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窒息是一種極為危險且可能迅速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掌握正確的窒息急救方法,能夠在關鍵時刻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甚至挽救生命。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了解不同人群窒息的原因、癥狀以及對應的急救措施。
一、不同人群窒息的常見原因
(一)成人
成人窒息最常見的誘因是食物卡頓,尤其是體積較大、難以咀嚼吞咽的食物,像一大塊未經充分咀嚼的肉類。在進食過程中,若說話、大笑或狼吞虎咽,都可能導致食物誤入氣道,引發窒息。
(二)嬰兒
嬰兒的吞咽反射尚未發育成熟,對于小而圓的食物缺乏足夠的吞咽和防御能力。豌豆、硬糖等這類食物,很容易卡在嬰兒狹窄的氣道中,造成窒息風險。此外,嬰兒在進食時如果體位不當或無人照看,也會增加窒息的可能性。
(三)兒童
兒童,特別是處于學步期的幼兒,好奇心旺盛且缺乏危險認知,喜歡將各種物品放入口中。除了食物(如熱狗、圓形糖果、堅果、豆子、葡萄等圓而光滑的食物)外,氣球碎片、小玩具零件、硬幣等非食用物品,都可能成為導致他們窒息的“隱形殺手” 。
二、窒息的典型癥狀
窒息發生時,身體會發出一系列警示信號。初期,患者通常會出現劇烈咳嗽,這種咳嗽往往十分猛烈,導致患者難以發聲呼救;部分患者會下意識地用雙手緊握喉嚨附近,這是身體對氣道阻塞的本能反應;隨著窒息情況加重,患者的呼吸和說話功能會逐漸減弱,甚至完全停止;同時,可能會發出尖銳或異常的喘氣聲,皮膚和黏膜出現發紺(呈現青紫顏色),嚴重時還會引發全身抽搐或昏厥。一旦發現這些癥狀,必須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三、窒息急救措施
(一)多人施救與單人施救
當現場有多名施救者時,應迅速分工:一名施救者立即撥打緊急醫療救援電話,尋求專業醫療支持;另一名施救者則馬上對窒息患者展開急救操作。若現場僅有一名施救者,建議先嘗試清除患者氣道異物,在初步處理后,再盡快撥打急救電話尋求幫助。
(二)針對不同患者的急救方法
1. 成人及意識清醒的兒童
- 若患者能夠用力咳嗽,應鼓勵其繼續咳嗽,通過自身的咳嗽反射嘗試排出異物。一般來說,患者如果能夠正常講話,就具備用力咳嗽的能力。
- 若患者無法咳嗽,需采用“海姆利奇”手法進行急救: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用手臂環繞患者腹部;一手握拳,將拳頭放置在患者胸骨與肚臍中間的位置,另一手包住握拳的手;然后迅速向內、向上擠壓,促使患者胸腔和胸部壓力瞬間增加,借助這股壓力推動異物排出。若患者為年齡小于5歲或體重不到20千克的幼兒,施救者需跪下降低高度,并適當減小擠壓力量,避免對幼兒造成傷害。該操作可重復進行,直至異物排出。
2. 失去意識的患者
當患者失去意識時,施救者應立即停止腹部擠壓操作。首先,仔細查看患者口腔及咽喉內是否存在可見的阻塞物體,若有,小心取出;若患者沒有呼吸,可能是舌頭后墜阻塞氣道,此時施救者可輕壓患者頭部,同時上抬下頜,通過改變頭部和下頜的位置,將舌頭推移開,打開氣道;若患者仍無呼吸,需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過程中,如果觀察到患者胸部未隆起,則表明氣道依然處于阻塞狀態,此時應參考心臟驟停的急救治療方法,繼續進行搶救。
3. 神志清醒的窒息嬰兒
由于嬰兒身體結構特殊,不能使用“海姆利奇”手法。正確的急救步驟如下:
- 背部拍擊法:將嬰兒面部朝下,使其胸部平穩放置在救援者的前臂上,確保嬰兒頭部低于身體;用另一手的后掌在嬰兒兩肩胛骨之間連續拍打5次,拍打時需用力但要適度,避免因力量過大對嬰兒造成損傷;拍打后,及時檢查嬰兒口腔,清除可見的異物。
- 胸部擠壓法:若背部拍擊后氣道仍阻塞,將嬰兒面部向上翻轉,保持頭朝下的姿勢;用食指和中指在嬰兒胸骨上向內、向上推壓,推壓幅度大約為1.25至4厘米,重復5次;隨后再次檢查口腔,清除異物。按照上述步驟反復操作,直至異物被清除,或嬰兒出現無意識狀態(此時需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窒息急救是一項爭分奪秒的生命救援行動,每一個正確的急救步驟都可能成為挽救生命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