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想食堂
貞觀盛世的開創者、成功帝王的榜樣李世民曾總結過自己成功的五大原因:一、不妒忌有才能的人;二、用人總是取其所長,避其所短;三、容人之過,寬以為懷,化消極為積極;四、褒獎正直;五、同等對待漢族與非漢族。
唐太宗這樣的現身說法,正是很多團隊領導者所欠缺的領導智慧。
1
究竟什么是領導智慧呢?在西方學界,更通用的說法是領導力。
該領域的權威學者庫澤斯和波斯納有一本名著——《領導力:如何在組織中成就卓越》,出版30年來風靡全球,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
在他們看來,領導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領導力是帶領大家迎接挑戰走向卓越的能力。他們提煉出了成為卓越領導的五項關鍵原則,并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指南。
五項關鍵原則分別是:以身作則、共啟愿景、挑戰現狀、使眾人行、激勵人心。
展開來說:
以身作則要明確價值觀、樹立榜樣;共啟愿景要展望未來、 感召他人;挑戰現狀要尋找機會、嘗試并承擔風險;使眾人行要促進協作、增強他人能力;激勵人心要認可他人的貢獻、慶祝價值的實現和勝利。
2
回看中國歷史,這些原則又是何等熟悉啊。
以漢高祖劉邦為例,他打敗項羽后大擺酒席,問大臣為什么自己能夠成功,項羽會失敗。
有人站起來說: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這贊美的是劉邦這個人一定會和有功之臣分享戰利品,打下來的江山說封就封,利益共享;而項羽是“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很謙虛,說你們講得很好,但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漢初三杰張良、蕭何和韓信,一個是謀士,一個是后勤,一個是將帥。劉邦認為自己什么本事都沒有,但能夠駕馭這三位人杰,為自己所用,把不同的人才放在各自適合的崗位,所以能取天下。
以此來看,劉邦就很好地踐行了領導力的關鍵原則:既樹立了利益共享的榜樣和愿景,又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些原則在其他著名帝王身上也同樣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