兩類——
1.直球派:李白的“求職信”
李白年輕時給荊州長史韓朝宗寫過《與韓荊州書》,開篇就是暴擊:“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升職加薪算個啥?能認識您才是我的福報!”
可惜韓朝宗沒接茬,反倒讓這句詩成了“舔狗金句”的鼻祖。
2.婉約派:龔自珍的“學術彩虹”
比起李白的直白,龔自珍的套路更深:
用典護體:借古人典故包裝贊美,既顯學問,又避風險;
以物喻人:用“衣袖三年香”替代“您真偉大”,把肉麻升華成風雅;
夾帶私貨:在夸贊中植入學術主張,讓馬屁成為思想傳播的載體。
難怪有學者調侃:“李白拍馬屁是為了找工作,龔自珍拍馬屁是為了搞改革!”
從這首詩中,我們現代人至少能學到三條“文雅吹捧學”秘籍:
1.知識碾壓法
夸人別只會說“牛”,得學會用典。比如夸同事PPT做得好,可以來一句:“兄臺此稿,頗有‘擁書百城南面王’之風!”(對方聽不懂?正好顯你學問!)
2.側寫烘托法
龔自珍絕不直接夸宋翔鳳“厲害”,而是通過“萬人叢中一握手”的場景,讓讀者自行想象對方魅力。正如夸女神別說“你真美”,要說:“自從上次電梯里遇到你,我三天沒舍得洗外套。”
3.價值捆綁法
最高級的贊美,是把對方與崇高價值綁定。龔自珍將宋翔鳳的學術追求比作“南面王”,實則在說:“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你代表的是思想解放的旗幟!”
但馬屁詩背后折射出的,是清朝無可奈何的文人困境。
這首“彩虹屁神作”誕生的道光年間,正是清朝由盛轉衰的節點。
龔自珍寫下“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時,或許早已看透:在腐朽的體制下,連拍馬屁都成了文人的“高危藝術”。
當《詠史》中“田橫五百人安在”的悲鳴被無情壓制,文人們只能把滿腹牢騷藏在“衣袖三年香”的風雅里。正如網友吐槽:“清朝文人的朋友圈,一半是‘歲月靜好’,一半是‘懂的都懂’。”
宋翔鳳作為公羊學派大佬,既要對抗主流理學,又要避免政治迫害。
龔自珍的“馬屁詩”,實則是給學術戰友的精神盔甲——你看,連對手都不得不承認:“這夸得真有文化!”
當馬屁成為文化遺產
龔自珍的一生,是"簫心劍態"的矛盾體。他既想"一簫一劍平生意",又不得不面對"雙負簫心與劍名"的無奈。
但他的《投宋于庭翔鳳》卻證明:真正的贊美,不是諂媚,而是靈魂的共振。
這首詩穿越兩百年時空,至今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它告訴我們:最高級的馬屁,不是卑躬屈膝,而是用文學的力量,將個人崇拜升華為人類精神的贊歌。
正如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所寫:"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即使是"拍馬屁",也能成為滋養后世的養分。
如今再看這首詩,早已超越“吹捧”的范疇。
它既是清代文人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國文化中“含蓄美學”的巔峰,下次再想夸人時,不妨學學龔自珍:用28字,拍出一片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