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的深夜,湖北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的輸液室里,19歲的陶蘭(化名)因腸胃炎接受頭孢曲松鈉輸液。誰曾想,這袋普通的藥水竟在4分鐘內引發致命過敏反應。她掙扎呼救卻無人應答,最終自行拔針后暈倒,因搶救延誤導致多臟器衰竭離世。這場悲劇撕開了醫療安全中的層層隱憂——從皮試爭議到監護真空,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深刻反思。
被忽視的過敏警示
陶蘭在問診時曾主動詢問“用頭孢需要皮試嗎”,得到的答復是“不需要”。盡管國家2021年指南明確頭孢無需常規皮試,但她的急診病歷清晰記錄著“左氧氟沙星過敏史”——這類高風險人群本應被加強觀察?,F實中,許多醫護人員為規避風險仍堅持皮試,一名20年資歷的護士坦言:“能提前發現一例過敏都值得?!倍仗m的遭遇卻暴露了指南與臨床實踐的斷層:既未皮試,也無人守護那關鍵的用藥初期。
致命的四分鐘監護真空
監控畫面顯示,護士換完頭孢后便離開,輸液室走廊空無一人。當陶蘭在0:39分出現呼吸急促、渾身瘙癢時,既無醫護巡視,也無急救設備就近可用。她試圖自救拔針,卻錯失了保留靜脈通道的搶救機會。直到兩分鐘后路人呼救,醫護才匆忙趕來,但過敏性休克的黃金時間已逝。業內人士指出,輸液前10分鐘是高危時段,需慢滴并密切觀察,而“一人多崗”的常態讓基礎巡視淪為奢望。
未完成的道歉與體系之殤
事件發酵后,醫院以“符合規定”為由拒絕道歉,僅同意經濟補償。這種冷漠態度激起了公眾憤慨:生命逝去竟換不來一句“對不起”。律師指出,即便皮試非強制,醫院對過敏史患者負有更高觀察義務。更深層的問題隨之浮現——部分醫院為控成本選用低價藥品,卻疏于風險評估;搶救設備閑置、醫護急救能力不足等系統性缺陷,最終編織成這場本可避免的悲劇。
陶蘭的離世是一記沉重的警鐘。醫療安全容不得半點僥幸,在冰冷的規程之外,更需要溫暖的責任心。當患者托付生命時,每一秒的守護都意義非凡——因為那不僅是職業要求,更是對生命的敬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